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舊聞評論:全椒水污染:權力交界處的風暴源頭

作者:

依據安徽省委專題會定下的基調,滁州全椒縣的水污染事故問責次第展開。縣委書記最早解職,而在第二批公宣免職名單中,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竇平、局辦主任楊仁義、及縣水利局黨組成員楊俊未能倖免,後面三位合力奠定了央視節目的監督性質。

現在來看這次水污染事件,使用超脫一點的視角恰逢其時,因為這次輿論事件體現了好幾個類型的「交界處」,跳開一點看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比如,行走在新聞與宣傳模糊地帶的央視角色,受訪官員公私身份的展露,以及滁河上下游皖蘇兩省的微妙互動。

如果有個事後復盤,全椒甚或滁州負責接待央視的人恐怕既後悔又慶幸。後悔的是未能給竇局、楊主任、楊俊他們以適當提醒,就讓他們仨暴露在鏡頭前遭到錘打。慶幸的可能是,未讓市本級的職能部門受訪,得以讓央視節目抓小放大。

當然,事後以輿情專家身份點撥本次污染事件的官員言行,分析得失,給出「這樣才算正確」的對策,並不算什麼本事。因為要害在於,對竇平等縣科級幹部來說,他們沒把央視當外人看,把央視來客當作兄弟看,說了一些掏心窩的話。

以水污染這種揭醜報導來說,假如不是央視的名號,換上澎湃、紅星、九派這些媒體記者去,只怕連竇平他們的人影都見不到。就像此前本號分析過的那樣,所謂「輿論監督」其實是一個典型的體制內專有用詞,它在全椒水污染報導資格上體現無遺。

後來的輿論風暴證實,竇平的「以茅台比喻污水論」、楊俊的「臨退休不多問論」對整件事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他們的本色言論猶如催化劑,是輿論監督操盤手最渴望獲得的東西,是被監督被輿論的頂級燃料,他們就那樣慷慨地奉獻給央視來客了。

從理論上講,竇平楊俊他們無法拒絕央視的到訪,但從實際出發,他們其實可以稱病不出,避免成為節目中人的。拋開採訪必要性不談,讓這幾個人最終品嘗苦楚的,一是未經過真媒體圍追堵截的錘鍊,二是對具體場景下的央視真面目缺乏認識。

從省里的調查結果看,水污染發生於5月5日,半個月後因錯誤處置,受污滁河開始溢出安徽省界,進入南京。不管怎麼算,在接受央視面訪時,竇楊他們都清楚水污染的事,但他們「天真地」認為掩耳盜鈴是管用的,這等媒介素養基本為零。

有意思的官場心理學問題是,面對鏡頭或強辯或扮無辜狀,為什麼這幾個官員可以當作無事發生一樣談笑風生?他們是否完全不清楚央視播出他們撒謊的後果?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是將自個當作同僚的鋪路石,明知央視來者不善,也不得不跳下去?

一些分析人士以全椒縣官員在央視節目中的表現為例,來反推、教導官員應該怎樣應對媒體,列出一二三四的應對法,這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很大欺騙性的輿論命題。因為將央視混同於新聞媒體是不誠實的,假裝看不到官員心目中的央視象徵物則是不厚道的。

本次水污染事件的關鍵動作,是安徽省水利廳直轄的駟馬山引江管理處開閘提水,進而導致本已圍堵的污染水體進入滁河,一發不可收拾。按照央視表述,全椒縣政府5月20日向市水利局發出協調函,22日襄河口開閘防水。

輿論集中關注的是竇平楊俊等人的雷人言論,炮轟他們的不作為,實際上反而忽略了本次水污染事故中的關鍵問題,也就是在省級水利樞紐事關重大的操作權限——這不僅涉及滁州全椒職能部門如何劃分責任,也涉及蘇皖兩省某些微妙關係。

將污染水體從上游全椒帶入南京境內的滁河,是長江下游的著名支流,有約四分之一長度在江蘇境內,上游污染最終要下游承擔。而為了強化聯合治理的效果,2018年蘇皖兩省專門就滁河簽訂了跨省「對賭」協議,正式名稱是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資料顯示,當滁河年度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時,江蘇補償安徽4000萬元,達到三類時,江蘇補償安徽2000萬元;年度水質為四類時,安徽補償江蘇2000萬元,為五類及以下時,安徽補償江蘇3000萬元;月度水質達三類及以上時,安徽省按月補助滁州300萬元。

根據生態環境部反饋水質數據,2019年、2020年滁河陳淺斷面年度水質均為三類,江蘇如約向安徽撥付生態補償金,後者再撥付給滁州使用。最近幾年是否如常執行跨省協議,未搜索相關訊息,但2023年12月,兩省將這一機制擴大到長江流域皖蘇段,有新聞記載。

由此推測,全椒縣水污染在實體上將污染擴散到江蘇,有可能拖累兩省的「對賭」協議。從江蘇的角度看這次幾乎是人為事故,對於跨省合作中風險管理的權限只怕也是有苦難言。設想一下,若駟馬山提水決定能過兩省水利廳,污染影響面會否受控?

自然,這還是一種假設,畢竟對賭協議是省際協調的產物,它無法突破各省的權力邊界。但這次水污染事故,暴露了協議涵蓋的利益部門及執行者,到底抱著怎樣一種工作心態與責任意識。當責任官員的退休時間都能讓邊界變得難得糊塗時,事故能全然杜絕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央視介入之前,全椒縣居民就水污染問題打12345,得到的是一個百分百的敷衍回復。回復簡訊中所留的電話聯繫人,否認發過這條信息,可見,官辦信息機制受限於官僚化與形式主義,對危機的響應效率可見一斑。

所以,在解讀這起跨省的全椒水污染事件時,竇局他們如何以鬆弛感取得群嘲,確實是一個攪動輿論風暴的觸發點,群嘲既正當又有力。但深究起來,群嘲不能觸及的各種權力界面,以及它們那些幽暗的交界處,只怕才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風暴源頭。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舊聞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1/206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