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秋月幾回圓。
9月17日,黃曆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秋節。
古人常感慨: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懼中年歲懼夕。
對於邁入中年的人來說,中秋不再是印象中的團圓和歡樂,取而代之的,是數不盡的思念與惆悵。
就連一向豁達的蘇軾,在中秋節這一天,也免不了心緒淒涼。
在密州的中秋,他舉杯問月,書寫形單影隻的落寞;
在儋州的中秋,他對月獨酌,心繫千里之外的親友。
自中年之後,蘇軾就一直在四處流離,與親人十數年才能相聚一次。
每到中秋節,蘇軾與我們如今的很多人一樣,盼著團圓,卻又總是獨自品嘗著人月兩難圓的滋味。
原來從古至今,中年人眼裡的中秋,都是年復一年的離愁。
1中年人的中秋最怕是月圓人不圓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對於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中年人來說,每到中秋節,心底的思念永遠會比喜悅更盛。
有家難回成了好多人的心病。
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身處密州的蘇軾也在望月興嘆。
彼時,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
隨著一杯又一杯清酒下肚,他的愁緒卻越來越濃,腦海里漸漸幻化出弟弟蘇轍的身影。
他多麼想和蘇轍像從前一樣聚一聚,然而他們都已成家立業,都要為了生活勞碌奔波。
距離他們上次見面,也已過去了七年之久。
這七年間,他曾數次夢到兩人對床夜雨的場景。
可夢醒了,仍是天各一方,他只能萬般無奈的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身處塵世間奔波的人,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錯過與親人相聚的時光。
總會安慰自己,這次不能團圓的遺憾,來日總能找到機會彌補。
卻不知,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多少光陰已經悄然溜走。
更讓人痛心的是,天上月可以千古常圓,但人相聚的時間卻是彈指而逝。
我們年歲不斷增長的時候,孩子在一年比一年大,父母也一年比一年老。
能聚在一起過的中秋,更是一年比一年少。
至此,我們的心底,也終於生出了和蘇軾當年一樣的期盼: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果相隔千里難以相聚,不妨拿起手機,與親人拉一拉家常,道一聲問候。
如果所隔不遠,請一定趁著這個中秋節,抽點空閒,回家聚聚。
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也不要辜負了那些沒說出口的思念與等待。
2中年人的中秋最怕是滿腹心酸無人訴
北宋詞人晏殊在《中秋月》中寫道:「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寫這首詞時,55歲的晏殊正孤身一人仕宦他鄉。
到了中秋佳節,他也只能獨自望月,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庭中的一棵梧桐樹。
他心中的思念與惆悵在此時達到了頂峰,想找個人傾訴一番,卻是茫然四顧,欲語還休。
最後只能將所有心酸,訴諸筆端。
太多的心酸和無奈,壓在每一個中年人的肩頭。
為了家庭,為了父母,為了生計,我們不得不和晏姝一樣,承受離別、扛住壓力、背井離鄉。
在每一個團圓的中秋夜裡,我們同樣只能咽下滿腹心酸,跟親人打個電話,寒暄幾句。
然而,說不出的痛才最是無奈,沒人懂的苦才最是心酸。
蘇軾也曾在中秋夜裡感慨道:「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如此良辰,誰能聽聽我內心的愁苦,誰能與我一起欣賞這美妙的月光?
沒有人。
他自43歲起,就遭遇了中年危機,此後的人生也一直在走下坡路。
他失去了官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俸祿。
生存成了他最大的難題。
為了活下去,他只得脫下文人長衫,親自躬耕;或去菜市場買些別人不要的骨頭,自己烹飪。
雖然他嘴上說著這樣的生活也別有一番風味,但個中的辛苦與艱難可想而知。
每到中秋的團圓時刻,其他人家歡聚一堂,他卻只能咽下愁苦,拿著酒杯,悽然地望著北方出神。
這世上,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心累,叫人到中年。
在中年人的世界裡,受了委屈,只能忍受;心有苦衷,誰也不能告訴。
可不論生活有多麼殘忍,我們都無路可退。
既然無路可退,無人可訴,那就趁著這個中秋節,好好敬自己幾杯酒。
而後,收起委屈,藏好情緒,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繼續大步向前吧。
3中年人的中秋最怕是歲月催人老,白髮已漸生
小時候過中秋,我們喜的是能吃到好吃的月餅,能見到想見的親人。
可人到中年才發覺,過中秋原來也是一件傷感的事情。
恰如蘇軾所說:「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
中秋一過,一年就過去了大半;中年一到,人生的一半光陰也付諸了流水。
我們都曾以為老去是很遙遠的事,如今卻發現,年輕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此種心境下再過中秋,誰又能再有兒時的欣喜。
公元1090年的那個中秋,55歲的蘇軾,也在感慨白髮漸生,年華老去。
他舉杯望月,回顧自己二十多年宦海生涯。
一直飽受排擠無法施展大志,兩鬢如霜卻還在四處輾轉,不禁悲從中來……
但隨即他的思緒又變得豁達起來。
他想到,人生無論悲喜,抬頭一笑即已是空,又何苦糾結再三,自惹沒趣。
於是,他不再苦惱自己年華老去還沒有建樹,而是拋下了所有俗務,去山水間做一自在閒人。
今天的我們,也是年華漸老,也在抬頭望月,卻未必能有蘇軾那樣超然的心境。
看著鏡中的自己兩鬢白髮漸生,看著皺紋漸漸爬上眼角……
我們會抑制不住地對人生悲觀、對生活迷茫。
於是我們常常嘆惋:「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每逢中秋,總會有許多人在悲喜交集中感慨:又老了一歲。
可是,光陰彈指老,歲月不待人。
時間不會因為有人悲觀就倒流,它永遠在匆匆而逝。
與其這樣消耗光陰,在時間的長河裡留下太多的遺憾和滄桑。
不如忘卻年齡,活在當下,像十五的月兒一般,活出生命該有的光亮與圓滿。
▽
聽過一句很有感觸的話:中年人的中秋,註定是耽擱半生的飄零,激情難再,疾病纏身,家在那裡,默然不應。
孤身在外,匆匆飲一杯濁酒,扒幾口飯菜,都是寂寥的味道。所以說,人到中年不敢過中秋,怕抬頭看的是明月,心頭泛起的卻是思念。
可無論中年人對中秋怎樣又愛又怕,他們最想要的,還是團圓。
此刻,就讓我們一起在月光下,再次默念出蘇軾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