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中國對台文攻一波波 學者:台灣準備好應對外交、軍事威脅

作者: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第一天,中國政府、官媒連番表態,痛批他的台獨立場,甚至為他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對此,多名台灣學者直言,中共對台有既定戰略,無論賴清德說什麼,都得不到中國的善意回應,因此,台灣必須準備好應對新一輪的外交孤立跟軍事威脅。

賴清德一入主總統府,中國對台的文攻一波接一波。

賴清德520演說後中國政府、官媒輪番謾罵

繼 中共外交部左攻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右攻各國政要對他的祝賀後,官媒《新華社》5月21日發表題為「玩火者必自焚」的評論,痛批賴清德一上台便現出「台獨金孫」的原形。該評論形容他的就職演說「灌滿分離主義邪念、野心、挑釁與算計」,通篇是赤裸裸的「台獨白皮書」,賴清德是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

新華社稱,賴清德公然宣揚「兩國論」,將大陸標註為「外國」,已超越前任的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獨」性前所未有。

該評論強調,「台獨」是歷史逆流,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在「台獨」錯誤路線上鋌而走險,必遭沉重打擊。

黨媒《環球時報》也發布社評反諷稱,賴清德於演說中提及「民主」31次、「和平」21次是心虛,因為民進黨正把台灣推向兵凶戰危的火坑,尤其「賴式台獨,此路不通」。

另外,中國國台辦於5月20日傍晚則發布新聞稿批評,「台灣地區領導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充分暴露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

分析人士說,中國對賴清德的負面反彈不令人意外,未來兩岸的緊張關係也難有轉圜,但民進黨政府在堅持主權的基礎下,如何重啟兩岸交流或避免衝突,將面臨重大挑戰。

鄭文燦:戰爭非選項,兩岸交流不可避免

即將於6月份接任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負責兩岸交流事務的前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5月21日出席一場研討會時表示,對台灣而言,兩岸關係攸關台灣的國家安全,兩岸和平則是台灣政府的執政基礎;而台美關係也是重中之重,是台灣安全天秤不可或缺的另一端,必須平衡處理,因為和平是台灣的唯一選項。

鄭文燦說:「如果台灣發生戰爭,中國、美國、台灣、日本乃至於世界經濟都要付出非常沉重、而且無法挽回的代價,這個代價跟核戰一樣,是個經不起嘗試的戰爭,所以我們當然要確保和平。」

鄭文燦指出,蔡英文和賴清德兩任總統都宣示「維持現狀」,但台灣不片面改變現狀的同時,也要確保不讓現狀被改變,因為他說,中共從劃設海峽中線的M503航路到各種灰色軍事行動,已試圖重新界定、甚至改變現況。

鄭文燦說,為了和平,兩岸對話無可避免,但賴政府堅持須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對等開放。

以賴清德於演說中呼籲的對等開放觀光為例,鄭文燦說,兩岸現有15個航點,載客率僅4-5成,另有13個包機航點完全未復航,唯有開放觀光,先前中方所設定的30個航點才能恢復,台灣也希望藉由恢復交流,讓兩岸關係朝向健康有序的進行。

另外,針對賴清德提及的開放陸生赴台,鄭文燦說,台灣今年1月已正式將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也是盼以更公平的待遇,強化兩岸教育交流的基礎。

郭育仁:中國對台戰略已定無關賴清德演說

對於中方的怒氣,多位出席研討會的學者分析,中國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早有定見,也是鐵板一塊,除非賴清德接受一中原則,否則他就算釋出再多善意,也得不到中國的友善回應。因此,他們建議,台灣要做好準備,應對中方未來可能發動的外交報復和軍事威脅。

位於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指出,前總統蔡英文執政8年間,中共不僅全盤否定台灣主權,更是軟硬兩手,一再侵蝕台灣治權。其中,中共的軟性攻勢包括各種兩岸融合示範區、提供台胞國民待遇等,但硬的一手,恐是繼續大挖台灣邦交國爭的牆角。

郭育仁於研討會中說:「中國可能想盡辦法,要讓台灣的邦交國歸零,軍事上的壓迫現在都在24浬(鄰接區)繞來繞去,我相信,從今而後,壓迫程度會更高。」

郭育仁預測,中國在經貿上恐將延續「軟的更軟」的統戰手法,完全繞過台灣官方,直接對民間交流,尤其鎖定台灣在野黨派、工商團體、甚至退役將領等目標。

張國城:台灣國防改革力道不足以嚇阻中國野心

在國防安全領域,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直言,賴清德面對的兩岸軍事對比,遠較8年前更懸殊,遑論中俄兩國在國際間互相拉抬的影響力。

張國城說,俄烏戰爭打了兩年多,俄羅斯有中國撐腰,西方制裁似未帶來太大衝擊,而以哈戰爭開打半年來,竟是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等人反遭國際刑事法院發出逮捕令,聯合國大會也力挺巴勒斯坦建國並重新入聯。

他說,這些發展看在中俄領導人眼中,恐解讀為美國和西方的影響力在下降,甚至助長中俄破壞現狀的行為,台灣須謹慎應對。

張國城於研討會中說:「維持現狀不是對習近平的緊箍咒,所以(台灣應)檢討過去,重建嚇阻,強化我們跟國外的實質軍事合作,同時啟動國防改革、獲取先進裝備,這些都比閉門造車的國防作為更有用。」

張國城分析,儘管前任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國防建設,但仍不足以遏制習近平的野心,未來台灣應更積極向美國採購F-35戰機等先進武器,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才能避免中共誤判,輕啟戰端。

賴清德陷「少數政府」困境國防預算恐遭抵制

除了兩岸和國防,學者說,賴清德政府的另一挑戰是國內所面臨朝小野大困局,尤其台灣立法院自2月換屆以來,拿下國會過半優勢的在野陣營已表態抵制民進黨,賴政府未來的國防建設恐面臨變數。

對此,位於台北的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羅致政指出,兩岸軍力嚴重失衡下,台灣面對中共軍機軍艦發動的「消耗戰」,已讓空軍的作業維持費和燃油成本不斷攀升,但相關預算亟待立法院同意,若新政府無力協調,坐困僵局,將影響國安。

除「少數政府」的困局,學者說,賴政府未來在外交領域也有諸多挑戰。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松興指出,中東戰事爆發以來,中共強力大外宣,已經讓不少東南亞國家一改對美國和以色列的支持,轉向支持巴勒斯坦。

他還警告,歐洲國家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萬一中國封鎖台灣經濟,歐洲國家會像支持烏克蘭一樣地支持台灣或對中國發動制裁都是未知數。

胡秋萍:兩岸關係備受印太區國家關切

儘管賴清德政府面臨許多內外挑戰,但馬來西亞東亞國際關係策進會(EAIR)資深研究員胡秋萍認為,印太區域各國仍期待賴清德能善用兩岸現有的溝通機制,推動交流。

胡秋萍說:「最讓台灣以外的區域國家感到擔心的,就是兩岸關係。其中,台灣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國內的政治兩極化,如果能夠促進(兩岸)和平談判的機會越來越低,對於整個區域的戰略發展是比較不理想的。」

胡秋萍曾深入研究朝鮮半島的戰略,她認為,韓國因長期缺乏應對朝鮮的有效政策,導致南北韓形同「死路」的現況。對比之下,她說,台灣各政黨若能優先進行包容性對話,減輕台灣政治的兩極化,或有機會扭轉兩岸局勢,並促進區域的穩定。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3/205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