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作為中國主要的鄰國之一,無疑和中國的關係至關重要。在俄烏戰爭之前,實際上俄國和歐洲的關係,要遠勝於和中國的關係。
不過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俄國在歐洲的客戶們,紛紛停止下單了,甚至出現了北溪管道被干廢了的事情。這個時候俄國意識到,歐洲人不靠譜啊,還得是咱們中國人靠譜。所以從此以後,開始加強了和中國的多方面合作。
尤其是能源方面,目前咱們已經是僅次於印度外,俄國的第二大能源貿易夥伴。印度那尿性,大家都知道,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甭想帶回家。所以說到底,俄國的經濟還得靠咱們撐著。
當然了,在俄烏戰爭這事兒上,咱們中國始終都保持中立態度,這一點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和俄國之間的往來純粹是貿易上的往來,畢竟兩家靠這麼近,你說不往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國和中國,17世紀中葉前沒有任何交集
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蘇聯的前身是沙俄,沙俄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其中,莫斯科公國和中國之間,是沒有任何交集的。因為莫斯科公國地盤不大,只有如今烏拉爾山脈以西的部分。
沙俄也分時間來看,在17世紀中葉以前,沙俄和中國之間也沒有半毛錢關係。雙方在陸地上沒有接壤的地方。雙方又都是陸權國家,很難在海洋中取得聯繫,所以俄國和中國,幾乎就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單元。
不過,16世紀末,沙俄翻越了烏拉爾山脈,進入了亞洲部分,情況開始逐步發生變化。到17世紀中葉的時候,沙俄的探險隊首次來到了黑龍江流域,在這裡和清朝順治年間的清軍發生了戰鬥。這是俄國和中國,在歷史上首次相遇,一碰上就動手,這或許就是宿命。
那時候俄國人來了以後,由於沒帶足口糧,所以在屠滅了幾個達斡爾人的村子以後,索性將當地人當成了口糧。因此東北人便將俄國稱之為羅剎,意思是食人魔。久而久之,羅剎國的諢號就這麼傳開了。
1685年前後,沙俄和清朝又打了一場著名的雅克薩之戰,這回俄國800多人被打得只剩下了幾十人,倉皇逃離。戰敗後的沙俄,與清朝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劃定雙方東部的邊界為外興安嶺。
從此以後,沙俄就不太敢在東方找麻煩了。到了1728年,雙方簽署《恰克圖條約》以後,沙俄不光不來找麻煩了,反而加強了和清朝之間的貿易。
當然了雙方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多好,屬於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因為沙俄始終將戰略目標放在歐洲部分,對於亞洲部分,他們的態度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也就是說,即便當時清朝北上占了西伯利亞,其實沙俄也不會與清朝決戰。
因為他們沒有戰勝清朝的把握,如果為了一片不毛之地和一個強大的對手開戰的話,對當時的沙皇來說,顯然是不明智的。一直到1858年之前,清俄雙方基本就是這麼個狀態。
第一次親俄,被沙俄給賣了
俄國人一開始就沒給中國人留下什麼好印象,所以說,雙方能保證基本的貿易往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畢竟你們一上來就滅了我們東方好幾個村子,我們招你惹你了嗎?
到了1858年,清朝陷入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戰爭的泥潭中,沙俄可算是找到了收拾清朝的機會了。所以沙俄再次在東方露面,又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
從1858年到1881年,沙俄利用威脅的手段,逼著清廷割讓了15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下雙方算是徹底撕破臉了,也讓清朝人真正看清了沙俄的嘴臉。
不過當時清朝實力不濟,走下坡路了,而沙俄依舊強盛,所以此消彼長之下,沙俄便能夠盡情地欺負清朝了。
洋務運動以後,清朝好不容易積攢起了一大筆資金,打造出了北洋水師。結果在1895年結束的甲午戰爭中,清朝一敗塗地,將那點本錢全都給賠光了。
六神無主的清廷,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壓根不知道咋辦。尤其是日本要割走遼東半島時,清廷更是不知所措。關鍵時刻,是沙俄帶著法國和德國,發動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逼著日本吐出了遼東半島,清廷只需要支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
這事兒過後,清廷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親俄的道路。因為他們意識到,只有沙俄能治得了日本。結果麻煩來了。
沙俄哪有那麼好心,幫助你對付日本,幫著你收復領土?從1896年開始,一直到1900年,沙俄一直在蠶食清朝的地盤。首先在東北修鐵路,建銀行,建教堂,建俄語學校。其次在1897年占了遼東半島。
到了1900年,沙俄見各國紛紛對清廷發難,索性自己也攤牌,加入了八國聯軍,而且是正兒八經的主力。17萬俄軍浩浩蕩蕩南下,占了東北全境長達5年之久。
這事兒過後,清廷高層中的親俄人士才幡然醒悟,但為時已晚,帶頭親俄的老李,因為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在1901年簽完《辛丑條約》就走人了。
第二次親俄,蘇聯揚言要給我們做外科手術
這次親俄的過程想必大家都了解,1949年到1960年這11年時間裡,蘇聯對中國的幫助有目共睹。尤其是援助建設了一系列工業項目,讓我們從一窮二白中逐漸走出工業荒漠。
但是蘇聯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援助,都是帶有很強目的性的。這一點可以從蘇聯幫扶的那些國家中看得出來。
比如說蘇聯大力支持埃及,其實就是想要得到埃及在地中海的港口,後來雙方沒談攏,索性就談崩了,埃及話事人薩達特甚至將所有蘇聯專家都給趕跑了。
蘇聯著重幫扶敘利亞阿薩德家族,主要是因為這個家族將敘利亞著名的塔爾圖斯港租借給了蘇聯當海軍基地。從此以後蘇聯包括後來的俄羅斯,在地中海總算有了一席之地。
蘇聯幫扶中國的目的也很明確,自然是要得到更多好處。比如說要在中國搞長波電台,與中國建設聯合艦隊。
最初他們的目的只是旅大港和中東鐵路,後來這兩樣在抗美援朝後,都歸還給中國了。他們開始謀求下一步計劃,那就是搞聯合艦隊以及建設長波電台。
這要是被他們搞成了,那對不起,咱們就沒有獨立自主的海軍力量了。那就不是某一兩個港口被蘇聯所控制了,而是整個沿海地區都將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
為這事兒,雙方鬧掰了,蘇聯那邊盛怒之下,直接撤走了所有的援助專家,留下了一大批半吊子工程,導致中國損失慘重。
當然了,隨時隨地撕毀條約,那是他們的正常操作。但是在鬧掰了以後,蘇聯對中國的一系列貶低和打擊,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大家好聚好散不好嗎?非要整出點么蛾子,以此證明你的霸主地位?蘇聯一會兒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堅決支持印度,一會兒在中蘇邊境上陳兵百萬,甚至揚言要用核武器,給我們做一場全方位的外科手術。好了,這次親俄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遠親不如近鄰?對於國家來說不成立
這句話對普通人來說,多數情況下是至理名言。畢竟關鍵時刻,能夠幫你一把的,未必是遠在天邊的親人,更可能是隔壁鄰居。
但對於國與國來說,鄰居從來不是什麼褒義詞。因為只要和你相鄰,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會和你接壤。一旦接壤了,那麼就會有領土爭端。就算暫時沒有,保不齊將來也會有。
暫時沒有,可能是人家看你小子身強體壯,應該不好對付,所以不發飆。等你年紀大了,實力跟不上了,還跟他們有那麼多接壤的地方,那對不起,他們極有可能會掉過頭來收拾你。畢竟靠得近,不僅下手的機會多,還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