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深改委會議釋放矛盾信號

中共黨的領導和企業發展被指是一對矛盾體。圖為中國的工廠。

日前召開的中共深改委會議,強調推動企業「政企分開」,但同時指要加強中共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對民營企業也要「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但黨的領導和企業發展被指是一對矛盾體。

「政企分開」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矛盾

中共新華社報導,身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簡稱深改委)主任的習近平,6月11日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5次會議,審議有關「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三份文件。

官方通稿提到推動「政企分開」,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但另一方面又稱「加強黨的領導」,要「完善黨領導國有企業的制度機制」。會議又稱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等等。

法律專家、獨立時評人虞平6月13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最早在80年代胡耀邦時期就提出要政企分開,黨政要分工;在朱鎔基當總理時搞過,但做得不徹底。

虞平表示,當局一直強調做大做強國企,讓民營企業沒有辦法生存,而國企都是官僚在控制,績效不彰,結果經濟大規模衰退。加上新冠(中共病毒)疫情這幾年,政府深度涉入到企業的管理,嚴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可能體制內的壓力很大,所以又提出政企分開。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於今年7月舉行,官方已公布本次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及推進所謂「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虞平表示,這次深改委會議,本身是為二十屆三中全會最終定拍板的文件做準備的,中共現在是一種「雙手互搏」狀態,自己在打自己,所謂的「加強黨的領導」和提高經濟活力,這兩件事是絕對矛盾的。

旅美資深評論員唐靖遠也對大紀元表示,說政企分開,同時又要加強黨的領導,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的命題。中共當局一直說要深化改革,要擴大開放,但每一步都是在開倒車。事實上是一種欺詐方式,用來穩住黨內一部分希望走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開放路線的勢力。

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旅美政治學者王軍濤則認為,中共要搞所謂的現代企業的產權制度,就是以政企分開的名義,切斷企業和政府的聯繫,用黨來控制企業,使得地方政府就沒有能力再去跟習中央抗衡,地方保護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王軍濤認為,習近平說的政企分開和「加強黨的領導」,換句話就是要將企業這個錢袋子從地方政府手裡奪過來,由黨來控制。

「他直接用黨去管企業,表面上還可以說能夠避免腐敗。因為官商勾結,主要講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勾結,中央政府對企業的領導(勾結),(習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走出去」「引進來」 未來有戲嗎?

中共深改委會議提到,要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但又說要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風險防範機制,「築牢安全底線」。

王軍濤說,中共也意識到了,中國能夠拿出去的國際產品,比如說電動車,用了很多國際的零部件,包括生產機器。為了能走出去,還需要引進來一些東西,否則自己的東西是走不出去的。「比如把特斯拉引進來就幫著中國的電動車提高了很多,中共強迫進來的西方企業轉讓技術,縮減自已提升技術的周期。」

王軍濤說,現在美國和歐洲都擔心中共的產品衝擊國際市場,但中共偏偏提出要發展高科技產品,就是要衝擊國際市場。「過去鄧小平開放是把外國東西引進來,習現在是要把中國的東西走出去,是出口導向,這是西方最擔心的。」

中共產能過剩加大對外傾銷問題引發國際爭議,王軍濤說,產能過剩本身並不負面,已開發國家的產品也會產能過剩,國內是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問題是中共的極端政策,令美國覺得產業鏈放在中國這種國家不安全。

虞平表示,外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重要的不是因為這個消費市場有沒有消費能力,而是營商環境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中共「引進來」的機會越來越小。

「走出去也一樣,國家控制的企業,走到國際社會去競爭,必須要按照國際的規則進行。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生存發展完全是一種很畸形的制度性的安排,走出去機會也很小。」

唐靖遠也認為,習近平說走出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要融入國際社會,和國際社會接軌,是中共要向外擴張,用中共的所謂新秩序去顛覆既有的國際秩序。

「所謂引進來就是通過各種偷的方式,把別人的智慧財產權、技術給弄回來。這也是國際社會在很多高科技領域陸陸續續地去共化,切斷和中共的聯繫的最主要的原因。」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紀元記者寧海鍾、駱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4/206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