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一連四波對美制裁,中共兩岸博弈擴大到美國身上?

中共對兩岸關係的博弈,似乎逐漸擴大到放在美國身上。在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前後不到一周內,中共接連發動4波對美制裁,尤其是針對美國的軍工企業。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現在對於兩岸議題的一個大的方向就是拒止美國介入,並希望借著制裁美國能對第三國產生寒蟬效應,包括進一步打壓台灣國防供應鏈向外延伸的可能性,以降低台灣對中國軍事威脅的能力。

中國國台辦5月29日舉行台灣總統賴清德520就職後的首場記者會,老調重彈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干涉,表示兩岸關係「朝祖國統一的方向不斷前進」。

但台灣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民心跟「祖國統一」方向背道而馳。

台灣民意基金會28日公布的民調指出,盼望兩岸統一的只有1成2,期待台灣獨立的有4成7,維持現狀的有2成9。對於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上,談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態度,該家民調有高達7成4的人大致上同意,1成6不同意。同樣的題目在另一份台灣《TVBS民調中心》27日公布的數據中,也有64%的人表示支持,顯示台灣人似乎更喜歡「互不隸屬」的兩岸關係。

北京的認知里,賴清德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比前任台灣總統蔡英文更明確地將「兩岸關係」定位於「兩國關係」。為了表達不滿,在賴清德就職後3天,中共發動「聯合利劍-2024A」軍演,出動數十架戰機與軍艦在台灣周邊海域活動。但另一方面,中共也從經貿面下手,不只對台灣發動反傾銷調查,更是一連4天針對美國發動制裁。

拒止美國介入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在處理對台問題的目標已經有所改變,它解決台灣問題的動作不再只是對台灣,而是同時也對美國,把處理台灣問題的主軸放在美國或者境外勢力上面。

馬准威指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2019年初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以及中共國台辦在2022年8月發表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里,即有提到要阻止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共在各種對台工作、講話的場合,或者是各種政治報告中,也都不斷強調這一點。

馬准威表示:「也就是說,在這個兩岸的議題上面,現在對中國大陸來講,它最大的一個方向,就是去拒止美國的介入,那我覺得在這整個政策背景的思維底下,他們就會有很多配套的措施陸陸續續會出來。」

5月22日,中共外交部宣布對12家美國軍工企業和10名高階主管人員實施制裁。制裁措施包括凍結這些公司在中國的資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並禁止這些公司的高階主管入境中國。被制裁的美企包括洛克希德馬丁飛彈與火力控制公司、洛克希德馬丁航空公司、雷神飛彈系統公司、通用動力軍械與戰術系統公司等。被制裁的高階主管有6人來自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另4人來自通用動力公司。

四波制裁

而事實上,在中共宣布這項制裁的前兩天,也就是賴清德總統520宣誓就職的當天,中國就已先宣布了第一批要制裁的美國軍工業名單,表示將把美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和美國波音防務、太空與安全集團等3家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具體的制裁措施包括禁止這些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不得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禁止相關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入境」,以及不予批准相關公司高管在中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或居留資格。

除了軍工業外,5月21日,中共也宣布對前美國聯邦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實施制裁。加拉格爾在其任內以對北京的鷹派立場出名。中共制裁他的理由是「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方利益的言行」,不准他入境中國,凍結其在中國財產,並禁止中國任何組織或個人跟他進行交易或合作。

更早在賴清德宣誓就職的前一天,中共在5月19日宣布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台灣、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

對於中共在短短几天之內一連4波對美制裁,馬准威表示:「我覺得他這次這個矛頭指得非常的清晰,就是對美國制裁,然後對美國的軍工產業制裁,那其實他的目的主要還是在這個解決台灣的問題。我覺得也就是說,現在的兩岸這個博弈關係裡面,他把它擴大到對美的關係上去處理。」

法源、標的與影響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從中共制裁的法源、標的對象,以及所其欲達成的目的和實際影響,做出分析。

