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中共高調紀念鄧小平冥誕 分析: 借「改革開放」護航習近平集權

作者:

2019年12月19日,在澳門舉行的文藝晚會中在巨大的銀幕上出現了已故 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的影像。(路透社

本周四(8月22日)是已故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的120歲冥誕,中共官方連日來以發文、出書和舉辦研討會等方式高調紀念。分析人士認為,這是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偷換概念之舉,亦即,試圖以鄧小平深植人心的「改革開放」政績來護航他自己倡議的「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一個與鄧小平路線相去甚遠的政策。

星期四(8月22日)起,電影《鄧小平小道》將於全中國復映,這是一部2021年發行的劇情片,描述鄧小平於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間遭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場勞動改造的往事。

稍早前,中共中央軍委也於星期一(8月19日)在北京舉辦「全軍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理論研討會」,與會人士一致讚揚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豐富發展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

此外,早於8月中旬開始,北京當局就透過發行新紀念郵票及新書《鄧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等一系列紀念活動隆重紀念這位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稱的鄧小平。

《求是》文章讚揚鄧小平「不朽功勳」

最明確的信號是中共黨刊《求是》上星期五(8月16日)發表逾8,000字的《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長文,圖文並茂地讚揚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文中稱,鄧小平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嚴峻局面,推動各方面「撥亂反正」,並總結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接著話鋒一轉稱,黨內現在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就是錨定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鍥而不捨、真抓實幹,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全文末尾特別以六大段落、逾3,000字的篇幅,闡述7月18日三中全會公報中所定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沿著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推進強國建設。

對於近一周來的鄧小平紀念活動,在北台灣桃園的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張執中表示,中國政府自1996年頒布《關於舉辦已故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誕辰紀念活動的通知》以來,對已故高層領導人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的紀念活動都有明確規格,鄧小平的120歲冥誕自然達一定規格。

張執中說,相較於行禮如儀的紀念活動,《求是》這篇長文無疑是今年最重磅的宣示,全文重點在於連結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今年紀念鄧小平主基調,其目的顯然是利用已故領導人的路線來強化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主政的正當性。

張執中告訴美國之音:「這篇文章其實很明白,就是要把這次的(紀念鄧小平)誕辰跟三中全會的路線掛在一起,重點強化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就是要去接上這次二十屆三中全會的路線。」

張執中表示,三中全會7月18日開完後,中國各界及外資都對中共未提出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而備感失望,因此,中共本周在舉辦紀念活動時也格外謹慎,避免有人利用中國民眾對鄧小平的懷念,趁機宣洩不滿情緒。

劉銳紹:鄧小平仍留「政治遺產」

香港的時政評論員劉銳紹說,中共中央紀念鄧小平的方式近年出現明顯的變化。

他說,兩年前,中共官方在紀念鄧小平「南巡30周年」時明顯冷淡,僅於地方性的《深圳特區報》刊行文章,幾乎未發布其他任何全國性的文章,當時一度給人「鄧小平路線」已成過去式的觀感。

至於今年高調的紀念活動,劉銳紹說,中共應是有意將剛剛落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與鄧小平於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啟的改革開放路線相提並論,以強調鄧小平和習近平兩人的施政路線「一脈相承」。

劉銳紹告訴美國之音,儘管1989年血腥鎮壓六四學運是鄧小平主政時的最大污點,但對中國人而言,這位已故領導人還是留下難以抹煞的政治遺產。

他說,鄧小平最為人稱道之處首先是他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其實是「與人民的要求走在一起」,也於接下來的數十年間激發了民間追求富裕、改善生活的積極性。

劉銳紹說,改革開放讓中國官、民間得以「互借東風」,共享利益的最大化,但反觀習近平主政的今日,中國百姓的訴求能否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恐是一大疑問。

他還說,鄧小平留給中國社會的另一項遺產是經濟上的開放,讓中國人有機會與世界接軌,間接促使中國民智大開。

劉銳紹指出,鄧小平雖無意推動政治改革,但實際上也為可能的政治變局預做準備。例如,開放傳媒競爭,中共於80年代催生出《上海經濟導報》等多家改革派傳媒和一批深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儘管六四運動之後,他們全遭打壓噤聲,但仍留下一部分影響力。

劉銳紹說:「無論鄧小平自己願不願意,改革開放這個門一打開,(中國)大陸的人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好像封閉在桃花源的人,忽然看到眼前這世界已經不再是秦始皇的年代,這個思維的開拓就收不回來了。」

劉銳紹星期三(8月21日)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呼籲中國政府在紀念鄧小平冥誕的同時,也應「繼鄧開來」,繼續改革開放。

鄧習「改革」差異:放權讓利vs.集權興利

在北台灣新北市的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則指出,雖然同樣以「改革」為名,但習近平的施政卻與鄧小平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張弘遠分析,鄧小平當年面對的是國家過度左化,導致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都難以為繼,所以,鄧小平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對內則進行市場化改革,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背後最重要的機制是「放權讓利」。

但習近平卻聚焦打貪,一再以貪腐問題動搖中共執政合法性為由,實則打擊異己,讓中國老百姓質疑左化的「紅旗要打多久?」,因此,習近平的改革強調共產黨所扮演的推動者角色,主要準則是為他自己和中共「集權興利」。

此外,張弘遠說,相對於鄧小平主打「讓人民富裕」,來重建中共執政的合法性,習近平則是描繪更宏觀剛硬的「中國夢」,企圖提升國家霸權地位,結果在國際經濟上引發美中對抗,地緣政治上則出現「戰狼外交」。

基於這樣的差異,張弘遠說,習近平過去刻意淡化、甚至否定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地位,但今年卻反過來高調宣揚,是因為習近平已於二十屆三中全面上確立了自己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路線,並把改革開放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環,既有對內宣傳的效果,又無損習近平的領導地位。

張弘遠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紀念鄧小平、懷念鄧小平、甚至肯定鄧小平能夠讓外資把它當做是一個政策訊號,(顯示)中國又將回到鄧小平時代對待外資的做法,那為什麼不用呢?中國(向來)善於使用意識形態來作為訊號或營造出一種氣氛。」

林和立:習近平權位穩固,改革難以期待

在香港的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林和立也說,中共重新彰顯鄧小平路線的作法,顯示習近平在面對經濟和外交等困局下,儘管其個人權威不受動搖,但也須被迫作出一些調整。

林和立分析,中共高調紀念鄧小平冥誕,加上習近平近來減少公開露面,說到底,他就是不想為中國目前的困境扛起責任。

他說,中共熱鬧操持鄧小平紀念活動的表象下,未來真正要觀察的還是官方是否推出具實效的經濟和外交改革措施,以提升與西方的外交關係。但他說,從中國近日與俄羅斯朝鮮伊朗持續強化外交關係的發展來看,外界期待恐落空。

林和立告訴美國之音:「中共高層目前還是很迷信東升西降,所謂國際的大趨勢,所以我們沒有什麼理由相信,習近平在具體的國家政策會來一個大轉向,重新恢復鄧小平改革開放,倒向西方的那些政策。」

林和立認為,中共許多幹部和中國普羅大眾其實都認同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但在習近平不可能做出任何實質轉變的前提下,一些經濟條件許可的中產階級只能繼續選擇「潤」出國,至於無能力和財力出逃的人就只能留在中國,繼續忍受境內政經環境的「悶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22/209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