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資治通鑑:記住,過度建議,是一種高風險行為(圖)

當有人來問你建議的時候,其實他的心理已經有了答案,只是他心虛,缺少支持,問你,是想讓你支持他的想法。 如果你提出相反的意見,對方不聽不理,過程、結局如你所說的那樣,有些人會悔改,待你如舊,甚至更好;有些人是死不認錯的,甚至還得你會嘲笑他,他就會報復你。 過度提出建議,是一種高風險行為,因為不能低估人性,越提建議,越反受其害。 當你要提出建議,你要有風險思維,老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教不如身教,高手往往不隨便提出建議,而是讓對方去做事,去感受,去反思,讓事教人,才會深刻。

【原文】

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事去矣,請先往救之。」郭圖固請共操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譯文】

張郃說:「曹操率領的全是精銳,一定會攻破淳于瓊。淳于瓊一旦失敗,大勢已去,應該先救淳于瓊。」但智囊郭圖堅持攻擊曹操大營,張郃說:「曹操大營,十分堅固,攻擊一定失敗,萬一淳于瓊被擒,我們全體都會成為俘虜。」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勸,是一種建議,但在你提出建議後,對方去執行,你能把控事情的走向,結果的好壞嘛?給人建議,你就會有負擔,結局美滿,皆大歡喜,若是惡果,自討苦吃,對方把一切都算在你的頭上!

當有人來問你建議的時候,其實他的心理已經有了答案,只是他心虛,缺少支持,問你,是想讓你支持他的想法。

如果你提出相反的意見,對方不聽不理,過程、結局如你所說的那樣,有些人會悔改,待你如舊,甚至更好;有些人是死不認錯的,甚至還覺得你會嘲笑他,他就會報復你。

高手知道怎麼說話,高手也知道,過度提出建議,是一種高風險行為,因為不能低估人性,越提建議,越反受其害。

公元二零零年,曹操、袁紹兩軍在官渡相持,曹操缺糧,想退兵,荀彧堅持不可退,曹操固守。反觀袁紹,袁紹坐擁冀幽青並四州,兵多糧廣,後方的糧草源源不斷運到烏巢。

袁紹的身邊有不少智囊,沮授建議,派蔣奇將軍去烏巢,加強淳于瓊守糧的兵力,防止被偷襲。袁紹不聽。許攸再提建議,曹操大軍全出,許都空虛,不如派輕騎兵襲擊許都。袁紹不理。

袁紹的不聽、不理,是逆心理的堅持。他在出兵前,智囊田豐就提出建議,出師無名,出擊必敗。別人越反對,袁紹越堅定真實想法,你可以反對,但我一定要證明給你看,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高明。

官渡之戰的轉機,是許攸家人在鄴城犯事,被逮捕了,許攸一怒之下投奔曹營。許攸給曹操帶來了機密消息,烏巢空虛,用輕騎兵襲擊烏巢,袁紹必敗。曹操聽勸,立馬行動。

當消息傳回袁紹大營,袁紹的反應不是增援烏巢,而是派大將高覽、張郃去襲擊曹操大營。於是就出現了《資治通鑑》的這段材料,張郃提出意見,有兩個一定,不援助,曹操一定打敗淳于瓊,我們一定攻不下曹營。

張郃是能將,戰場局勢一眼透明,他還說出風險,但袁紹有了郭圖的支持和堅持,仍然用主力攻擊曹營。結果呢,根本打不下來,而支援烏巢的又不是精銳,曹操成功拿下烏巢,斷了袁紹的軍心。

這一戰袁紹敗得灰頭土臉,最應該追責的是郭圖,但實際上卻為何是張郃?

郭圖慚其計之失,復譖張郃於紹曰:「郃快軍敗。」

郭圖感到慚愧,於是陷害張郃:「張郃聽說失利,十分開心。」感到慚愧,於是陷害。所以,小人永遠就是小人,永遠不會有悔過之心。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因為惡人從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會有認錯、反思的行為了。

張郃聽說這件事,又怒又懼,轉身投誠曹操。田豐跟張郃一樣,是袁紹面前少有的清醒人,他勸袁紹,迎接獻帝到鄴城,抓住時機攻曹操,軍力疲軟不出兵,每一個建議都正確,卻沒有被採納。

所以,當袁紹想起田豐的時候,逢紀學郭圖的陷害方式,說田豐聽聞袁紹大敗,鼓掌大笑。袁紹感到慚愧,於是殺害田豐!

張郃和田豐,都是過度提出建議的受害者,他們做出這種高風險行為,就要承擔高風險的結果。如果他們遇到明主,會被厚待,可是袁紹是那種死不認錯、死不悔改的偽君子,明明是他的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他不反思,會產生強烈的妒忌之心。

當你要提出建議,你要有風險思維,也要有收拾殘局的能力。老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教不如身教,高手往往不隨便提出建議,而是讓對方去做事,去感受,去反思,讓事教人,才會深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東海鎮失業青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09/212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