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左派精英為何如此自負?拜登「垃圾」點評(圖)

10月29日,拜登在一次與左翼西班牙裔非營利組織的通話中,稱川普的支持者為「垃圾」。他具體這樣說道:「川普沒有品德,他根本不關心拉丁裔社區。就在前幾天,他的集會上的一位演講者稱波多黎各是一座漂浮的垃圾島。我看到漂浮在那裡的唯一垃圾就是他的支持者。」

這段話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引發了爭議,許多人指責拜登過於輕視異見者,甚至有人將這一言論與2016年希拉蕊稱川普支持者為「一群可悲的人」聯繫起來。事實上,拜登的「垃圾」言論不僅僅是偶然的失言,而是美國左派精英對異見者輕視態度的又一次體現。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左派精英逐漸展現出這種優越感?這種對異見者的態度,會在政治上帶來怎樣的後果?

左派精英輕視異見者的傳統

拜登的「垃圾」言論似乎並非孤立事件。近年來,左派領導人時常發表類似言論,顯露出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早在2008年,時任總統候選人的歐巴馬就曾批評中西部選民「固守槍枝和宗教」,認為他們是在經濟壓力下「心生不滿」的一群人;2016年,希拉蕊更是直言川普支持者是一群「可悲的人」,並認為他們充滿「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等偏見。這些言論傳達出一種「進步」對「落後」的俯視姿態,反映了左派精英對不同意見的鄙夷。

從歷史上看,美國左派自20世紀60年代起,經歷了民權運動和性別平等等社會變革,在推動這些進步議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道德正義」的話語權。左派精英認為他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力量,致力於推動平等、包容、環保等政策。在這種敘事中,持不同意見的選民往往被看作「道德障礙」。拜登的「垃圾」言論其實是這種長久以來積累的政治態度的延續。

精英政治的道德優越感

左派精英之所以會輕視異見者,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站在道德的「正義」一方。左派通常以代表「進步」自居,倡導平等、包容和環保等政策。然而,當拜登將川普支持者稱為「垃圾」時,這種道德優越感也暴露了其內在的偏見和雙重標準。

在移民政策上,左派精英常常支持開放邊境,認為這是「人道」的選擇,並指責反對者「冷漠無情」。然而,很多反對開放移民政策的選民並非出於偏見,而是出於對安全和就業等切身利益的擔憂。根據2024年蓋洛普的一項民調,超過55%的美國人認為大規模移民會威脅美國的安全和資源。

環保政策也是類似情況。拜登政府曾提出減少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政策,得到了左派精英和環保組織的讚賞。然而,對於那些依賴傳統能源生存的基層工人來說,這一政策可能意味著失業和收入減少。2021年,隨著減少開採政策的推行,美國多個州的能源相關行業受到打擊,尤其是德克薩斯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等地區,數萬名工人因此失業。

這些政策表面上符合左派精英的理想,但對於基層民眾來說,失業和生活困境才是無法忽視的現實。拜登的「垃圾」言論揭示了左派精英的某種偏見:他們熱衷於討論宏大議題,卻往往忽視這些政策對普通選民的影響。這種脫離實際的道德優越感,加深了選民對左派精英的不信任。

「取消文化」與言論打壓

近年來,左派在推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方面表現得尤為積極。所謂取消文化,指的是對持不同意見的公眾人物和普通民眾進行輿論打壓,甚至剝奪其表達權。很多左派精英認為,通過「取消」那些不符合其價值觀的言論,是一種捍衛正義的手段。然而,這種現象也引發了許多批評,認為它不僅限制了言論自由,還讓左派的「正義」形象受到質疑。

舉個例子,2020年,著名小說家J.K.羅琳因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對性別議題的看法而遭到大量左派人士的抵制,甚至有出版社取消了她的出版合作。這種對異見者的壓制不僅削弱了左派「包容」的形象,也令很多普通選民感到擔憂:如果表達不同意見會受到如此激烈的打擊,那麼言論自由是否還能得到保障?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一項調查,超過50%的美國人認為取消文化已成社會問題,超過65%的受訪者認為「取消」他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拜登的「垃圾」言論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變相的取消文化——將反對者標籤化、邊緣化,實際上是一種輿論打壓。

