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沖天》劇照。(視納華仁提供)
你聽過這樣一首溫柔的軍歌嗎?
「柳線搖風曉氣清,頻頻吹送機聲。春光旖旎不勝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飛鷹。輕渡關山千萬里,一朝際會風雲,至高無上是飛行……」
1946年的《西子姑娘》,傅清石詞,作曲人是寫《何日君再來》的劉雪庵。如是燕囀鶯啼、靜姝溫雅,卻居然是一首軍歌——中華民國空軍軍中歌曲。
西子湖畔的少女,向她任職國軍飛行員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嚀和殷勤的寄盼。沙場機聲,水鄉柔情。那傳統中國女性的情懷,就和著靜姝溫婉的曲調,飛到了白雲的盡頭。
時光向後跨越了半個世紀。這首溫柔婉轉的空軍軍歌成為了台灣紀錄片《沖天》的主題曲,它穿越時空,飛越海峽,流進了當代聽到它的中國人的心中。
《沖天》2015年底在台灣上映,除了官方捧場,在年輕人中幾乎沒有激起水花。導演張釗維說:「我知道現在台灣社會的氛圍,對和大陸有關的歷史不那麼感興趣。」
而他其實抱著一個更大的希望,希望拍給全體中國人看,要不太遺憾。距離1937年已經80年,他們的死亡依然孤獨。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然而《沖天》在台灣不賣座,在大陸不上映。導演拍給全體中國人看的希望似乎有一個艱難的開始……
製作期間,導演張釗維曾與一位英國紀錄片製片人聊起這部電影。對方問他是否想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紀錄片和80周年的紀錄片區別在哪裡。他還沒有回答,對方就接著說:「80周年的時候,你現在能採訪到的人,都不在了。現在是最後的機會。」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沖天》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個萬里高空俯瞰蒼生並且向前移動的飛行員視角,眼前是漫無邊際的藍天與朵朵縈繞不去的白雲。伴隨著金士傑滄桑的男生獨白,畫面回到黑白色的民國年代。
為了對付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國民政府在杭州成立中央航校,培養第一代飛行軍官。航校門口的校訓更是開場震撼:「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全世界沒有一所航空學校,會有這樣的標語。這是誕生不到30年的中華民國,在敵人逼近的時刻,所發出的吼聲。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在《沖天》裡,你幾乎可以找到構成人一生的所有元素——戰爭、死亡、孤獨、勇氣、愛情、友情、親情、患難之情。
和現在的我們不同,這些元素演繹於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在時代的放大鏡下被放大到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難以逾越的精神高度。
於我眼中,這場人類最大戰爭是他們抗爭吶喊的戰台,更是他們人性史詩般演繹的巨大舞台。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最讓我動容的四點感悟。文章的最後,我亦邀請了幾個觀看過《沖天》的年輕朋友分享他們的觀後感。
《沖天》遵循著CNEX紀錄片的標語「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希望對華人當代社會的變遷歷程進行系統性地描繪與記錄)而生,寫這篇文章的我亦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鄭重地打開這頁我們未曾打開過的珍貴的備忘錄。新世紀的年輕人跨越時空,能和1937年的同齡飛行員年輕人進行一場心靈的交談嗎?
