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發生在80年代中美友好蜜月期的故事

陳沖自傳《貓魚》,值得一讀

天氣酷熱難當,奧運比賽正酣。這幾天,暑期作息日程,基本是下午奧運、上午讀書。

我讀的閒書中,有一部是《貓魚》。《貓魚》是陳沖自傳,一年前我就陸續讀過。那時,《貓魚》在《上海文學》上連載,我幾乎每期都讀。每月初,《上海文學》一到,我必先讀陳沖。我的書櫃裡,一般不放雜誌,但連載陳沖自傳的《上海文學》,卻插了一排……我的一位年輕朋友,曾在朋友圈問:誰有《上海文學》嗎?我知道,他跟我一樣,也要讀陳沖。

陳沖是電影明星,我不是追星族,我們素不相識。或者說,我在銀幕里認識她,她壓根不認得我。為什麼我喜歡讀她自傳呢?

一是陳沖和我是同齡人,她和她父輩的經歷,我感同身受。她出生在六十年代,經歷過朦朧的「文革」,外公含冤自殺,家裡房子被搶占……這些往事,我都似曾相識。例如,毛主席逝世時,她正在上影培訓班,消息傳來,同學們衝出教室,看到一個女人正在地里,不緊不慢地割草——

女同學對她大吼起來,你沒聽到嗎?毛主席與世長辭了,你怎麼還割草?那人辯說道,我不曉得哎,說罷收起工具推車離開了。接下來,全班同學開始表決心,罵割草人的同學首先要求入黨……

這個細節,不啻是當年社會生態的寫照。

二是陳沖的成功,曾讓我們有過強烈共鳴。「文革」後,陳沖考進了上外,後又成了電影明星。她演的電影《青春》《小花》《海外赤子》《甦醒》《末代皇帝》等,我幾乎都沒落下。那時,我在復旦讀書,連把自己名字變為鉛字都是奢望,她一個上外學生,怎麼就,一下子成名了呢?她的成功,常讓我們顧影自憐。我至今記得,我看電影《小花》,時間是1979年10月25日,地點是在那個破破爛爛的五角場放映站。我的當天日記,這樣寫道:

電影散場以後,我問××:「好看嗎?」「嗯,好看。」他似乎在想心事,「由於種種原因,我的感動至少超過你三倍!」「是嗎?」我心想,我是好動感情的,為何他的感動要超過我「三倍」呢?我問:「為什麼呢?」

他沒有回答,已經陷入了沉思……

接著,××敞開心扉,向我講述了他的一個愛情故事,真是淒婉動人。我才知道,《小花》或者陳沖,還有這樣的魅力!

1980年,陳沖因電影《小花》獲最佳女主角。右為最佳女配角劉曉慶。

三是陳沖像鄭欽文一樣,也曾經「單飛」過。那時,「單飛」的環境,遠沒有今日寬容,她曾遭受過不屑、嫉妒和諷刺——

二十四歲那年,我回國上了春晚,即興說了幾句:「今年是牛年,我屬牛,所以系了紅腰帶,現在中國有句時髦話叫恭喜發財……」我恭賀新禧後的第二天,就有一位退休老幹部在報紙上寫了批判我的文章,譴責我稱祖國為「中國」:「撇開迷信味兒不說,陳衝去了美國四年,竟叫我們是『中國』,那她自己是什麼呢?」一時間舉國上下都開始聲討我的叛國行為,並把「中國」訛傳為「你們中國」……

在那個出國後只能把「中國」說成「祖國」、否則就有「叛國」之嫌的年代,「單飛」的艱辛、委屈,可想而知。

電影《青春》劇照。陳沖與張瑜(右)

四是陳沖的家庭史,與復旦上醫校史有關。她的家,住在上海平江路170弄。這房子,是抗戰後顏福慶先生為海外歸來的上醫教授蓋的——

1號是肺科吳紹青;2號是生理朱壬葆;3號是生理徐豐彥;4號是病理谷鏡汧——「文革」期間他自殺了;5號是生化林國豪;7號是五官科王鵬萬——我家小貓喉嚨里卡了魚刺就是王醫生戴了額鏡用鉗子夾出來的,王太太是我的鋼琴老師;8號是胸外科黃家駟,我得肺結核就是黃醫生為我動的手術;我們家住9號;10號是沈克非一家,跟我們特別要好,沈教授從美國帶回來一輛汽車,禮拜天開車跟兒子女兒去衡山路國際禮拜堂做禮拜,他夫人不大去,他就把我帶上……

陳沖的外公張昌紹,上醫一級教授,中國藥理學奠基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爺爺陳文鏡,早年入讀湘雅醫學院(顏福慶在該院任職),後投筆從戎,參加過北伐、抗戰和抗美援朝三次戰爭,也是一位醫生。父親陳星榮、母親張安中,都是上醫學生,還是同班同學。父親當過華山醫院院長;母親1978年考取公派留學赴美,專攻神經藥理學。

陳沖的母親張安中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安中致函美國國立毒品研究所(NIDA),希望得到他們的試劑贈品,以為上醫開展研究。對方回信稱:我們願意提供,但這些試劑是毒品,屬於海關一級禁運品。如果你能解決海關問題,我們可以將試劑寄給你。不久,她從報上得知,里根總統將訪華,總統的「空軍一號」專機是免檢的。對,可以請總統將試劑帶來。

她天真、誠實和執著的性格,贏得了多方支持,居然讓這樣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成為了現實。NIDA經里根總統同意,用直升飛機到北卡羅來納州的毒品倉庫取來試劑,直接跟隨「空軍一號」到了上海。

就這樣,上海醫學院得到了迫切需要的試劑。後來實驗室中各屆研究生都用過這些試劑……他們大概不知道這些試劑是美國總統帶來的吧。

這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初中美友好蜜月期,理應載入復旦上醫校史。

……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歷史,有時並不在正史記載中。日記、回憶錄,乃至當年保存的照片、書信和紙條,都是歷史的一部分。《貓魚》一書,就有這些內容。

最後說一句,我不認識作者,跟出版社也毫無關係。我的推薦,多屬於自說自話……是否客觀,請君不妨一讀。

寫於2024年8月5日

以上圖片,均選自《貓魚》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讀史老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07/208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