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海淀媽媽舉家搬到灣區:擺脫「華人卷」是場修行

因為先生負責北美的業務,Shasha在女兒三歲的時候,就計劃著搬家去美國。

不過搬家計劃因疫情三年耽擱了。彼時長期居家,沒有朋友,無人交流,孩子經常鬧情緒,家人也很崩潰。而先生在國內也一直過著美國時間持續倒時差工作,身體日漸吃不消。

大環境好轉後,一家人用一個月時間搞定找學校、辦手續、搬家等多件事,於去年5月搬到了灣區,這時Kiwi5歲。

「被動卷」的海淀媽媽

在灣區,Shasha給kiwi選擇的是私校,她不會逼著孩子去「卷」,但也不想讓孩子一下子切換成放養模式。

「如果說原來我們在海淀是10分卷,現在的學校大概是6分,這樣的轉變會讓人身心輕鬆下來,程度剛好,畢竟咱也不能從10分一下子跑到0分去,對吧?」

在海淀時的「10分卷」,Shasha說也不是自己的主動選擇,而是被動跟從。

Shasha和先生都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必急著讓孩子在兩三年內做出什麼成果來。在比較小的年紀,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心態,因此沒有在幼兒園就安排各種興趣班,只是帶著她玩兒。

但那可是海淀,像Shasha這樣只帶著孩子玩的才是「少數派」。

kiwi同學的父母基本都很忙,三四歲的小孩也不可能自己出去、請別的家長幫忙照料又太麻煩也不放心。所以一到周末,孩子多會被排得「滿滿當當」:游泳、畫畫、跳舞、武術等各種「你所能想像得到的課外班」,應有盡有。

Kiwi在灣區金門大橋

如果周末臨時邀約「下午去奧森公園玩單車」,基本不可能成,一定要提前很久約才行。kiwi又喜歡和朋友一起玩,Shasha就只能給她報和朋友一樣的班,讓他們時間配合到一起,「報班都是以玩為目的,以學習為目的,還真沒有。」

Kiwi經常在戶外玩

課下的興趣班可以選擇去或不去,但課上只能跟從著急的家長跑起來。

kiwi就讀的是一所雙語幼兒園,費用不低,家長的期待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家長會時,有些人還會提出一些「令人咋舌」的要求。

有家長問學校:「孩子大班畢業時能不能達到4000詞彙量?」,Shasha對此非常不理解,「4000詞是大學四級的要求啊,他們竟然要求一個大班的孩子做到這樣。」

kiwi在海淀就讀的幼兒園

幼兒園除了授課老師外,生活老師、中文老師通常不講英文,有家長覺得「這不是一個沉浸式的學英文環境」,希望學校培訓或要求這些員工也使用英文。

「我聽著覺得有點可怕,至於這樣嗎?」作為不雞娃的「佛系」海淀媽,Shasha偶爾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說沒必要在課業上這麼急,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倒是比較少,應該增加點戶外時間。

對方會覺得她是因為kiwi英文不錯才能不在意這些,「每個孩子的英文水平是不一樣的,我們交了這麼多錢,就是希望孩子在這邊能學好英語。」

每每Shasha聽到此,也便不好再說。

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私立學校要照顧家長心態,往往會安排一些課程來滿足他們的預期。身處其中,Shasha覺得壓力巨大,也很無奈。孩子如果要繼續在這讀,就必須接受這樣的安排。

「你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即使不想卷,客觀條件也不允許。」

正因為有了在海淀「逆流行之」的經歷,Shasha搬到灣區後,面對亞裔家長瘋狂的體育、學術推娃,仍能保持「八風不動」。有內心比較搖擺的家長,想讓孩子快樂成長,但又恐孩子落後於人,便會去問她怎麼能這麼定得住。

「我是從海淀來的,什麼樣的卷我都見過。」

Shasha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

她感覺搬家後壓力小了很多,沒有老師找自己談話,也不會有家人或親戚朋友問為什麼不給孩子報班,「你只要不在意別人、不給自己壓力,就能過得輕鬆了。」

內卷「出海」——著名的矽谷「雞娃三條街」

普娃基本差不多,雞娃則沒有天花板。

如果說灣區和海淀「教育內卷」的不同在於有更多梯度劃分,家長有一定選擇權;那相同點一定是,「卷」無上限、無止境。

在矽谷地區,有三條著名的「補習一條街」,Cupertino的De Anza Blvd,Palo Alto的EL Camino Real以及MSJ地區的Mission Blvd。

這些地方補習班品類非常齊全,從學而思、新概念等老牌教培機構,到俄羅斯數學、Kumon Math(公文式數學)等垂直賽道,再到鋼琴、畫畫、跳舞、滑冰等藝體課,在這都能找到。

google map上的「灣區補習街」,機構林立

灣區的補習機構能做到什麼程度?