1.真正的貴族精神
「現代的貴族不是封建時代的血統意義了。也不是高大帥富這些外在的光輝形象與條件。
影片中的這些貴族,是他們的情操,是他們的勇敢。
在一個積弱的國家中,生長於比較富裕的家庭,他們比一般人受過較多愛護與教育。他們身體健康、營養豐富、發育良好,他們身手矯捷、知書達禮、善於思敏於行、行為優雅,他們懂技術、享受生活,他們狂熱地追求他們的愛情與快活。他們幾乎擁有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一切,擁有美麗的妻子、父輩遺留的大筆財富、個人美好的前途。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他們也或許什麼都沒有,失去了家庭故土,失去了父母手足,但以上蒼賦予他們的條件,只要他們願意,只需他們適時的能夠理解的膽怯起來,其實不難擁有足夠的美好。但他們的高貴在於他們幾乎擁有一切卻又甘願隨時放棄一切,包括他們愛的人與愛他們的人,在於他們明明很害怕卻勇往直前。他們的高貴在於,為了不認識的一群人,所謂民族與國家,他們慷慨殘忍地願意放棄自己的生活、財富、喜悅、愛人,讓他們愛的人與愛他們的人永遠黑暗地活在光明之中,而他們明明知道那些不認識他們的人勢必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生命的珍貴,即使那些人現在活在平安之中。他們的高貴在於,他們是黑暗之中的光明的存在,用一種光明去面對這種黑暗。」——譚端《天空的情書》
我在觀影過程中,無不感慨,這些飛行員是一群多麼帥氣的大男孩。他們像是上帝的得意作品,個個都是女孩們心中的意中人。開戰不到半年,中華民國犧牲了將近100名第一代飛行員,這些飛行員,有的來自頂尖學府,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他們之中每十個就有六個人在戰爭初期犧牲,平均年齡23歲。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沖天》撰稿人、《天空的情書》的作者譚端說:「這群飛行員無一不是英武瀟灑,帥氣得個個夠格上好萊塢。他們出生富裕高貴,生活優渥,受過良好的教育,學識上佳,前途光明。他們是天之驕子,擁有被無數人艷羨的一切,卻於國難時義無反顧地放棄這一切,帶著赴死之心奔赴前線,且是前仆後繼,九死卻無悔。他們是真正的『貴族』,為家人國人擔當。他們是一群特異的存在,是最少的被最多的一群人所永遠負疚的那麼一群人。」
2.超越個體苦難與偏見的人性
難以想像,遠去的歷史洪流中,竟然還有這樣的似乎只能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故事。在1938年的429空戰,這一天是昭和天王的生日,日軍出動54架飛機空襲武漢,以作為生日獻禮。兩軍對壘,一共近百架飛機在空中纏鬥,這在世界航空史上沒有前例。
在那次飛行任務中,中國飛行員陳懷民在一次與日軍的空戰中,在飛機中彈的情況下,選擇用機身撞擊敵機,與之同歸於盡。這種行為可謂是敵軍那種崇尚「祈戰死」的武士精神的另一個翻版。
紀錄片《沖天》劇照。(CNEX視納華仁提供)
當陳懷民與日軍飛行員遺體雙雙被發現的時候,人們發現日軍飛行員(高橋憲一)竟然貼身帶著一封日本未婚妻(美惠子)寄來的家書,信中對其關懷之切與其最終結局形成強烈對比。這一瞬間,那個抗戰神劇中反覆醜化的惡魔般的日本鬼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悽美的人情。原來他們也有愛情。這本是一個傳統的戰鬥英雄故事,卻因為敵方的愛情故事而被增添上了無限唏噓和溫情。可是這難道不才是最真實的人性嗎?
然而故事遠遠沒有結束。飛行員陳懷民的妹妹陳難更是讓故事上升到了一個超越個體苦難與國讎家恨的高度。陳難讀了美惠子給高橋憲一的信後,不禁提筆給遠在日本的美惠子也寫了一封信:
「高橋夫人美惠子女士,當你接到這封突如其來的信,看到陌生異國人的名字時,你將感到不安與驚異吧。請你不要誤解我失掉胞兄的心境,因為我設身處地,想到你失去高橋先生的心境。你得諒解高橋,他並不是不願意,把自己的身體,保重地更健康一點。他並不是願意無故犧牲,而是貴國被少數人所操縱的一種政治權利強制他,要他死就死了。我想到你的孤苦,和你此後慘絕淒涼的生涯。我恨不得立刻到貴國去,親自見到你,和你共度友愛的生活。」
兩個年輕男子在空中相撞,卻在地上催生出這樣一封信。文字早熟而透徹,由一個20歲的女子,寫給另一個20歲的陌生女子。
跨越空間與民族偏見,這是一種怎樣的愛與寬容,又是多大的悲傷才能促使這個年輕女孩寫這樣的一封信給遠在異國的陌生女子。她們的生命本無任何交集,此時此刻,她們卻以這種絕望的姿態在命運的無常與時代的安排下發生奇異的連接,她們刺痛對方卻又溫暖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