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中,每每提到和親公主,都是著眼於她們在民族融合、邊疆穩定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求娶,還為她建造布達拉宮,給我們一種印象:和親遠嫁雖然辛苦,但也是備受尊崇的。
而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些和親公主,存在感不高、少有人知,命運卻極其悲慘。
唐朝時就有兩位和親公主,剛剛出嫁六個月,就被各自的丈夫斬殺祭天。
她們都是誰?為何她們的丈夫如此膽大妄為,根本不把大唐放在眼裡?
01
以公主通婚的和親方式最早由西漢高祖時期的婁敬提出,意在減少邊境紛爭,換取休養生息時間。
在掌權者看來,犧牲一個女子的幸福,換取邊境安寧,是再划算不過的。西漢時期派往匈奴、烏孫的和親公主大約就有12位。
不過皇帝也捨不得把真公主嫁過去,一般都是選擇宗室女,封為公主後再出嫁。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增強,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把匈奴打服了,「攻守易形」後,原來是漢朝求匈奴和親,之後就變成匈奴主動來臣服求婚。
於是,大漢連宗室女都不嫁了,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宮女於匈奴單于,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
所以,每個時期的和親公主面對的形勢也不同。
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唐朝,是繼漢朝後的又一個和親高潮。為啥漢朝、唐朝都是強盛的大一統王朝,還這麼熱衷於「和親」呢?
原因無他,主要是當時四面的蠻族外敵太多,而且他們也不是打一次就服的,總是反覆橫跳、叛服不定,僅僅用強硬的武力實在不現實,耗費國力也划不來,還是送個公主過去更「低成本」。
02
唐朝時就有兩個讓人很頭疼的「蠻夷」——契丹、奚。
奚族和契丹同出一個族源,都是當年鮮卑宇文部的後裔,他們敗於拓跋鮮卑後,躲進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裡邊,後來逐步成長壯大,後來形成獨立的族群。
因為奚族和契丹關係密切,他們經常要麼一起反叛,要麼一起歸順。
而大唐之所以頭疼這倆,就是因為他們夾在唐朝和突厥兩大勢力中間,走位靈活,總是一會歸順唐朝,一會歸順突厥。
費時費力打他們吧,等於大炮打蚊子,不划算,而且打趴了下次還照樣叛變,唐朝吃了幾次虧之後決定還是和親安撫吧。
唐玄宗時期,共有十次和親,跟契丹、奚和親就多達七次。但這契丹、奚實在不知好歹,公主嫁過去他們該反叛還是反叛。
更離譜的是唐玄宗,契丹、奚叛變之後又被打怕了再來歸降,他仍然不計前嫌,還要把公主嫁過去,簡直毫無原則。
天寶四年(745年)三月,為了安撫契丹和奚族,唐玄宗將宜芳公主賜與奚王李延寵,將靜樂公主賜與契丹首領李懷節。
據考證,這兩位公主都是唐玄宗的外孫女。
出嫁公主生的女兒不姓李,也不再是公主,但因為要與外族和親,她們被賜予了公主的榮譽封號。
(阿波羅網編者註:據維基百科,宜芳公主是唐中宗的外孫女,長寧公主和楊慎交的女兒。唐玄宗的堂外甥女。靜樂公主是唐玄宗外孫女,唐玄宗女信成公主與駙馬獨孤明的女兒。)
03
兩位公主或許也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即將面對塞外苦寒的未知命運。
在踏上和親之路後,宜芳公主曾寫下過一首題為《虛池驛題屏風》的詩,表達自己的悲苦心緒和對家鄉故土的留戀。
「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她們只知道塞外風沙漫天、環境惡劣,知道夷族風俗野蠻、缺少教化,卻不知道,她們要面對的,是更殘酷的命運,連卑微苟活都是一種奢侈。
六個月後,擔任平盧、范陽兩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屢屢無故侵襲奚族和契丹族的領地。
安祿山這是發神經嗎?明明剛用和親換來和平安寧。
原來他是想激怒奚族和契丹,讓他們來攻打唐朝,他就可以借著軍功找唐玄宗邀寵。
古代有些武將會搞「養寇自重」這一套,人家是故意放著敵人不打,讓自己地位變重要,安祿山這不要臉的是沒有敵人也得製造敵人。
倒霉的卻是兩位剛新婚不久的公主,奚族和契丹果然被逼反了,為了表示跟大唐開戰的決心,他們約好了:一人殺一個公主祭天!
就這樣,可憐的宜芳公主和靜樂公主死於新婚丈夫之手。
不久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也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