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經濟惡化!北京批6萬億惹禍?三大股指同步下跌

—中共批准三年6萬億地方債置換方案 分析:杯水車薪,經濟刺激效果有限

資料照:中國工人在北京一處建築工地外展示的中國政府宣傳「中國夢」的廣告牌旁休息。(2016年9月5日)

台北—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星期五(11月8日)通過議案,批准未來三年地方政府新增舉債額度達6萬億元人民幣(約8300億美元),用於置換現有隱性債務。儘管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債務化解方案,但規模低於市場預期,導致當天三大股指同步下跌,反映出投資者的失望情緒。市場觀察人士指出,舉債用於化解債務與刺激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未來地方政府能否拿出有效刺激措施尚待觀察。

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12次會議一連在北京舉行五天,也剛好和美國總統大選11月6日結果出爐的時間撞期。中國網絡輿論就此早已熱議多日,北京當局等著看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才來決定這波財政刺激政策的救市力道。外媒更頻頻釋出信號稱,中共當局要祭出10萬億人民幣的舉債方案。

藍佛安:「化債組合拳」如「及時雨」

全國人大常委會此次通過的「化債組合拳」在閉幕會上正式亮相。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委許宏才在記者會上宣布,《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已被通過,地方政府可新增6萬億人民幣的債務限額,以置換存量隱形債務,不過,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亦即2024-2026年間,每年新增2萬億人民幣的舉債空間。

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在發布上表示,中國政府推出的是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有如一場「及時雨」。

他還指出,新增的6萬億人民幣舉債規模,疊加中國政府早前宣布,2024-2028年間,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人民幣化債,五年共計4萬億人民幣,等於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人民幣。另外,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人民幣,也將按合同償還,屆時三項政策協同發力,地方於2028年前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將從14.3萬億人民幣大降至2.3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年消化額也從2.86萬億人民幣大減至4600億人民幣,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藍佛安說,新政將收「一石二鳥」之效,一方面可讓地方政府「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另一方面,5年可省下6,000億人民幣的利息支出,用於促進地方經濟,改善民生。

 

 

中國股民紛喊失望,三大指數周五收黑

不過,全國人大醞釀五天後、打出的這套「化債組合拳」顯然低於中國股民和外媒的預期。

例如,《路透社》早於10月29日就獨家披露,全國人大將通過10萬億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其中6萬億人民幣助地方政府化債、4萬億人民幣用來購買房企的閒置土地和房產,以穩定房市。

另據《華爾街日報》本周一(11月4日)引述部分分析人士的話稱,常委會推遲至本周才開,就是為了觀察美選結果,來決定救市力度,尤其若是主張對中國全面加征關稅的川普(Donald Trump)當選,更將祭出市場期待的「大招」。

不過,報導也引述中國知情人士的話反駁,中國政府並不打算出大招,「至少今年不會」。

對於人大最後通過三年新增6萬億人民幣的舉債規模,在微博擁有48萬份粉絲的財經博主「天津股俠」反怪外界「小作文」壞事。他寫道,「胃口吊的老高,什麼10萬億人民幣,12萬億人民幣的,出來6萬億人民幣不及預期,純屬瞎預期鬧的!」

北京網民「大芬兒大芬兒」則留言直呼「上當了」。

而位於山東的微博網民「章盟主老鐵」更悲觀預測,「(下)周一估計千股跌停」。

對於人大最新的舉債方案,三大股指周五齊跌,其中A股高開低走,或反映股民的悲觀情緒。至於人大發布會下午4點召開時、還沒收盤的富時A50股指期貨也一度下跌近5%。

對此,擁有近35萬粉絲的廣東財經博主「牛哥投研」發文稱,這是因為主力投資人認為,新增6萬億人民幣的舉債規模「不及預期」。

分析:規模太小,且化債與刺激景氣是兩回事

對此發展,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分析人士說,不意外。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錦榮說,中國股民的失望可以理解,因為原本市場期待的是具體的刺激對策和一次性放水10萬億人民幣,但現在算下來,一年規模不到3萬億人民幣,占中國GDP近130萬億人民幣體量的比例「太小了」,且未來地方政府能出台什麼有效對策,還是未知數。

