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8月30日)下午五點,央行通過官網宣布:在二級市場常態化買賣國債,啟動了!
下面就是相關公告的截圖:
央行的公告說:為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相關要求,2024年8月人民銀行開展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短期限國債並賣出長期限國債,全月淨買入債券面值為1000億元。
這向我們透露了三個重要信息:
第一,央行啟動了常態化的國債買賣;
第二,買入的是短期國債,拋售的是長期國債;
第三,全月淨買入1000億元國債。
這意味著,今年8月央行通過淨買入國債的方式,向市場投放了1000億元的基礎貨幣。
這看起來的「一小步」,其實是中國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印鈔方式)的「一大步」,也是一個歷史性拐點。
有金融知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央行在印鈔(投放基礎貨幣)的時候,往往採取在二級市場買入國債的方式。
各國都不允許央行直接從財政部手裡買國債,避免造成央行直接印鈔給財政的感覺,因為這會讓老百姓感覺「未來通脹會很嚴重」。
中國的法律也是這樣,禁止央行直接從財政部手裡買國債,允許在二級市場上買。
但中國央行極少這樣做。中國人民銀行目前手裡的1.5萬億國債,都是特別國債,比如昨天央行又買入了4000億特別國債,是當年成立中投公司的時候發行特別國債到期之後的「以舊換新」,不涉及基礎貨幣的投放。
所以,央行把昨天買入4000億特別國債的公告,放在了「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欄目里;而今天的公告,則放在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業務公告」的欄目里。因為這的確是兩件事,性質不同。
此前我曾在文章里說過,央行可能在8月已經出手買了國債,但公開宣布會稍微遲點。現在果然如此。
之所以不隨買隨公告,主要是避免引起債市的異常波動。
為什麼說央行這個舉動,是歷史性的?
因為它意味著中國貨幣工具的重要變化,也意味著中國財稅制度的重要變化。
我之前多次在文章里講過,1979年到2014年,中國基礎貨幣投放方式是外匯占款,也就是央行印人民幣購買外貿順差(外匯)。在這期間,中國的外匯存底從8.4億美元暴增到了近4萬億美元。這期間人民幣的錨,是美元。
印鈔太多,就需要防止通脹。當時的做法是,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最高21%左右),把多印的錢凍結起來。
2014年到2024年,是「二合一印鈔時期」。這期間基礎貨幣的投放,一個來源是降准,把之前多印的人民幣釋放出來;二是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和PSL(抵押補充貸款)來投放貨幣,方式是國有大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拿著高等級債券(國債、地方債等)到央行質押,獲得特別便宜的資金。這些錢,就是基礎貨幣,是市場裡貨幣的增量。
從今年開始,印鈔方式將逐步過度到央行買國債。
這是因為中國人口紅利終結了,土地財政出現拐點了,未來要給政府加槓桿,要增發大量國債。這時候,就需要有「莊家」來撐住國債市場,央行買國債就成為必然,這其實也是歐美日的玩法。
通過央行買國債,增量的基礎貨幣將直達財政,支撐經濟發展。地方財政。
央行曾表示為了給債市降溫,或將先拋售國債。由於此前央行手裡只有特別國債,無法拋售,所以從各大銀行借入了上萬億的國債,主要是中長期的。
正當大家以為:央行或許以拋售的方式,開啟買賣國債的時候,沒有想到,央行採取了買短拋長的方式,並在8月實現了1000億元國債的淨買入,這相當於投放了1000億元的基礎貨幣。
為什麼買短拋長,這跟央行此前希望國債「維持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有關。
上圖來自財政部官網,是中國的國債收益率曲線,30年期和10年、7年期差距不大。央行不願意看到這種態勢,希望「維持向上傾斜」,也就是接近上圖中紅線的走勢。
央行行長6月19日的原話是:「當前特別是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所以,央行8月買入了短期的國債(可以讓短期國債收益率下降),拋售了長期的(讓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上升)。
翻譯成白話是:央行認為有一些機構在賭中國進入了長期低利率時期,所以加槓桿買入了過多的中長期國債,隱含了巨大風險,也影響了經濟預期。所以央行不僅要給過熱的債市降溫,還要讓國債「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
對於央行常態化買賣國債,有人解讀為中國要高「量化寬鬆」(大量印鈔)了。這其實是不對的,準確的說法是應該是:量化寬鬆的跑道(央行買賣國債)修好了,如果將來需要,隨時可以搞。但目前的確沒有搞,M2的同比增速還在低位。
印鈔方式之變,對誰有利,對誰是利空?
