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區進展到哪一步了?」2024年9月,有東部省份的網友在當地的民生在線網留言諮詢。
當地負責人回復稱:「行政區劃應當保持總體穩定,必須變更時,應堅持與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等的方針,制訂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
這一番回復態度曖昧,似乎預示著撤縣設區的工作進展尚不明顯。
而在近日,《中國新聞周刊》聯繫甘肅、湖北、山東等曾打算撤縣設區(市)的地區的民政部門,他們均表示此事已處於擱淺狀態,何時重啟尚無明確時間。
事實上這早已有跡可循。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嚴格控制撤縣建市設區」。自此,持續數十年的撤縣設區開始在實質層面降溫。
撤縣設區,到底意味著什麼?又何以在今天開始收緊?
01
所謂撤縣設區,是指將縣級行政區域升格為市轄區,行政級別不變,同樣轉為城市管理模式,並納入城區之中。
在過去一段時間,很多地方非常熱衷於撤縣設區。目前全國共有1300多個縣、900多個市轄區、300多個縣級市。相比十年前,市轄區增加了110個,而縣數量減少了141個。
縣的數量甚至達到了歷史低點。曾有學者統計,如今「縣」在縣級政區中的比例只有約49.88%,達到秦漢以來最低值,占比已跌破50%,並且還有繼續減少的趨勢。
當然,消失的縣並不僅僅是併入城市轄區,還有很多變成了縣級市。
撤縣建市設區,好處是非常明顯的。從縣到市、區,一字之差,但城市功能和管理模式卻發生了巨大改變。
如果是縣,中心工作其實是農業。那麼無論是用地指標、區位規劃等限制都非常嚴格,大開大闔、轟轟烈烈的地方建設很難放開手腳。
此外,行政編制的數量、崗位,包括轉移支付的資金使用,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種的開徵等,縣的騰挪空間都遠遠小於區和市。
由此,對於「有想法」的地方來說,當然對撤縣設區充滿了期待。就不說複雜的產業發展,哪怕就是給中心城區提供一個「睡城」,那些拔地而起的房地產,就已經充滿了誘惑。
而對於城市來說,將縣併入自己的轄區也有著非常現實的利益考量。一旦撤縣設區,那麼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城區面積和城區常住人口的增加,城市將有可能馬上跨入一個新的量級。
城區面積和常住人口,其實是很多大型建設的基礎指標。比如根據《關於加快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建設地鐵的門檻是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那麼撤縣設區,當然是達標的捷徑。
由此人們看到過去幾年快速推進的撤縣設區。在四大一線城市和15座新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天津、南京、東莞、佛山這9城都已進入「無縣時代」——轄區內再沒有縣。
更多的三四線城市也在醞釀跟進。陝西漢中、河北衡水、安徽滁州、安徽蕪湖、江西贛州等多地均在當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撤縣設區」相關內容。
看上去皆大歡喜,但這一切為何在近些年戛然而止?
02
撤縣設區,不是沒有代價的。
撤縣設區雖然可以打破從發展規劃到經費使用的一系列限制,但對於縣域來說也會失去財政自主權,縣不再能夠根據自身需要使用經費,而要聽命於「安排」。
而這就容易造成城市的虹吸效應。縣域原本的產業結構、人口分布等,很容易在城市整體的規劃之下被「打散」,資源進一步向城市集中。
而因為喪失財政自主權,縣一級政府的長期激勵消失,反倒可能導致原本的縣域喪失活力,失去自身的發展優勢。
有學者在採訪中表示,東部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的縣級市,城鎮化率很高,早就是全國百強縣,其所在的地級市想將其改為市轄區,但這些縣級市「不想抱地級市的大腿」,更想保持財政獨立性。
而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則是,很多地方對撤縣設區一哄而上,然而沒有多少現實層面的連接,導致了一種「假性城市化」——城市數字層麵攤大了,但原本被撤掉的縣域卻並沒有迎來想像中的快速發展,各項指標裹足不前,甚至和中心城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此外,還會產生諸如地名改換、證件更替等等行政成本。
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近些年國家層面對撤縣設區的反思也開始出現,政策也開始逐漸收緊。
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嚴控撤縣建市設區」。同年5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嚴格控制撤縣建市設區」。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行政區劃保持總體穩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調、拿不準的不動、時機條件不成熟的不改。」
大城市告別無序擴張,在這個大背景下,有媒體直言撤縣設區「沒戲了」。
從政策表態看,似乎並未完全堵上口子,只是標準恐怕會大幅提高。像過去那樣大手一揮就版圖一變的淋漓暢快,怕是很難出現了。
03
過去,人們習慣的是一種城市化敘事——城市,都是更先進、更現代的;而縣,一如這個最古老的區劃名稱,象徵著某種過時、前現代的,是終將被改變的。
這也是為什麼哪怕在很多人心中,撤縣設區都有著天然的「正確性」。在撤縣設區里最為熱心的群體之一,恐怕就是本地民眾,這意味著他們將成為一個「城市人」。就像網上的那些提問,很多都來自普通百姓,他們熱切地詢問政府信箱:撤縣設區什麼時候落地?
但伴隨著撤縣設區剎車,或許也是反思這種城市敘事的時候了。
很多時候,一些地方一窩蜂地撤縣設區,也像一種城市的「形象工程」,這標誌著一種城市文明的勝利:這一片區域完全進入了城市空間,不再需要縣城,而不太在乎一地的長遠發展,一地民眾的真實生活。
仔細想想,近些年的一些熱點,似乎也在呼應著現今的政策轉向。比如近些年掀起的「縣域旅遊」,據《全國縣域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1866個縣域旅遊總收入平均值為42.95億元,接待遊客總人數平均值為508.2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1.19%、35.18%。
此外,一些縣域也成為了網紅,銷售漢服而爆火的山東曹縣,舉辦了村超的貴州榕江縣,因為「藍色眼淚」而出名的福建平潭縣,等等,社會輿論似乎有意在尋找一種縣域的魅力。
縣和區一字之差,但縣似乎成為了區,一個地方就會失去自己,不再具備話語上的獨立性。而近些年輿論對縣的欣賞,或許也標誌著一種返璞歸真:希望一個地方能夠具備地方特色,去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而不是簡單地融入城市、泯去自我。
事實上,在當前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物流、高鐵,抑或是網際網路電商等,都讓縣具備了接入大市場的能力,具備自我造富的能力,而不再依賴於行政層面的區劃調整。
比如2023年7月,賽迪顧問發布《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百強縣總GDP達到8.6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7.1%;「千億縣」已達54個,比上年多10個;百強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達46009元,高出全國水平24.7%。
這組數據是個及時的提醒,對於縣來說,最終的歸宿並不是只有撤縣設區這一個選項。
某種程度上,撤縣設區的降溫,也是一種去中心化思路的回歸。而任何一種去中心化,都蘊含著一種深層的邏輯:權限下沉、地方本位、自我負責。
從這個角度說,這也不是一個壞事,破除對宏大敘事的迷戀,轉而去領悟最本質、最基礎的社會經濟規則,恰恰是很多地方要補上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