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黎巴嫩:基督教在中東的「獨苗」為啥綠化了?

前段時間以色列大舉清剿黎巴嫩真主黨組織,真主黨高層沒了小命,中層沒了腰子,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團伙被打擊的這麼徹底過。

說起來,黎巴嫩自成立以來就在中東國家中別具一格,他們不同於周邊其他國家,絕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黎巴嫩人在建國之初基督教占主體地位,他們的基督教是如何打下的根基,後續怎麼讓伊斯蘭勢力坐大的?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沿岸,夾在敘利亞和以色列中間,國土內部群山環繞,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黎巴嫩的腓尼基人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黎巴嫩」一詞來源於腓尼基語的白色,指的是白色雪山。

由於黎巴嫩一帶山地多,土地少,腓尼基人選擇出海遠航謀求生路,他們一邊做海上貿易一邊倒海外殖民建立諸多城邦,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紮根在北非的腓尼基人又叫做迦太基,迦太基人和羅馬打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名將漢尼拔險些讓羅馬提前毀滅,雖然最後宣告失敗,但他們取得的這些成就足以讓他們青史留名。直到今天一些土生土長的黎巴嫩人也自認為腓尼基人,和其他阿拉伯人不一樣。

◇圖為腓尼基人復原

雖說腓尼基人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他們沒能形成強大的國家政權,隨著其他文明的興起,黎巴嫩連同當地的腓尼基人就成了被征服的對象。到公元前一世紀,連同黎巴嫩在內的地中海東岸都被羅馬人所征服,在羅馬人統治期間,基督教開始被創教並推廣,由於在創教之初基督教與羅馬人的信奉的多神教格格不入,基督徒遭到羅馬人的迫害,於是不少人為了躲避羅馬政府的壓迫,逃到了黎巴嫩一帶的山區避難,自此當地就有了宗教基礎。

◇圖為黎巴嫩地形圖

隨後的幾百年中東地區變數不斷,先是羅馬人改宗的基督教,民眾可以光明正大的舉起十字架,到了7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興起,這片土地變成異教徒的地盤,很多基督徒又一次跑到黎巴嫩山區避難。直到今天,黎巴嫩人信仰的還是基督教早期派別,其中最主要的是馬龍派。

◇圖為黎巴嫩馬龍派教徒

當然了,相對於當時的基督教,阿拉伯人對其他人的宗教迫害沒那麼嚴重,並沒有強制統治下的普通民眾改信伊斯蘭教,而為了向非穆斯林征高額稅收,以此來吸引他們改宗。另外,非穆斯林的政治地位較低,想當大官必須先拜真主阿拉,這也為他們招來了大量的信徒。

只是黎巴嫩地區的人們對這兩個條件不為所動,因為腓尼基人已經有了幾百年的經商習慣,早已攢下了巨額財富,他們完全不在乎為了信仰多交點稅,同時經商的民族向來對體制對編制沒有什麼執念,在他們眼裡穆斯林公務員一年的俸祿還沒有自己出海一趟掙得多,這個鳥官不當也罷。

◇圖為7-9世紀急速擴張的阿拉伯帝國

就這樣,黎巴嫩地區在阿拉伯帝國內部成了一個基督教「飛地」,憑藉著航海優勢他們甚至能跟歐洲教會暗通款曲。從1096年開始羅馬教廷為收復耶路撒冷,開始發起九次十字軍東征,在東征期間黎巴嫩的基督徒配合友軍作戰,成功收復了耶路撒冷,東地中海一帶相繼成為十字軍的勢力範圍。

其中黎巴嫩地區在十字軍的支持下建立了的黎波里伯國,隨後穆斯林展開反擊,沿岸的基督教國家相繼被消滅,其中的黎波里伯國在1298年被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所消滅。一開始穆斯林本想反攻倒算,接著這個機會當地人徹底改宗伊斯蘭教,可基督徒們一看情況不妙,紛紛效仿他們的前輩們躲進黎巴嫩的山地內節節抵抗,最後馬木留克統治者看著當地崎嶇的地形,在看著異教徒們奉上來金燦燦的貨幣,選擇放他們一馬,就這樣在基督教退出中東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黎巴嫩地區始終作為一個宗教孤島般的存在,這裡的基督徒們也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無論是馬龍派、東正教還是其他的教派,在這裡面對外部環境虎視眈眈,都能放下彼此的仇怨團結一致。

