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5月,清軍攻破了揚州城,實行了大屠殺。根據流傳於日本的《揚州十日記》記載「查焚屍簿載數共八十餘萬,其落井投河、閉門焚縊者不與焉,被擄者不與焉」,意思是僅僅發現的屍體就有80多萬,而那些被淹死、燒死、被俘虜的人還不算在其中。這一個數字在清末也被許多反清人士廣為宣傳,至今依然有許多人堅信。根據多方資料顯示,「揚州十日」確實存在,不過在數字上真的可信嗎?
一,揚州是否有80萬人口
史料記載揚州府人口最多的一年為萬曆六年(1578年),其戶口和人口狀況為「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揚州府有81萬人。這裡是揚州府,並非揚州城,揚州府除了管轄揚州城之外,管轄著高郵州、泰州、通州和江都、甘泉、儀征、興化、東台、寶應6縣,合稱「三州六縣」,而揚州又有鄉村和城市。很顯然,當時的揚州府的人不可能都居住在揚州城,因此揚州城不可能擁有80萬人口。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揚州城的面積為5平方公里,而在明末只有3.9平方公里。當時的揚州城已經遠遠比不上唐宋揚州的繁華,只是當時的二流城市,因此城市規模較小。80萬人口不可能全部居住在5平方公里範圍內,更不可能居住在3.9平方公里內。
到90年代以來,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的盧灣區才才達到如此的人口密度,幾百年前的揚州是不可能達到的。揚州是南明的防禦重心之一,在清軍南下時,當地的百姓和官僚已經開始四處逃散。經過逃亡後,可能已經所剩無幾。
作為對比,可以參照當時南方其他城市的人口。南京是當時南方最大的城市,參考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論文《明代南京的人口變化試探》得知:明朝後期的南京城的人口也才40萬左右。
剃髮令
二,《揚州十日記》是否是偽書
在清朝,確實曾經有《揚州十日》或者《揚州十日錄》之類的書籍,被列為禁書,作者為無名氏,該書在乾隆年簡就被焚毀了。而今天之人所見的《揚州十日記》,作者提名為王秀楚,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荊駝逸史》一書中。而《荊駝逸史》是一名「陳湖逸士」編撰的野史集,該書除了記載了《揚州十日記》之外,還有《嘉定屠城記》等。而該書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還沒有被人所知,是在清末時期,留學生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圖書館所發現,隨後被革命軍利用,成為了宣傳反清的工具。
揚州十日記
在晚清時期,由於反清的需要,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懷疑該書的真實性。但是時過境遷,當人們冷靜下來之後,在仔細琢磨該書,就有些蹊蹺了。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大力挑撥滿漢關係,企圖瓦解中國。其中著名的內藤湖南提出「明亡之後無中華」,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又廣反文告《告十八省漢人豪傑書》,而這次《揚州十日記》又突然在東京的一個圖書館被「發現」,是在難以逃脫偽造的嫌疑。
內藤湖南
該書不僅出現的時間十分特色,並且將過去的無名氏明確改為了江都人王秀楚,並自稱是「揚州十日」的目擊者和倖存者。其中的內容也是有許多矛盾的地方。該書中記載的揚州地名錯漏百出,揚州學者朱志泊曾經提出,這個「王秀楚」不但不是揚州人,甚至沒有來過揚州。而在該書中,除了史可法一個人之外,其他人居然都沒有任何歷史記載。而《揚州十日記》第一句為「「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鎮史可法從白洋河失守,踉蹌奔揚州」,根據應延吉《青磷屑》的記載,白洋河失守為前一年的十一月初七日,時間相差了半年之久。
史可法紀念館
另外,清軍入關之際,當時的高層官員都不會說漢語,而將領和普通士兵更是不懂漢語。然而該書中卻記載王秀楚能夠很明白地聽懂清軍之間的交流,並且和清軍對答如流。
又有學者通過該書的語言進行分析,發現不像明末人的風格,更像是晚清人或者日本人的說法風格。文中還出現了一處破綻,文中記載清軍說:「我輩征高麗,虜婦女數萬人,無一失節者」。
首先,明清時期的中國人明確稱呼當時的朝鮮為「朝鮮」,只有日本還一直稱呼「高麗」;文中所記載的「虜婦女數萬人」,在清朝文獻中並無記載,在朝鮮史書中也沒有記載。
再一個比較比較大的矛盾之處,就是文中記載清軍大規模屠殺80萬人之後,又對揚州城的人發放救濟糧食達數千擔,來領糧食的人太多,以至於「片時蕩然一空」,在搶糧食的時候大家「親友不相顧」,到了初五日「蓋往來打糧者日不下數十輩」,如此說來,揚州城的存活下來的人不在少數。那麼如果真的發生了大規模屠殺,城中還能倖存如此多的人,那麼此消息必然就廣泛傳開了,大江南北必定都知道。然而當時的《國榷》等史書並未記載該事。
三.清軍入關的政策和屠殺的矛盾之處
清軍入關的目的並非像過去的少數民族一樣是為了掠奪,寇邊,而是為了爭取天下。多爾袞規定清軍必須秋毫不犯,1644年多爾袞與諸將誓約:「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因此清軍在北京受到了當地百姓和官僚的歡迎。而清軍南征弘光政權,沒有理由實行大屠殺。《揚州十日記》解釋道是因為當時巷戰殘酷,清軍面臨抵抗死傷慘重,因而惱羞成怒而屠殺。實際上,揚州的巷戰,只存在了一天,對於清軍來說,那是相當順利。
多爾袞
其次,根據當代學者的推算,當時清軍入關的總人數大約是20萬人,其中6萬人以上駐守北京,朝鮮使者對朝鮮國王的報告上說「且聞衙門之言,則累十萬兵經夏屯留」。而剩下的部隊,還要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並駐守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而南下攻擊弘光政權的只有3萬左右。清朝為何對揚州圍而不攻,其原因就是兵力單薄。
3萬人在揚州10天之內屠殺80萬人,就算沒人配置近代化的武器也難以實現。在屠殺面前,幾十萬人拼死抵抗,其3萬軍隊也是難以招架的。
揚州在四月二十五淪陷,而清軍在五月初五就開始吞併江北準備攻擊南京,到五月初八正式對江南的鎮江發動進攻。根據《揚州十日》記載,在五月初二,屠殺活動就已經停止,開始處理屍體。那麼80萬具屍體,如何合理都是難以在短時間完成的,其必然會引發瘟疫等。而揚州大屠殺還缺乏實物證據,80萬屍體總有一個埋藏之處吧,遠在戰國時代的白起屠殺趙國40萬軍隊事件,也有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作為證明。而揚州城80萬具屍骨沒有遺址作為證明是難以服眾的。
當然,小編寫此文並非刻意在否定這段歷史,相反是在澄清歷史。清朝入關之際,在江南一帶進行過幾次屠殺,但是數量遠非《揚州十日記》所記載的那麼誇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每當遇到改朝換代,其屠殺行為就在所難免,如白起、項羽、常遇春、張獻忠之流,不再少數。
當年大力宣傳清朝的屠殺事件是為了推翻清朝服務,如今時過境遷,從五族共和到56個民族是一家,民族團結才是時代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