黃錦榮告訴美國之音:「信息非常簡單,基本就是化債,以債養債,它(人大)只是提高專項債務的上限,然後把地方債務的負擔轉嫁到中央政府的身上。所以,債務轉嫁了以後,地方政府要怎麼樣出台那些振興計劃,那還是另外一碼子的事。」

黃錦榮說,除了景氣刺激前景不明,市場也擔心,中央騰出空間讓地方去舉債後,未來中國的總債務比率會不會從現行占GDP的67.5%水平進一步惡化,反而更加大債留子孫的惡果,是另一大隱憂。

據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周五表示,截至去年底,中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85萬億人民幣,其中,國債30萬億人民幣,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萬億人民幣,隱性債務14.3萬億人民幣,政府負債率占GDP的67.5%,遠低於七大工業國家(G7)平均達1123.4%的負債率。

美國經濟學家、現為美國社媒平台Siphtor創辦人的克里斯·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上周也告訴美國之音,每年新增2-3萬億人民幣的舉債上限對規模近130萬億人民幣的中國經濟來說,不過是個「零頭小數」,而且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化債、防止金融體系爆雷等,恐起不到刺激景氣的作用。

鮑爾丁說:「它們(舉債政策)非關刺激景氣,這些政策只在化債,避免爆雷,這是兩回事。」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也同意,人大新政旨在降風險、而非刺激經濟,其中6萬億人民幣債務分三年發行,則是為避免過度印鈔,衝擊人民幣匯率。

他說,中國經濟趨緩的結構性問題未解決下,就算地方政府減輕債務壓力,也無適當的標的可投資,更糟的是,當有限的資金還要每年撥出8000億人民幣來化債,意味著地方政府投資勢必放緩,同樣不利於經濟發展。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地方政府原本有一筆錢是做投資的,可是往後數年都會主要用來化債,地方投資會明顯趨緩,就很難帶動企業的承包跟後續的就業,所以,後續的經濟會更加地頹靡。」

王國臣說,人大新政的最大意義是把「隱性債」轉為「顯性」,讓地方政府可以借新還舊,喘口氣慢慢處理債務,並透過各地銀行將債權轉賣給人民銀行,最終由中央財政承擔。

他說,地方政府現有的存量「隱形債務」來自其先前成立「城投公司」,來融資進行城市建設,但此類債務因缺乏借新還舊的管道而埋下隱患,例如,貴州遵義城投機構「遵義道橋」去年1月就因無力償還本息,索性「賴帳」並自行宣布展延債期20年。

蔡明芳:舉債新資金應集中給大省用

台灣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則說,人大常會批准三年新增發債6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反映北京當局「沒有那麼有錢」,也恐難點燃經濟引擎,而未來各省份如何分配,才能有效刺激經濟,恐是最大問題。

蔡明芳告訴美國之音:「像重慶、貴州、甘肅這些都是負債非常沉重的地方,如果中國真的只有這一點點的錢,這個錢如果真的要(有)效果,它可能要集中在某些大的省份去用,它如果要雨露均沾的話,這些錢等於效果就很小。」

蔡明芳說,若加計國營企業負債,中國的債務占GDP比絕對高於官方現行公布的67.5%水平,尤其部分省份的債務已占當地GDP比例還超過300%,這些病入膏盲之地,國債若打算雨露均沾放水,效果更有限。

他研判,新增的三年發債規模恐只有一次性的效果,難有帶動經濟的加乘效果。

蔡明芳解釋,中國經濟除面臨通貨緊縮的困境外,今年的活絡度也遇冷,尤其截至9月,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連續24個月下探,代表中國製造業已過度生產、過度競爭,廠商在面對賣價持續下探、利潤越來越薄的前景下,未來繼續投資和製造的意願恐大降,因此,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除了錢不夠,更嚴重的是投資和消費信心的大滑坡,有錢也難挽回。

他說,美國下任總統川普明年1月上任後,中國經濟更找不到樂觀的理由,因為只要川普持續祭出高關稅,中國對美出口將再受重挫,而廠商為規避關稅,也恐將產線外移至中國以外的國家,這對中國的就業前景也絕非好事。因此,北京當局若再無放不出任何大招救經濟,中國經濟惡化恐是預料中之事,未來政策號角對股市的支撐效果也恐有限。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09/212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