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結束後,世界各國都湧現了「報復性消費」熱潮,至今仍餘波蕩漾。然而,在中國卻出現了相反的景象,年輕人們開始流行「報復性存錢」,為每月設定相當高的儲蓄目標。
2024年3月24日,中國安徽省阜陽市,大學生們正在參加徵才會。
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遲遲無法走出陰霾,房地產市場崩跌、青年失業率飆升,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此時,中國年輕人沒有像各國同齡人那樣衝動消費,而是瘋狂儲蓄。
近兩年,中國社交媒體上許多與儲蓄相關的話題標籤先後被創建出來,比如「存錢大作戰」「存錢打卡」「攢金豆」等等。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指出,在中國年輕人之間「報復性存錢」已成為一種趨勢。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一位用戶名為「小宅宅」的26歲女孩,詳細描述了她如何將一個月的生活費控制在300元人民幣(合41.28美元)之內,她分享的許多視頻顯示她如何將每天的餐費壓縮到10元人民幣(合1.38美元)以下。
還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存錢搭子」。「搭子」是指在某領域有共同興趣的夥伴,結伴進行某類活動,是近年來中國興起一種社交文化。
這些用戶們在網上組成了一個儲蓄圈,確保成員堅持自己的目標。節約措施還包括在社區食堂就餐,這些食堂通常是為老年人開設的,價格相對便宜。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董事總經理雷小山(Shaun Rein)告訴CNBC:「中國年輕人有一種報復性儲蓄心理。」
他認為,中國年輕人的信心已消失,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繁景,他們才能放心地進行報復性消費。
雷小山說:「2010年代的年輕人往往花得比掙得還多,他們借錢購買Gucci提包和iPhone等高檔商品,現在不同了,中國年輕人開始更多地儲蓄。」
「反向消費」「摳門經濟」也是中國年輕人捂緊錢袋子的信號。前者是指有意識地減少開支,後者是指在購物時積極尋找折扣和優惠。
在中國年輕人之間,還興起了「特種兵旅遊」的趨勢,意思是旅遊方式跟特種部隊一樣「挑戰極限」,在最短時間內,遊歷最多景點,花最少的錢。
那麼,為什麼中國年輕人花錢越來越謹慎呢?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副總監貝多爾(Christopher Beddor)告訴CNBC:「年輕人可能和其他人有同樣的感覺:經濟形勢不太好。」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2024年第一季度家庭人民幣存款總額同比增長11.8%。
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緊張加劇了年輕人面對的困境。
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繆佳(Jia Miao)也表示:「人們拒絕花錢是真實現象。」
她補充說:「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工作,或者他們發現增加收入更加困難。因此別無選擇,只能減少消費。」
自疫情以來,中國大陸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每況愈下。根據智聯招聘上月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只有48%的應屆畢業生收到非正式的錄用通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個百分點。
同時,應屆生所謂「慢就業」「自由業」的比重,分別從去年的18.9%、13.2%增長到今年的19.1%、13.7%。
中共當局諱言「失業」,經常用「慢就業」「輕就業」「靈活就業」「自雇經濟」等詞彙混淆視聽。
根據調查,九成畢業生並不執著於找到「好工作」,而是更傾向於找到工作。簽約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比例也在升高,占簽約總體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