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那個逃離內捲來陪讀的爸爸 出家了 !

既不想要留在國內內卷,又不願承擔英美高昂的學費,近幾年泰國成了中國中產家庭「逃離內卷」的熱門留學選擇之一。

根據泰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創新部的數據——

到了2023年第一學期,泰國的外國學生總數進一步增至36060人,其中來自中國的學生達到21906人,占比高達60%。

位於泰國北部的清邁,是泰國第二大城,由於其鬆弛的文化和低廉的消費水平,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旅遊定居。

作為泰國第二大城市,僅僅170萬人口的清邁就擁有18所英語授課的國際學校,甚至前兩年出現了一個班裡有一半是中國人的「盛況」。

暑假裡身邊很多帶孩子去泰國清邁的家長,直接和我說「真想就地上學,不回去了」。

真實的低齡留學、陪讀生活到底怎麼樣的?是留在泰國,還是回流,孩子往後的出路又在哪兒?

第一季豆瓣評分8.8.最近上線的《他鄉的童年》第二季最後一集把目光標準了的泰國陪讀家庭,這是我認為拍得最好的一集。

有意思的是,在一個躺平的國家講述一個國際教育的紀錄片,本應是輕鬆寫意的,然而,在看的過程中,我卻只感受到陪讀家庭的壓力,期盼,焦慮,與無奈。

為什麼選擇來清邁?

👉傾盡所有,就是讓下一代念書,並且過的比自己更好

來自內蒙的康哥與老婆一起移居清邁,成為兩個小留學生的陪讀的第四個年頭。

康哥有兩個孩子,哥哥12年級,妹妹3年級,兩人現在在清邁同一所國際學校就讀。

同校的家長吳媽媽,本來是國內某銀行行長,也因為希望孩子能遠離「淘汰式」的教育,所以頂著與自己父親決裂的壓力,選擇辭去工作成為一位housewife,成為一位全職陪讀媽媽。

這些父母們都是清邁陪讀家長們的一個小縮影,他們在試圖改變的同時,同樣也受到其社會,家庭,文化差異的影響,在與孩子一起努力著。

👉父母給孩子做陪讀,孩子也會做父母的陪讀

近年來由於網絡的發展,社會中逐漸出現一種「數字遊民」的職業,他們通常只需要一台電腦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清邁也自然成為了許多數字遊民理想的聚集地。

高中生格安就是因為媽媽的「任性」,所以暫時從上海來到清邁上學,陪自己的媽媽工作。

儘管留給她們的篇幅不長,但是明顯能感覺出這對母女的活力與鬆弛。

女兒說自己更喜歡長期住在一個熟悉的,有朋友的地方,但是因為媽媽的隨性也就造就了自己超強的適應力,在自己沒辦法完全自立的情況下,既然來到這個環境不如就儘量享受,所以自己也多少樂在其中了。

👉逃離內卷還是拒絕平庸?

如今中考以後近一半的孩子會被分流到職校,而大家似乎都只會關注頭部的那一半。

事實上,近十年來前往東南亞大學留學的中國孩子也不斷變多,根據外媒統計——

單是就讀泰國大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就從9329人(2012年),變成了現在的21419人(2022年)。

而王喆與媽媽來到清邁一年,現在正在努力成為其中的一員,勵志考上清邁的大學。

媽媽說自己是中國第一批中專生,她深知這條路太苦,也擔心孩子未來考不上大學,所以選擇換一條賽道。

然而,熟知國際教育的大家都知道,一旦選擇體制外幾乎就沒有可能走回高考這條路了。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激烈的爭吵和磨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兩人終於找到了一條母子共存之道。

所以,王媽媽也希望孩子能好好讀個高中,從考上大學變成了最差考上世界排名與985的中國農業大學差不多的清邁大學。

👉泰國真的是前往歐美名校的踏板嗎?

當然,最後選擇泰國大學的學生還是少數,更多的家長還是把泰國作為一個前往歐美大學的中轉站。

也許泰國不能幫助你前往哈耶普斯麻,單是鑑於這裡的性價比,無論你是學術還是課外活動選擇都會更豐富,而且卷完同樣數量的課所需的花費也更加低廉。

因此在泰國,希望藉助價格優勢靠體育特長進名校的家長也更多。

北京來的「奶爸」自19年帶女兒接觸高爾夫以後,就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堅持著天天帶著女兒練球。

他提到這邊的教練一般不管如選杆,飲食等細枝末節的事情,而自己則會為孩子一手操辦。

甚至奶爸會通過研究球手視頻,作息等,他制定了一張列表,包括女兒用多重的杆,什麼樣的策略,甚至比賽前一周的飲食都詳細進行了規劃。

而父女也經常因此產生爭執,比如爸爸認為這個正確,而女兒會說爸爸只有理論不知實操。

在採訪的最後女兒說自己並不想走職業,只是覺得自己打得不錯那就打打挺好的。

好在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女兒被美國中西部的名校以校隊獎學金的方式招生入學,這位爸爸對主持人感嘆道自己這幾年放棄了北京的工作也值得了。

👉但,真的是一切為了孩子嗎?

