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博明:台灣應建構強大威懾嚇阻 拒中國於海峽「護城河」之外

隨著中國武力征服台灣的意圖日益明顯,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警告稱,中國汲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教訓,一旦決定侵台,第一步就是發動全面戰爭,不會留有餘力。他建議台灣應不計成本建構強大的威懾力,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不至於因為過度樂觀而對台灣輕易發動戰爭。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中)、簡以榮(左)以及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右)在台北出席新書發表會,呼籲建構強大威懾能力以嚇阻習近平可能的侵台戰爭。(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李昕儒攝影)

博明星期四(6月13日)在台北出席《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新書發表會。他強調,台灣與國際社會必須窮盡一切努力,做好最周全的準備,讓台灣海峽成為中國難以跨越的「護城河」。

博明:借鏡普京的失敗 習近平若侵台定全力出擊

博明指出,有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的前車之鑑,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謹慎地考慮發動對台戰爭。

他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早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就已開始,隨後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提供武器和訓練,導致2022年2月普京的全面入侵時遭遇烏克蘭的頑強抵抗。

博明表示,習近平不會認為可以靠蠶食鯨吞的方式拿下台灣,一旦選擇動武,他在一開始就會投入所有可以動用的軍事資源,因為這樣對中國來說才是成本最低的戰爭。

博明並預測習近平會在台海戰爭中打出「核武牌」,目的是嚇阻美國的介入,正如普京也對歐美說過動用核武的可能性。他強調,中國會更善於利用對台灣及其盟國進行心理戰。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共同作者、前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則表示,華盛頓和台北的一些人正在推行所謂的「對北京再保證」的路線,即任何決策與動作要將北京的感受納入考量,但是這樣反而會被北京視為美台的弱點。

簡以榮說:「所以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正在發生的事情,遺憾的是我們才看過了這一切。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在2021年試圖透過各種措施安撫普京,包括暫停出售或轉讓殺傷性武器給烏克蘭,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導致了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結果。」

博明:建立威懾能力遠比戰爭便宜

博明指出,在和平時期的民主國家,人們經常為了國防預算應該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5%或3%而爭論不休,但從後見之明看來,即便斥資4%甚至是5%的GDP用於建立威懾嚇阻能力,這個成本也絕對遠比發生戰爭要低。

台灣2024年國防預算達新台幣6068億元(約196.8億美元),雖創下歷史新高,但僅占GDP2.5%,未達到美國多年來要求的3%的標準線。博明認為,對比戰爭爆發後所衍伸的人力成本、經濟成本,只會顯得現在還在爭論該花多少錢武裝自己的人們是多麼荒謬。

博明說:「威懾其實是一種心理行為,你威懾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的決策者。當你面對像北京這樣的獨裁政權時,你實際上是在試圖嚇阻一個人,因為只有那一個人可以決定發動戰爭並把全世界拖入痛苦和磨難當中,或是避免發動戰爭。」

不過博明也坦言,決策者要與民眾溝通、並贏得社會大眾投資嚇阻能力的支持,往往要耗費大量資源,在政治上更是不受歡迎。嚇阻與和平要付出代價,需要政治勇氣、道德勇氣與領導力,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博明強調,綜觀歷史上很多戰爭的發生是因為主張侵略的決策者過於樂觀,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戰爭完成想要達成的目標,因此利益相關者必須攜手合作,抹滅決策者對戰爭的樂觀期待。

博明補充說,中國已經很多年沒經歷過戰爭,解放軍打過的最後一場戰爭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中越戰爭。在意識形態與愛國主義的雙重影響之下,他們對於達成軍事目標的可能性其實是過度樂觀。

專家獻策 確保五年內不會爆發台海戰爭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一書呼籲自由民主國家必須立刻行動,以嚇阻中國武力犯台。書中分別給予台灣、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與歐洲詳盡的政策建議,並直言如果在未來24個月獲得落實,有望確保在2020年代結束以前台海不會發生戰爭。

對於台灣應有的努力,作者們毫不諱言的表示,台灣軍隊缺乏持久戰的意志以及快速完成動員的能力,有必要建立全新的軍隊文化。大體而言,台灣應該對地面部隊以及一般民眾進行全面的訓練,並提供適當的裝備,此舉將更強而有力的嚇阻中國武力犯台。台灣政府應培養全民抗敵的集體意識,並提供物質上、組織上,以及軍事知識與理念上的支持,以「社會的縱深」彌補台灣「地理縱深」的不足。

對於台灣的國防資源分配,簡以榮表示,一切必須回歸成本效益來思考。台灣必須把有限的資源投資在數量眾多、能夠分散靈活使用,且具有高度存活性的武器平台。至於耗資龐大的國造潛艦,他認為可以仰賴盟邦的增援,而非自立建造。

博明也說,他充分理解台灣希望推動潛艦國造的心情,因為台灣長期以來受到國際的孤立,先進的武器裝備取得不易,因此希望發展本土的國防工業。他說,潛艦國造後續計劃未執行到底,目前已有的造艦技術仍可用在其他武器系統,例如水下無人載具。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4/206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