她表示,中國近來的制裁大致上可以區分成幾類。第一類是採用其國家的「反外國制裁法」去進行的貿易制裁或單邊行動措施,包括最近幾波對美國軍工業或是美國政府人員的制裁,或是針對一些被中國認為對他不友善的智庫或是個人等的制裁等,都屬於這一類。

另一類是依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法律去採取貿易救濟。她說,這是由各個國家依據國內WTO相關法律來實施反傾銷調查,這一類的標的是產品,如果最終裁判確實有反傾銷情事,中國就可以對傾銷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可能從10%到更高不等。這將對進口國產生非常立即的影響,因為一旦被課徵了這10%的反傾銷稅,就代表該國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會消失。

她說,還有一類是中國近年來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其制裁的對象也是受懲國的政府、公司或個人。

她表示,如果是因為「反外國制裁法」或是「反間諜法」而受到制裁,而被中國施以不准入境或不發籤證來對待,但如果這些公司或個人本來就沒有進出中國的打算,在中國境內也沒有財產資產的話,那麼這項制裁就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寒蟬效果

不過她也提醒,「反間諜法」已經造成寒蟬效應,該法自修訂後到2023年6月間,已有17名日本公民在中國被拘押,使得外國公司的主管、科學家們現在都非常小心,除非必要,否則不入境中國。

徐遵慈說:「所以對中國大陸來講,(制裁)能不能發揮作用,實質作用是一回事,但是在形式上,應該是可以達到他所要做到的這個反制,還有寒蟬效果這樣子的一個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一連4波的對美制裁中,就有兩波是針對美國的軍工企業。中共官方的說法是,要反制美國對台軍售和反制美國對中國企業援助俄羅斯的單邊霸凌。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因為美國對台軍售或軍援而發動制裁,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早在2008年歐巴馬政府時期,中國當時就以暫停美中軍事互換交流作為抗議手段,直到2009年6月又重新恢復,但2010年1月又因美國軍售台灣而再次凍結。至於對美國軍工業的制裁也有先例,比如在2020年、2022年、2023年,中國都曾公告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或雷神飛彈系統公司實施制裁。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被制裁的「美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可能是因其售台MQ-9B「空中衛士」無人機與地面控制站等相關裝備有關。而「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則可能跟其售台M1A2T坦克、坦克救援車、彈藥和後勤裝備有關。另雷神飛彈系統公司將為台灣生產50枚聯合戰區外遠距精準彈藥武器(JSOW)空對地飛彈(AGM154 Block III C),預計在2028年3月產制完成。

戰略目標

他表示,中國制裁美國軍工業的目的,除了是對美方軍售台灣違反中國的「一中原則」公開表達不滿外,也刻意展現中國在反制美方的舉措上有一系列多元的手段,並對中國內部進行政治宣傳,傳達中國已是一個世界強國,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政治意識形態。

他說,中共此舉也有三個層面的戰略目標:「第一,中共要削弱美國軍售台灣的意圖與能量,甚至進一步對第三國,也就是其他友台國家,引發寒蟬效應。第二,降低台灣威脅中國的軍事能力。第三,面對當前全球都將重新校正與強化國防產業鏈以及供應鏈的需要,中國想進一步打壓台灣國防供應鏈向外延伸的可能性。」

但楊一逵認為,這些制裁都是象徵性的。他表示,以美國「波音防務、太空與安全集團」來說,它僅是美國波音公司的其中一個部門,並不是波音主要的商業部門。波音自1972年進入中國至今,已成為中國航空旅行與空運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每年可為中國經濟貢獻超過15億美元的產值。換言之,中國對波音的制裁併沒有觸及到波音商業相關部門,所以對波音公司實際上的影響有限。

楊一逵強調,中國實際上非常需要美國的市場與美方的技術和科技,即便在美中貿易競爭激烈的今天,美國依舊是中國在2023年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所以中國不會主動為了破壞對美經濟關係而傷及自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31/206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