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舊文重溫:獸樓處|送養公告收集者的二十年

作者:

1992年頒布的《收養法》,改變了超過16萬多名中國孤兒的命運。他們被外國家庭帶走、收養,其中有一半左右,去了美國。

如今,新的政策宣告了跨國收養的終結。

兩年前,獸樓處記錄了一位美國華人蘭妮的故事。二十年來,她不斷收集中國報紙上棄嬰的信息公告,將孩子們的信息,做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同時將這些信息,免費提供給有尋親需求的人。

她的工作幫助了很多家庭,也成了20年跨國收養的見證。我的文章,只記錄了這份偉大事業的冰山一角。

跨國收養結束了,但跨越種族的博愛將永遠熠熠生輝。有兩個數字值得我們一再擦亮——被跨國收養的孩子中,80%以上是女孩,80%以上患先天殘疾或疾病。

下面,是那篇故事的全文。

蘭妮說,她後來做的很多事情,都緣起於2002年。

蘭妮的中文名叫龍蘭。1970年,她出生在廣州郊區一個農村里。她母親生了五個女孩,她排第四。沒生男孩的母親,常被人說「沒崽生」。

當時她家裡條件很不好,經常開鍋的米都沒有。她爸常年在外打工,母親一個人掙五個人的口糧,晚上八九點還在割稻子。

因為家裡太苦了,母親想給女兒們找個好人家收養。能吃飽,總比跟著她挨餓要強。一對無法生育的教師夫妻願意收養,但她父親不捨得,對人家說,你收養可以,但不能改她的姓。

那對教師夫妻不願意。父親就把小龍蘭抱了回來。多年後母親還說,當初應該讓你留在那:

說不定你就有機會念大學了。

龍蘭的大姐也被收養了好幾年。六七歲時,趕鴨子不小心把一隻鴨子打死了。她父親跟收養的人家還有來往,正好去看她,大姐也知道親生父親是誰,闖了禍怕被打罵,就跟著父親回來了。

那戶人家後來又收養了一個女孩,女孩考上了大學。大姐這些年過得不算好,母親一直很後悔,說大姐留在那戶人家的話,肯定比現在強。

她二姐本來也找了戶人家收養。但那戶人家遠在新疆,二姐不願意去,最後也沒走成。五姐妹就這樣,一起長大。

1987年,龍蘭初中畢業,輾轉進了廣州沙面一家禮品店打工。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當時在沙面。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涉外收養正式開始。一些國外的收養家庭,至少要在有本國領事館的城市停留一周,給孩子辦簽證。在廣州的,大多入住白天鵝賓館,他們抽空在領事館附近逛,習慣買些紀念品回去。

打工積攢了一些經驗,26歲那年,蘭妮在附近開了一家小禮品店。大多數顧客就是收養了中國孩子的外國人。她覺得這些外國家庭很有愛心,同時很不理解孩子的親生父母:

怎麼捨得把孩子丟棄。

2002年年初,蘭妮店裡接待了一位美國的單身父親,他來廣州給收養的第二個女兒辦簽證。幾個月後,他從美國聯繫了蘭妮。

他說,女兒之前所在的福利院想給孩子們買空調。他幫忙募捐到一些錢,要帶去中國,想找蘭妮做翻譯。

那次旅程,他還順便想要一張二女兒嬰兒時的彩色照片。收養二女兒時,費用單上有項50美元的公告費。福利院說是嬰兒被撿拾時的尋親公告。他想要一份拷貝,但對方說有規定不能給收養家庭。

他覺得很遺憾,兩人想到可以去找公告的原件。找了好久,最後在一個藏在小巷裡的倉庫翻到了。那是一份他們沒能在街邊報刊亭找到的報紙,《廣東公安報》。

他們想到,其他收養家庭可能也想保存類似的公告,於是買下一大堆報紙。

兩年後,蘭妮和他結婚了。她收集舊報紙的習慣,從那時一直保留下來。

1

按民政部規定,福利機構送養棄嬰、兒童,民政部門應在當地省級報紙上刊登查找棄嬰、兒童生父母的公告。60日內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未認領的,視為找不到生父母。

大部分尋親公告刊登在法製版面或社會題材版面,也有部分刊登在中縫。早期的公告是純文字。廣東省的公告從2001年左右開始帶嬰兒照片,湖南、江西則從2003年開始有。

2003年廣東省公告

大部分尋找丟失孩子的家庭文化程度較低,甚至不識字,狹小的生活圈與報紙絕緣。而報紙上,孩子的姓名大都由福利院重起,出生日期是估計。

2002年之後,蘭妮也去了美國。她每次回國,都會去各地圖書館查當地報刊,平均一個城市要花兩三天收集這種公告的掃描件。

她收集到了50多個城市的公告。從《羊城晚報》《湖南日報》《長江商報》,再到《雲南日報》《安徽青年報》等。

四川、雲南公告

有些小報刊連圖書館都沒有陳列。她得掃街詢問。找到報社後,一口氣買好幾年的報紙,從中挑出刊登公告的那些,塞滿行李箱。

回國的行程通常是一個月。收集完報刊,蘭妮回家休息一個星期,陪陪母親。十七八年裡,她前後去了21個省和北京、天津、上海。每趟下來都像大病一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獸樓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914/210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