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力度超過以往,習近平決心做大事

本周四,多位經濟專家表示,儘管中共二十屆三次全會的結論可能未達到外界預期,但在習近平全面掌握權力的情況下,這一次改革政策實施的力度可能會超過以往。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日前一致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並在上周日公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未來五年實施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不過,市場對此次三中全會的結果反應十分冷淡。

外界普遍分析認為,三中全會為接下來中國經濟發展所描繪的藍圖細節嚴重不足。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三中全會前,人們關注的主要領域是中國經濟放緩、沉重的隱性地方債務、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和消費稅改革等。雖然中共當局對這些問題表達了關注,但在公報中,所謂藍圖卻沒有針對這些沉疴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針對這個外界一度期待、最後卻失望的會議,多位經濟專家在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本周四(7月25日)的研討會上指出,儘管第三次全會的決定可能並未達到外界預期,但至少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方向,而且在習近平的無上權力下,這一次改革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可能會超過以往。

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吳國光在研討會上分析指出,這次第三次全會不僅是對政策的調整,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再定義,其背後蘊含了更深的政治意圖和黨內鬥爭。

他認為,此前本次第三次全會的推遲,可能就反映了中共黨內的抵抗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有意推遲會議以避免舊的模式。「習近平的領導層不會真的根據國際輿論調整他們的根本戰略和政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微弱的信號,表明他們試圖放鬆對經濟的控制。」

吳國光指出,即使是三中全會後,習近平見諸中共官方媒體的頻率亦沒有提高。「所以他給了其他領導人更多談論中國政策的機會,真正發揮中共領導人的作用。這很不尋常,因為這不是他過去幾年做事的方式。……我認為這也取決於中美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美國大選後,中國的前景也面臨不確定性。」

曾任世界銀行中國局經濟學家及局長、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的郝福滿(Bert Hofman)認為,此次第三次全會的決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儘管可能不符合所有外界的期望,但至少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方向。

他指出,《決定》顯示了製造業仍是中國發展的主要支柱,中共當局明確認識到存在財政問題、特別是地方財政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社會福利、養老金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措施。他還表示,《決定》中的措施表明習近平並未放棄改革的概念,市場在多個領域仍然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指出,儘管《決定》提到了鼓勵國內需求,但在實際措施中涉及的內容較少,尤其是財政政策方面幾乎沒有提及。

總體而言,郝福滿認為《決定》獲得實施的力度將高於以往。他解釋,相較2013年習近平剛剛上任時,時任總理李克強負責三中全會的文件起草,儘管習近平並未對其完全認同,且當時在金融市場自由化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但習近平選擇讓步。「現在,習近平已經完全坦誠了。……仍然有同樣的利益集團,仍然存在困難。但聯盟中有習近平,從那時起他就擁有了完整的政治權力。所以我認為,當前文件實施的可能性比2013年通過的文件實施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華爾街電視記者主持,經濟學博士李其(Lizzi C. Lee)表示,從《決定》強調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可以看出,中共當局視發展技術為解決失業和國內需求不足的方案,甚至寄希望於高科技的發展足以彌補房地產行業的萎縮。中國一方面注重維持國內市場及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中國也更加開放於國際合作,渴望獲得國際資金和專業知識。

她指出,即便如此,涉及敏感技術和那些中國安全機構認為具有潛在危險的外國公司、外國高管,仍受到中國政府的審查和打壓,這也是一個危險信號。

路透社周四報導,中國日前公布了修訂後的國家保密法實施細則,再度收緊國家安全管控。觀察人士擔憂,這會進一步打擊外國投資者在華營商信心。

此外,李其表示,中共當局仍然不願意直接支持家庭消費。缺乏傳統刺激措施可能會減緩經濟復甦速度並加劇收入不平等,而出口管制、制裁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對這些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6/208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