做留學諮詢的魚太太收到關於泰國留學最多的諮詢就是:

「泰國留學是不是性價比很高?」

「我的孩子學習中等,就怕去了國內普通的國際學校糟蹋了「

除了陪讀家庭以外,還有沒結婚的情侶,甚至還有單身女生就已經開始未雨綢繆的諮詢他們了。

然後這一切就不禁讓我們考慮,出國讀書的決定和孩子商量過嗎?顯然沒有,有些孩子話都說不清,有些甚至孩子還不存在。

所以,這真的是家長們所謂的」為了孩子「嗎?還是其實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能夠逃離內卷,換一個看起來清閒的社會環境而以孩子做藉口呢?

現狀是什麼?

陪讀家長的困擾是什麼?

👉文化認同

不同於其他家長,旅居清邁五年的牛媽媽在做陪讀時同樣兼任清邁大學社科院博士,她在觀察調研了數十位陪讀家長後告訴主持人:

在異國就讀首當其中的問題就是家庭傳統於社會文化的差異,而究竟是保留家庭傳統,還是接納當地文化。

在同是東亞的泰國都是如此,去到歐美國家的孩子和家長們面臨的關於身份認同的考驗就更加嚴峻。

泰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住一輩子也無法獲得護照,所以你永遠會是一個異鄉人。

牛媽媽說有一次和孩子去餐廳,別的小孩問她女兒你是哪裡人,她女兒愣住了,想了許久才說」I am Chiang Maier」(我是清邁人)。

但是,真正的當地人看她女兒,無論長相還是名字,她永遠都還會是一個中國人。

👉家庭觀念的磨合

都說人的一生都在至於自己的童年。媽媽瀟瀟曾經在自己12歲時就被父母扔到了新加坡獨自留學。

她認為此時的孤獨感和迷失感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創傷,而為了不讓自己年僅幾歲的兒子也如此,她便堅決自己跟來清邁陪讀。

在來的同時她還把自己的父母也一併接來,本應是享受闔家歡樂的天倫時光的他們,卻直言兩家都住的不開心。

比如瀟瀟總是以「說」的方式教育兒子,而外公就覺得很多事情說多少遍都沒用,只有等到孩子領悟的那一刻才會改變。

還比如瀟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影響,認為藤條體罰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孩子外公卻堅決反對。

有一次由於外公把孫子抱了起來,瀟瀟急了連自己的父親都打,因為她認為這事關自己兒子的「教育主導權」。

同樣還有生活理念的不同,瀟瀟的媽媽非常愛收拾,而自己和媽媽住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就養成了不同的習慣,導致有時候在自己家都會覺得「偷偷摸摸」的。

兩代成熟的成年人都會有如此矛盾,更別提長大以後的孩子和父母了,如果太早離開,也許會導致距離感太遠;

但是如果一方一直陪讀,必定也會犧牲掉一部分自己的生活。最後,瀟瀟和父母似乎找到了一個共同解決矛盾的方法——寫信。

面對面時,很多東西講不出口,且會有急躁,會有情緒,但是信可以真誠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

相比於雞血內卷的國際校

泰國的公立學校是真的佛

除了國際學校之外,清邁也有部分重視中文教育的公立學校。

紀錄片的第二部分帶我們參觀了一所中文公立學校的運動會。

整個會場沒有專業跑道,孩子們有些赤腳上陣道具和主題都是同學們自己製作,許多比賽參與就能獲獎,儘管看起來草台班子,但是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的熱情。

在校任職十餘年的中國老師說道,對於泰國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動要敲鑼打鼓有音樂,只要有音樂,大人小朋友都會一起蹦野迪,在音樂的加持下一切外在條件似乎都沒有這麼重要了。

與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佛系相應,他們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是如此。

儘管有課綱,但是教學方法和評分標準很大程度上下放給老師,而且各類活動也會被打分,與課業一視同仁。

而最有意思的是校方和家長都只要求孩子能pass,且如果fail了,他們不會找孩子,只會找老師麻煩。

所以老師就不能單出你通過給作業的方式(因為太多他們就不做了)讓你學習,而是多元的評判,比如讀首詩,寫個觀後感等等。

我們在尋找好的教育,

究竟在找什麼?

👉陪讀到一半,爸爸出家了

整個紀錄片最有意思的片段大概就是最後對圓滿師父的採訪了,他本身在遼寧一個機構上班,也是來清邁陪讀,陪著陪著,他悟了,便出家了,對,出家了。

圓滿師父意識到很多時候教育並不是尋找外在,而是一個尋找內在的東西。

家長對孩子的干預,和塑造,其實都是自我不切實際的期待,是自己個人的執念與幻想。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和尚在偷懶,可能就會感到失望,幻滅,這也是我們預設了和尚便是很刻苦的;

同樣對孩子也是同理,如果你愛孩子,那就不該預設他們是好孩子,而是他們好不好,你都同樣愛他們,如果孩子恩將仇報你就失望了,那這就是你自己的迷思。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師

無獨有偶,康哥說自己在泰國居住工作了幾年後,終於發現其實我們尋找的好的教育,並不是去一個多好的學校,最好的學校在家裡,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

只有家長自己先改變,成為了自己理想的樣子,自己孩子才有可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最後,我想引用牛博士的話做結尾——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自我實現通常是不會被鼓勵的,好像就是去奉獻,去自我犧牲才是大義。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把自己的生活考慮進去,我自己在這個奉獻中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嗎?

這與在哪裡生活無關,這是所有家長都面臨的一個取捨,自己先被治癒了,才能更好的治癒孩子。

中國人似乎時刻懸浮著,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的幸福在未來,我忍受當下的一切就是為了結束這一切,而這懸浮的長度與終點究竟在何方,只有你自己知道。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百合媽媽懂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21/211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