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南海哪些政策錯了 三中全會能糾正嗎?

作者:

近日,美籍華人經濟學家、旅美學者程曉農分析,對中國的絕大部分民眾來說,他們只不過是政策的承受者,卻多半不了解政策本身是否存在問題。然而,當絕大多數民眾、特別是青年人中思想比較活躍的人,都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現狀表現出持續的焦慮時,這就說明,毫無疑問,中共的政策、路線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大量經濟社會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這種情況下,如果是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當中的一些政策錯了,就有必要展開決策圈的討論,哪些政策錯了,錯在哪裡,應不應該糾正或改變,試圖繼續堅持現有政策的掌權者是否應當被質疑,這是今後中國的方向能否有所調整的關鍵。但是,照貓畫虎地開一個歷史上有過的三中全會,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嗎?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關鍵詞並非「三中全會」。只要上層出現希望改變基本政策方向的部分共識,又存在著重新檢討政策的政治空間,那麼,中共的任何一次全會,都可以產生如十一屆三中全會那樣的結果。反過來,只要中共上層不出現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那種少見的政治氛圍,中共再開十次「三中全會」,也無法扭轉它的政策方向。

那麼,什麼條件下才會出現中共決策圈裡重新檢討政策的政治空間呢?這個問題可以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上層政治格局,從中便能找出答案。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毛澤東的個人獨裁制度因為他的死亡而失去了生命力,繼任的華國鋒政治地位不穩固,這種情況下,他需要高層多個掌握實權、又能應對國際、國內難題的高官來撐腰、配合。這就形成了毛式個人獨裁之後的集體領導統治模式。

只有當獨裁的共產黨領導模式進入集體領導模式時,上述的重大政策重新檢討才可能發生。然而,共產黨內集體領導統治模式的發生,不在於黨章、憲法上怎麼寫,而在於現實高層政治平衡中,是否存在這樣的需要。事實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期的集體領導模式被證明,它並不會長期存在;因此也可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之所以當時的最高層對中央工作會議的議題發生失控,其根本原因就是毛式高層獨裁的領導模式失靈了。

今天還可能再次出現十一屆三中全會那時的上層政治氛圍嗎?換言之,今天還存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政治空間嗎?這可以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結果當中找到答案。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成了掌實權的第一人,共產黨內短暫的集體領導統治模式,被鄧小平和陳雲的「雙寡頭」統治所替代。整個八十年代,中共的領導體制是鄧、陳「雙寡頭」之下的政治局常委集體領導模式,然而,那種集體領導是假的,因為政治局常委上頭的「雙寡頭」可以隨時更換集體領導團隊的「班長」,胡耀邦趙紫陽兩任總書記就是這樣下台的。

「雙寡頭體制」並非和諧架構,鄧小平和陳雲之間不斷發生鬥爭。由於鄧小平掌控軍權,陳雲不能直接與鄧小平對抗、硬幹,但可以「陰乾」,即利用鄧小平的錯誤,置鄧小平於不利地位。1992年鄧小平南巡,謀劃撤換江澤民,是鄧小平玩的最後一次的高層獨裁遊戲。

鄧小平死後,中共的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和習近平玩的都是獨裁統治,胡錦濤則因為個人威望和地位不是鬥出來的,而是前人欽點的,因此他在高層的領導模式出現了集體領導、常委分權的樣態。但是,那種集體領導樣態,並非中共上層想要重新檢討政策方向的結果,而是胡錦濤地位偏弱的產物。若以為胡錦濤的集體領導模式能夠延續下去,習近平會繼續胡錦濤模式、抵拒個人獨裁的領導模式,那種臆想其實毫無根據。習近平走上個人獨裁的道路,對中共體制來說,本來就是一種制度上的必然;而這條道路的結果,就是今天乃至今後中國經濟社會問題越積越多的根本原因。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6/207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