◇圖為的黎波里伯國位置

到了18世紀,基督教和伊斯蘭世界的實力此消彼長,統治黎巴嫩地區的奧斯曼帝國成了西亞病夫,而歐洲通過工業革命開啟了殖民時代。1860年,黎巴嫩地區爆發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此時正趕上法國向地中海沿岸擴張,藉口支持基督徒出兵黎巴嫩,奧斯曼統治者當然無力抵抗,只能簽署了不平等條約,答應法國人建立黎巴嫩自治省,由基督教馬龍派的信徒出任總督。在法國人的支持下,馬龍派提出了「宗教民族主義」,不同信仰的黎巴嫩人應該團結起來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是上千年歷史中黎巴嫩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

◇圖為內戰前的黎巴嫩街道

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解體,中東地區變成英法殖民地,法國人將自己的殖民地劃分成多個大區,其中黎巴嫩被單獨劃分出來,在1926年建立了黎巴嫩共和國。考慮到穆斯林也在此生活了上千年,因而在政治分配上經過了一些權衡考慮,最後法國人安排總統和軍隊司令均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和軍隊總參謀長則是從穆斯林中選出,由於總統權限較大,也可以視為黎巴嫩的國家政治由基督徒主導,這是中東唯一一個非穆斯林世界。

不過這一切都隨著中東戰爭改變了,在歷次中東戰爭都是阿拉伯國家宣告失敗,他們一失敗就產生了無數的穆斯林難民。對於這些難民,黎巴嫩國內的穆斯林紛紛要求國家接收下來,並且要安頓好。黎巴嫩政府面對民眾的壓力不得不答應開放國門,黎巴嫩此前遠離戰亂,再加上基督信仰有西方世界投資,生活條件十分優越,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圖為1976年黎巴嫩國內各主要派系勢力範圍

不過,等到那些難民到來後就在此長住,根本不想返回自己的國家。更為嚴重的是,巴勒斯坦抵抗組織把黎巴嫩南部當成自己的大後方,在難民營里組織和訓練武裝人員,把黎巴嫩國內環境攪得烏煙瘴氣,於是激進的基督徒開始攻擊穆斯林,黎巴嫩內戰爆發。隨之而來就是中東各國相繼支持穆斯林干預內戰,直到1990年內戰才宣告結束,此時黎巴嫩已經被打的千瘡百孔,全然沒有曾經中東小巴黎的風采,伊朗還在黎巴嫩內戰期間,趁機扶植了武裝組織真主黨,他們占據著黎巴嫩南部,政府根本無力管轄。

◇圖為黎巴嫩國內的巴勒斯坦抵抗組織成員

◇由於中東戰爭的影響,截止到1986年,黎巴嫩基督徒的人口比例降至30%,而穆斯林的比例則增加到68%圖為2012年黎巴嫩各宗教人口占比

◇圖為黎巴嫩真主黨

這場內戰不僅改變了黎巴嫩人的命運,當地政治基本盤也被改變了,大量穆斯林湧入國內,基督徒數量已經下降到一半以下,原本基督徒占比較多的議會席位也被迫與穆斯林平分,曾經掌握實權的總統更是被架空,權力落在了由穆斯林擔任的總理手中。不過幸運的是,黎巴嫩的穆斯林鄭黨不是神棍組織,當真主黨被幹掉後他們照樣上街開香檳慶祝,可見真主黨連黎巴嫩穆斯林都不待見他們。可以說,這幫人除了整天打打殺殺,夢裡都想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如此宏大理想下,普通想過日子的黎巴嫩人可被他們害慘了,但願這次真主黨能被以色列徹底擊垮,還黎巴嫩人一個清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循跡曉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1/212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