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國內罵了邱吉爾這麼多年,才發現鐵幕演說可能是當年最正確的一步棋

作者:

主流中文都將「鐵幕演說」視為冷戰的開端,說戰後英美如何絞殺蘇聯。說攪屎棍英國以意識形態為唯一划分標準劃分了世界,導致了冷戰開端。

但沒人能清晰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已經半殘的英國要出頭髮表這個演說?

其實拉一下全文一切就很清楚了。

1946年3月5日,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這事很多人多知道。但他們卻決口不提:在此之前23天的1946年2月9日,史達林率先在莫斯科選民大會上發表了一個演講。

這個演講兩個主要觀念:一是二戰證明了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二是資本主義矛盾不斷,要走向滅亡,還要有戰爭,蘇聯要積極準備戰爭。

在我們的教課書上也是有提到這個演講的,定性是「不利於戰後和平環境的塑造」,然後說3月5日的鐵幕演說是開啟冷戰的重要節點。

先不去爭姓資姓社的問題,你可以設想一下:你和有些分歧的隊友剛打完一場大仗,死了上千萬人,所有人都精疲力竭不想再起戰鬥。

然後你隊友突然說,戰爭還是會來臨,他會積極備戰,你會怎麼反應?

且你和隊友剛戰勝的是一個以全民動員鑄造戰爭經濟而著稱的對手,而你對手也恰好用同樣方式起來的。

讓我們看看那2月9日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對此中文史學界近年也有公開研究。

順便提一句:蘇聯在這個演講前已經拒絕了加入世界銀行等戰後共同治理經濟體系。

2月中史達林演講後,美國國務院迅速詢問其正在莫斯科的專家、應蘇聯要求成為莫斯科代表團副團長的喬治凱南關於史達林講話和其拒絕參與世界銀行等組織背後的真正意圖?要他提交報告。

於是,凱南在2月中提交了著名的美國務院歷史上最長的5500字的電報—用電報這種即時形式寫5000多字說明已經十分緊急。

該報告認為:

俄統治者學到的謀求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為了徹底毀滅同它競爭的國家而進行耐心的、殊死的鬥爭,絕不同敵手達成妥協或協議。

為此,蘇聯要大大提高其實力,包括「最大限度地」發展軍事力量;在一切被認為適時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向殖民地與落後國家滲透勢力,「擾亂和抑制」現代文明在這些地方發揮影響。

凱南同時給出結論:「蘇聯政權同希特勒德國不同。它不是按照固定的計劃行事的,它不會冒不必要的風險。它對理智的邏輯(logic of reason)無動於衷,但對力量的邏輯(logic of force)高度敏感。」

「由於這個緣故,當它在任何一點上遇到強大的阻力時,都可以輕易地退卻,而且它經常這樣做。」

「因此,如果對手擁有足夠的力量(force)和表明準備使用它,那麼幾乎用不著這樣做。如果正確地處理形勢,那麼就不必進行有損威望的攤牌」。

——這就是關於遏制蘇聯將剛從戰爭中邁出來的文明世界重新拖回到戰爭的無限可能的最早論述。

在此之後,美英達成共識,緊接著在3月5日邱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

在得知上下文後,你認為冷戰開始,哪邊的主動性更高呢?

一邊是積極準備熱戰,從後面的實際動作看,蘇聯也是建造了全球最多的坦克和其它重武器,幾乎超過了其之外全球的總和。

另一邊是遵循了凱南報告的思想避免熱戰、開啟了保持壓力到冷戰的程度—其實應對者邏輯上也只有三種選擇:

1、同樣準備熱戰、再打一次三賽季;

2、給到足夠壓力,把熱戰變為冷戰;

3、俯首稱臣,讓世界按著蘇聯的想法走。

即使你自己的制度有各種問題,但換作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太可能選3,而剛結束二戰的也絕不會選1。那剩下的是什麼呢?

需要說明的說,看近年的歷史研究,上述事實都是我們基本承認的,只是在表述時選擇的詞句有所不同。

當了解歷史真實發生了什麼,每個人都不難得出自己的判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獨孤思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4/207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