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中藥店——胡慶余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5年1月20日的《文化藝術報》轉載了張襦心先生發表在《炎黃世界》上的一篇文章--《為何說中醫最終將毀在中藥販子手上》。該文讀後觸目驚心!
2006年,時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的駱詩文曾預言:
「我們執行了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己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張襦心拜訪駱詩文先生,再度提及此事,駱氏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文章說,很多人都誤以為中醫的效應來得慢,駱氏女兒的孩子有一次發燒,咳得很厲害,在醫院打點滴卻一個星期沒見好。而北京一位姓周的名老中醫之孫,僅用5味藥,3服下去,孩子就活蹦亂跳了。
若問周醫生用藥有何高明?重點就在於,他每一味藥都是經過自己精心炮製的。而現在的醫院大多不炮製,或者亂炮製。
一位老中醫曾說:「不能怨老百姓罵中醫,因為現在的中藥不靈了!價格漲得那麼厲害,假冒偽劣又空前嚴重,老百姓怎麼能不罵?從來沒有見過中藥材質量像今天這麼差,過去三五服中藥下去,療效就出來了,現在十服八服也沒見療效。」
駱詩文先生則坦言:「我搞了50多年中藥,現在的中藥連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聳聽,很可能吃出問題。我吃中藥,都得自己跑到藥材市場親手選藥材,自己炮製。」
文章指出:現如今,不地道的藥材一哄而上,大量供應;農藥殘留超標現象,令人震驚;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導致中藥有名無實。
文章還指出: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胡慶余堂,收藏著一套國家一級文物--金鏟銀鍋。「紫雪散」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銀缽內,用黃金鏟攪拌煎熬。經過化驗證實,白銀含有硝酸銀、弱蛋白銀,對人體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則有鎮驚、安神功效。
但現在的藥廠和醫院,雖有炮製標準,卻大多不炮製,或炮製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藥店也存在此類現象。比如,炮製首烏,傳統之法是用黑豆煮;現在藥材商代之以鍋底灰,更惡劣的則用墨汁染色。白朮就是往鍋里一倒,根本不翻炒,造成上面是白的,中間是黃的,下面是焦黑的。
炮製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
馬兜鈴鬧出過腎病風波,主要原因就是國外為了減肥,將它直接當茶飲,而不知道中醫藥典規定,馬兜鈴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雖然炮製技術是中藥的核心,但現在卻後繼無人,很多飲片廠甚至僱傭對中藥炮製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來作業。
文章說,現在善鑑別、精炮製的中藥專家,全國只剩下兩位:83歲的王孝濤和85歲的金世元。所有中藥炮製專家加在一起,總共才40多位。一家馳名全國的老字號,由於老藥工堅持老規矩,新領導不樂意,退休時一個都沒留。有些人就這樣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資藥店當技術指導,祖傳的炮製技術面臨泄密之虞。
王孝濤曾想窮極畢生所學,為國家留下一本關於炮製方法的書,出版社卻要他20萬元的出版費,他向有關部門申請經費支持,卻連一分錢也沒批,王老一怒之下罷筆不寫了。
文章指出,自從清末太醫院被廢止後,中醫藥就開始走上不被重視之路,經過所謂的「現代化」洗禮,如今的中醫藥更是風雨飄搖,日暮途窮。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周仲瑛教授斷言:「中醫將亡於藥。」
另據2005年第11期《暸望》雜誌報導,全國政協委員鎖賀祥與馬志偉初步統計,全國中醫醫生1949年有27.6萬人,到2004年還是27萬人,積55年的增長數僅為可憐可悲可嘆的「零」。
而同期,西醫醫生則由8.7萬人,增至157萬人,增長了17倍。現全國共有醫務人員520萬人,中醫藥人員約50萬人,不足西醫的十分之一。
故上海曙光中醫院副院長蔣健教授說:「我很擔心,20年後傳統中醫將後繼乏人!」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中醫院的西醫化,中青年醫師已逐步淡化了「望、聞、問、切」和辯證施治的傳統中醫診療之道。中醫學院出來的學生,名義上是中醫的繼承人,實質上則難扛「為往聖繼絕學」的重任,說的不好聽,乃是偉大中醫的掘墓人。
悲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