因為這邊學校放學早,他們會安排車去各個學校,逐個把要上課的孩子接走,下課時家長直接去接孩子就行。

「機構很拼,我非常佩服。」這些見聞都來自Shasha加入的學校家長群,因為自己的「社牛」孩子,她也認識了許多不同族裔的家長,即使沒給孩子補課,也了解到不少補習班的情況。

「家長越來越卷,也是因為這批機構一直在製造新的焦慮。」

Shasha說,有的培訓機構會分班,區分出超前和落後,讓家長緊張起來。

有的機構會宣傳孩子要上名校,就得在K12階段去哪所私校。想要去私校,就要通過面試,參加某類競賽,最後「圖窮匕見」引導家長去報專門教某競賽學科的補習班。

想來,國內教培行業強壓之下,一些機構出走國際,還是同樣的配方,相同的味道。

這種手段精準踩在家長的痛點上,總是很奏效。Shasha說某個競賽kiwi就讀的學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去考了,因為考試那天大群里所有媽媽都在聊這件事。

Shasha也見到了「谷愛凌式」的時間管理大法,谷愛凌從家到滑雪場有4小時車程,學會了在車上寫作業、睡覺、換衣服、吃飯。而灣區家長課程安排也很滿,五六歲的孩子在從一個地點挪到下一個地點時,得在路上吃飯,不可能坐下來好好吃。

控制欲強則是這些家長的普遍特徵。

有次Shasha陪著kiwi去參加足球俱樂部內部比賽,開場之前孩子都已各就各位,教練忽然把家長聚到一起,語重心長地勸家長不要責備孩子、多給鼓勵。

Shasha有點懵,不知道教練怎麼沒頭沒尾地說這番話。

比賽一開始,只見kiwi對面球隊一成員的家長在場邊朝著自家娃大喊,「快跑、出腳啊」,每個動作都要指點叱罵,持續了整場,她才明白教練是說給誰聽的,雖然從結果看來沒什麼用。

見了這麼多,shasha也逐漸找到了些規律。

「有一類媽媽在雞娃圈裡比較普遍,就是極易情緒不穩定,孩子也會跟著承受巨大壓力。」Shasha有些同情這些看起來並不快樂的孩子,因此一直給著女兒kiwi最大限度的自由。

kiwi喜歡踢足球

孩子有著自己的節奏

kiwi剛來美國讀的是K年級,第二學期後,她突然開始不聽老師講課,一個人在那玩,每天都不寫課堂作業。

收到老師反饋後,Shasha承諾會花一段時間來解決這件事。在此之前,她對老師講:「您可以督促她,但如果她還是不寫,就隨她去。」

Shasha花了兩個月時間了解到女兒是覺得課堂題目無聊才不想做,這位媽媽開始耐心幫她分析不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自己能否接受,以及該怎樣和老師解釋。

不過整個過程中,Shasha依然沒有強迫女兒去做她不想做的事,哪怕那份作業只需要5分鐘就能完成。

忽然有一天,kiwi跑來跟她講:「我不想當班級的最後一名,不想讓所有同學等我了。」當孩子自己的心態轉變後,行為的改變立竿見影。

「一個6歲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正常,覺得有些事無聊也很正常,沒什麼好責怪的,我們需要幫助她解決。」

「她自己想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在未來漫長的學習生涯中,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比當下的成績要重要得多。」 kiwi很有主見,因此有時也會很不聽話,但Shasha不會強迫她做什麼,而是耐心地傾聽她的想法。

找到自己的興趣,哪怕是在公園撿垃圾也行

家長的焦慮很多時候來源於「一步錯,步步錯」的恐慌。如果沒進到最好的小學,或許進不到好的中學,考不上名校,找不到好工作,人生陷入困頓之中。

張朝陽「答家長問」被洗版:名校並不等於人生成功

但Shasha沒有這種恐懼,因為她和丈夫就是「按規劃長大的孩子」,每一步穩紮穩打、緊密銜接、從不越軌。

「我們從事了大家認為的高薪好職業,但我們覺得多快樂、內心多富足嗎?我真沒感覺到。」

Shasha說自己和丈夫在讀書時都是一心放在學習上,考了好成績,但並不明確自己喜歡什麼,因此對一些專業領域毫無了解。自己也並沒有對某一學科產生強烈興趣。老師或家長覺得哪個學校、專業好,就填哪個。

她學的是法律,畢業後也做了相關工作,但她並不喜歡;丈夫幸運一點,父母幫選的計算機是他還比較喜歡的。

「我在30歲之前都沒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不希望女兒像我一樣。」

Shasha和丈夫會帶孩子去旅遊、去戶外運動、去玩,讓她盡情地體驗和感知世界,發掘自己的興趣。「希望她在未來做判斷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事情沒有人替得了她。」

女兒kiwi經常在玩的廣場撿一些小東西,石頭、木頭、樹葉、瓶蓋、生日party剩下的絲帶等等,基本上都是一些沒用的「小垃圾」。

Shasha會跟女兒舉例說,你喜歡撿東西可以,如果在這持續撿5年,把每天撿到的都記錄下來,看看什麼季節、人們丟什麼東西多,什麼天氣會撿到什麼,形成一個分析報告,那你絕對是個很厲害的人。

「她未來讀什麼學校、專業,從事什麼工作,那是她要考慮的問題。我能告訴她的是,不論你喜歡什麼,只要堅持下去,都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kiwi在公園撿東西

在kiwi很小的時候,Shasha和她一起設計過一顆「人格樹」(Personality Tree),樹上會寫下一些自己希望做到的品格,如果自己未來做到了或從別人身上學到了,就可以填在上面。

Kiwi每天回來都會和Shasha講一件自己發生的事:幫老師收餐盤是有愛的表現,每天用牙線是自律,寫數字沒有放棄是堅持,等等。

人格樹在家裡掛了一年,搬去灣區的時候Shasha沒有帶走,她想kiwi應該已經知道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Shasha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kiwi未來能不能申上藤校這種「結果」,而是讓「過程」儘量有趣,也曾和丈夫開玩笑說,「她大概率以後學習是不如我們兩個的,但她擁有的快樂可能比我們倆要豐富多彩得多。這也就是我們對她的全部期望了。」

身處「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中,一直能保持佛系的秘訣也許就在於此:對孩子不一定望女成鳳,成為一棵小花小草也很好,在風裡搖曳起舞時是快樂的就好。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菁kids北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02/212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