第一,利多財政,發國債容易了。有充裕的資金追捧國債,還可以降低國債利率(發債成本)。
所謂發展經濟,就是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家庭)輪流加槓桿。
最近這個新聞,在國內傳統金融圈,引發了軒然大波!
— Rocky (@Rocky_Bitcoin) April 26, 2024
央行首次下場在二級市場買國債,金融教科書裡面:基本就等同於量化寬鬆。買國債的資金首先輸送的就是財政部。側面也說明當前財政壓力的嚴峻程度!
以前RMB發行的方式,基本上是「外匯占款」,這期間錨定物是美元,歐元。… pic.twitter.com/Lv8mIxGs3t
住戶部門加槓桿,是老百姓貸款買房、買車,現在大家興趣顯然不高,拒絕加槓桿。央行剛剛公布的二季度貸款投向報告顯示,到6月末個人房貸餘額同比上個季度減少了4000億元,跌到了37.79萬億元。
企業部門現在也很難加槓桿。民企擴張意願非常低,國企則負債已經非常高。整體而言,中國企業部門槓桿率是全球最高的了。
只有政府部門還有一些加槓桿的空間,主要是增發國債的空間。再加上當前是資產負債表衰退,只有財政政策才管用。所以,中國迎來了國債大發行時代,需要央行印鈔提升國債的承接力。
第二,有利於經濟回暖。
當前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不斷縮減,出現了流動性陷阱。發鈔之變,讓貨幣政策更有力支撐財政政策,有利於經濟回暖。
第三,對銀行是利空。
之前印鈔的時候,大量廉價資金通過MLF和PSL優先給了國有大銀行、國有政策性銀行,讓他們躺著賺錢。比如央行通過MLF給各大銀行的資金利率是2.3%,而PSL利率是3.35%到3.85%,這利差賺起來很爽。
未來,通過MLF渠道投放的資金會不斷減少,印鈔方式變成了買國債,大銀行的利潤會減少一塊。最近銀行股跌,或許有這個因素,當然還有存量房貸再次下調的傳聞。
第四,讓房地產看到了希望。
中國印鈔方式之變和貨幣政策工具之變,很顯然越來越接近於美聯儲了。美聯儲印鈔的時候,三分之二的資金是買國債;三分之一是買房地產的MBS(抵押支持債券),相當於間接支持地方財政(美國地方財政主要靠房地產稅,將來中國也是這樣)。所以,中國央行將來購買MBS也將是可以預期的。
今天還有一個引起了資本市場強烈反應的傳聞:彭博小作文說,中國可能再次給存量房貸利率額外打折!
由此引發了房地產股的飆升,比如A股中房地產板塊大漲了4.77%,港股房地產板塊漲了2.59%。
而銀行股板塊連續第二天大跌。存量房貸降息對銀行是利空;印鈔方式之變,對銀行也是利空。
存量房貸利率真的可以在短短1年左右「法外施恩」兩次嗎?歷史上一共有兩次「法外施恩」,一次是2009年1月,一次是2023年9月。
如果今年四季度再搞一次,則是歷史上第三次,這一輪房地產調整中的第二次。這對於減輕按揭家庭的負擔,刺激消費,非常有意義。
目前存量房貸利率普遍比最新首套房利率高100到200個基點,導致了很多家庭提前還貸。存貸房貸利率額外打折(超出貸款合同約定),可以惠及大約7000萬個家庭,估計有3000萬個家庭受益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