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四面楚歌 國債史詩級搶購與IPO募資銳減

—國債史詩級搶購與IPO募資銳減 中國經濟四面楚歌?

過去幾周,中國國債市場掀起一場"史詩級"的購買狂潮,顯示經濟低迷之下,資本紛紛尋求避風港。與此同時,中國IPO監管政策上路已滿一周年,總體募得資金年減少近八成。為什麼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如此悲觀?

中共當局一直唱響「經濟光明論」,但實際狀況一再打臉。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最近幾周,中國國債市場掀起一場「史詩級」的購買狂潮,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推至歷史新低(與價格波動相反)。專家分析認為,強大的國債需求反映了人們對於時下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減弱,以及當前樓市和股市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選擇。

中國國債"史詩級"購買狂潮來勢洶洶

旅美獨立評論人士鄭旭光告訴本台:「就是對投資沒信心,國債起碼能保本。」他指出,企業和地方政府現在都因為負債太多而導致投資風險高,「國債的信用是最高的,因為它是中央政府的信用保障。而且從中國的財政狀況看,也是家庭部門和地方政府普遍負債率高。現在就是中央政府日子比較好過,它發行的國債當然就是最安全的。」

中國央行自7月初以來就已採取措施抑制證券市場過熱,但僅僅降溫一周後,投資者又開始大量買入十年期國債。今年八月初,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被告知要大量出售所持國債,但增加的供給很快被中小型農村商業銀行搶購一空,價格再漲而收益率仍被壓至低位。隨後,中國銀行間市場監管機構8月7日點名批評了江蘇省四家農村商業銀行,稱它們涉嫌在國債二級市場交易中操縱市場價格。

債券收益率低,央行為何焦慮?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央行表示,擔心債券市場的突然逆轉可能給搶購債券的小型金融機構造成巨額損失,再現去年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崩盤事件的情況。但經濟學家們認為,這些擔憂被誇大了。

報導還援引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央行對低債券收益率的焦慮令人費解。因為,較低的長期借貸成本正是各國央行在尋求刺激經濟增長和推高通脹時通常採取的措施,這也是中國正需要的。這可以令政府借貸成本降低,繼而降低財政擴張的成本。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經濟預測中心經濟專家俞偉雄告訴本台:「中國政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行10年公債,取得比較低廉的借款成本,用這個錢來收拾很多過去過度投資造成的一些問題。」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央行試圖通過抑制長期債券收益率下跌,來消除圍繞中國經濟的通縮擔憂,但這種微調無法取代增加政府開支和其他促增長措施。

俞偉雄也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內外交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家庭不敢消費:「如果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都不敢消費,企業就沒辦法賺錢,企業就會更加萎縮、倒閉,這會讓整個中國經濟惡性循環加深。」他表示,中國現在的情況很類似於日本所經歷的「失落的十年」。

央行干預背後所透露的政治信息

《華爾街日報》還指出,經濟學家們懷疑,造成中國央行干預的真正原因是國債炒作背後,傳遞出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缺乏信心的信息。這與當局宣揚的經濟光明論相悖,會讓中共當局感到難堪。更糟糕的是,這種悲觀看法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它會削弱消費者的支出意願,而更願意儲蓄,還會打擊企業的投資和招聘熱情。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則認為,這不只是官方面子的問題。因為,一般大量購買國債的都是銀行及大型投資或養老基金:「大家都買這個東西,一方面是證明整個經濟活動是非常不活躍。另外來說,銀行多的存款,他們應該投放到社會裡面去,都買國債就沒人貸款給中小企業。所以,它是擔心整個經濟活動低迷的問題。」

黃大衛也指出,中國經濟現在狀況相當不好,最近的餐飲業數據就顯示,今年上半年逾百萬家餐飲門店倒閉,接近去年全年數據。他說:「現在已經不是信心的問題,簡直是沒有路能走了。」

中國IPO總募資年減近八成?專家:資本市場沒有根本改善

今年的8月27日,是中國證監會發布「827」新政、提出階段性收緊IPO剛滿一周年。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導,這一年來,申報、受理、上市企業數量大幅縮減,IPO募資總額不足千億,年減近8成。

報導引用市場金融數據統計,截至8月26日,過去一年中,A股IPO受理135家,同比減少超七成;按上市日期計算,IPO成功上市的公司共129家,同比減少293家,募資合計962.54億元,同比下降79.69%,發行費用合計92.92億元,同比下降74.96%;因主動撤回而終止審核的IPO項目共481家,同比翻倍。同時,在審企業數量出現「腰斬」。截至8月25日,各板塊在審企業共333家,相比去年8月27日IPO在審企業795家,減少了462家。

報導還說,IPO撤回原因包括財務指標不達標、持續經營能力受到質疑、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多方面因素。另外,加大在審企業及相關仲介機構現場檢查力度也是IPO撤回的原因之一。

經濟專家俞偉雄告訴本台,加強對IPO的監管這個總體方向是對的:「因為中國過去這二三十年,GDP成長很高,但股票市場大大不如經濟的總體表現。這跟其它國家的這方面表現完全不一樣。這就代表中國的股票市場公司治理、公開發行有很多問題。很多公司就是騙錢,財報造假,想在證券市場撈一筆。」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則分析說,短期之內對於中國股市來說應該是一個利多,因為減少了財務造假的數量,也減少了市場的分流,但是中長期來看,這種行為並沒有根本性地改變市場:「因為目前股市上存在的幾千家企業,造假的處罰、到處罰之後資金有沒有返還給股民,這些方面都沒有改善,對中小投資的總體保護不足。」

黃大衛還指出,中國股市除了制度問題外,由於經濟基本面情況並沒有改善,所以這些政策短線來說可能有一定成效,但中長期來說,意義並不太大。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29/209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