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傳中共社科院旗下「中國社會科學網」發表題為《加大制度型開放創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正當其時》的文章,似乎半爛尾的大灣區工程,又有死灰復燃之勢。
大灣區構想之提出,至今恐有十年八年,其間粵港澳三地都反應麻麻,各自做一點虛應故事的姿態,一點進展都沒有。直至近年,更幾乎銷聲匿跡,處於爛尾狀態。
凡是一個經濟帶的誕生,都不是基於政府的一廂情願,而是基於市場本身的需求。改革開放之初,香港與珠江三角洲,有「前鋪後廠」之風,其時大量港商到鄰近大陸地區投資設廠,生產了產品通過香港的對外貿易渠道外銷,那種經濟的結合與互補,根本不是領導人推動,而是自由市場運作的結果。
後來廣東經濟興起,中國加入世貿,港商的生意北移,種種市場因素,又改變了兩地之間的關係。廣東更加靠自己,香港則向北望,拓展自己的生意空間。
這種由市場決定的地域合作關係,建立在各自經濟自主的基礎上,有分有合,各取所需,長期相安無事。有沒有大灣區,香港還是香港,廣東還是廣東,各自「食自己」而已。
所謂大灣區的提出,根本是中共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怪物。大概習近平閒來無事,對著中國行政區域地圖苦思,想要弄點什麼新花樣,以彰顯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本事。看看珠三角,看看長三角,看看東北三省,想起西部大開發﹑中部經濟帶﹑海南自貿區,覺得省港地區似有所缺,於是心血來潮,拿紅筆劃一個大圈,就說這裡弄一個大灣區,豈不美妙?
大灣區構想提出後,粵港澳三地都興趣麻麻,因為不知道怎麼搞,搞什麼。本來三地都有各種合作方式,再弄新花樣,又有各自的利益要照顧,要設想什麼新項目,如何安排投入,如何運作,事成後如何分配利益,光是一個項目,談起來都夠頭痛,更別提真正做起來是什麼狀況了。因此,一開始便風聲大雨點小,自那時開始,未聞有什麼成功的案例。
從前香港有對外的優勢,有制度上的長處,自國安法罩頂﹑二十三條立法之後,香港的資本主義色彩已逐日淡化,現在美國與西方各國,早已將香港視同一個普通的大陸城市,香港快速墮落成國際金融中心廢墟,經濟低處未算低。李家超抓耳撓腮,連夜市這種屎橋都想出來了,近日還要跑到寮國柬埔塞去拉生意,香港落到今日之悽慘地步,相對於珠江三角洲,早已沒有優勢可言。
香港人近日放假就北上消費,不但是旅遊散心,還兼大量購置日常生活用品,這在回歸前後的香港,根本是不可想像的事。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便是今日香港的處境,既然如此,香港拿什麼去和廣東合作?
大灣區舊事重提,會不會是中共吃掉香港的又一步棋?今日看來,香港早已經被中共吃得死死,國安法與二十三條從政治法律方面,壓得香港人喘不過氣來,香港人的自由已所剩無幾;金融方面,中港兩地通過「貨幣互換協議」,中共已經將香港人的錢袋子捏在手裡;香港地產之所以硬撐住,還要指望內地專才移居香港來幫手;香港的政府高官和法官,都與大陸高官一樣,同樣「享受」美國的制裁。
中共吃掉香港指日可待,不必期望那個連有沒有成胎都是疑問的政治怪胎大灣區。社科院的文章,居然還大言不慚,提出什麼「全灣一政」、「全灣一關」、「全灣一幣」和「全灣一證」,要設立「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委員會」,負責「頂層」謀劃決策,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則重於「執行和落實」,在社會治理方面保持特區的「高度自治」。
也就是說,未來的大灣區是一個囊括省港澳﹑有決策權﹑有集中領導﹑接近省級規模的行政機構,屬下有動粵港澳三個行政區。在大灣區內實施統一海關﹑統一貨幣﹑統一身份證,變成南中國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也未免太狂妄了。乍眼看來,好像習近平的大灣區構想,還要靠這個社科院的無聊文人作一番提點,指明一條路來走,這豈不是犯上作亂?
這樣的閉門造車也太天馬行空了,因為牽涉的不只是粵港澳三地,還牽涉其他的中國省市。海關北移,其他省市與廣東的關係就變了,所有大小合同都要重訂?大灣區使用特殊貨幣,與其他省份如何兌換?大灣區使用特殊身份證,來往中國其他省市時,又會產生什麼難題?這些都是社科院的書呆子不可能回答的問題。
三中全會後,中共被外界垢病毫無危機處理安排,這篇以取悅習近平為目的狗屁文章,原想虛晃一槍,製造一點話題,但畢竟走得太遠,遠到超乎習近平的想像能力,因此一發表就下架,作者非但沒有獲賞,恐怕還要吃一臉屁。香港人且當笑話看,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