精英政策與基層民眾的脫節

拜登的「垃圾」言論還反映了左派精英政策與普通民眾需求的嚴重脫節。左派推行的許多政策,從環保到身份政治,再到社會正義議題,在精英群體中獲得高度認同,但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卻常常令普通選民不滿。

以環保政策為例,拜登政府推動了減少碳排放的措施,主張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轉向可再生能源。這種政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但卻給許多傳統能源行業的工人帶來了衝擊。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自2021年以來,美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工作崗位減少了近10%,其中大多數集中在中低收入群體。

此外,身份政治的偏向也加劇了精英和普通民眾之間的裂痕。左派通常倡導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多元化,但他們的包容卻常常帶有選擇性。左派的多元化議題只關注特定少數群體的權益,卻忽視了其他群體的聲音。例如,許多保守派選民認為,他們的宗教信仰或家庭價值觀往往被左派精英排斥,甚至被指責為「不包容」或「守舊」。

這種選擇性的包容態度,導致部分民眾覺得自己被邊緣化。拜登的「垃圾」言論進一步加深了這一感受:當左派只包容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人群時,保守派選民自然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包容」之外。

精英的封閉「信息繭房」

左派精英的「信息繭房」現象在近年來愈加明顯。自20世紀末以來,左派精英逐漸與主串流媒體、大科技公司和娛樂產業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利益和話語聯盟。在這種信息閉環中,左派精英的觀點在媒體上被不斷放大,異見者的聲音則被削弱甚至壓制。

例如,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移民、環保等議題的右派言論常常被刪帖或限制傳播,而左派言論則很少受到類似審查。這種信息控制機制不僅強化了左派的道德立場,還讓左派精英更加難以理解異見者的需求和困惑。「華爾街日報」在202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超過80%的共和黨選民認為社交媒體審查存在偏向性。

拜登的「垃圾」言論可以看作是這種信息繭房的產物。在精英的話語環境中,左派人士很少接觸到異見者的真實需求,自然也缺乏同情和理解。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自負感,使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代表,而反對者只是「道德障礙」。

傳統信仰的邊緣化

左派精英的政策不僅對傳統經濟模式帶來了衝擊,還對傳統信仰形成了挑戰。近年來,左派在性別、種族等議題上的立場變得更加激進,試圖通過公共政策的方式推動多元化。但在一些宗教團體看來,這種激進政策忽視了他們的傳統價值觀。

例如,在性別平等政策上,左派大力推行性別中立設施,但卻很少考慮宗教團體的立場。許多宗教信仰者認為,這種政策違背了他們的價值觀,因此持反對態度。然而,左派精英通常將這些傳統信仰視為頑固或落後,而非給予平等的關注。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宗教選民認為左派的多元化政策對其信仰構成了威脅。

拜登的「垃圾」言論正體現了這種態度:他將川普支持者貼上「落後」標籤,忽視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只是想維護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對傳統信仰的忽視進一步加深了左派與民眾之間的隔閡,使選民感到自己被系統性地排斥在「進步」議題之外。

選擇性寬容的雙重標準

左派精英倡導包容,但這種包容往往具有雙重標準。他們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群體展現出寬容,而對持不同意見者則採取排斥、取消甚至打壓的態度。拜登將川普支持者稱為「垃圾」,正是這種選擇性包容的表現。

許多選民因此認為,左派的包容只適用於符合其標準的人,而對異見者則不留情面。這種選擇性包容不僅削弱了左派「包容」形象的說服力,還讓異見者感到自己被系統性地排斥。2023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55%的美國人認為左派的包容是精英特權,而非真正的社會寬容。

拜登的「垃圾」言論可能會帶來深遠的政治後果,尤其是在選戰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美國選民愈發關注候選人是否真正代表他們的需求和生活。左派精英的道德優越感和對異見者的輕視,不僅可能讓部分選民轉向共和黨,還可能激化兩黨對立,加劇美國的社會分裂。

如果哈里斯和民主黨參眾議員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失利,拜登的「垃圾」言論或許會成為壓垮他們競選前景的「最後一根稻草」。與此同時,川普駕駛「垃圾」卡車的宣傳鏡頭,生動地傳達了他的立場——他就是那個要清理腐敗、代表普通民眾對抗左派精英的人。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反精英」形象將幫助他再次入主白宮。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印象與邏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02/212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