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北大精神科里,擠滿了十幾歲的小孩

昨天(11月22日)朋友發給我一張截圖,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滿為患。大部分是13-16歲的青少年,休學的人也越來越多。

很多家長不理解,現在的小孩精神壓力哪裡來的這麼大?

他們除了讀書啥也沒幹啊!全是當爹媽的窮盡心血操心升學,百折不撓奮力托舉,精心打點衣食住行,竭盡所能滿足物質需求…

結果,崩了?

01

崩的表現,也讓爹媽匪夷所思的。

前兩天朋友來我們家玩,一家四口只來了仨。

我問她啥情況啊,咋不讓老大跟著來呢,一個十來歲的小孩放他自己在家幹啥?

朋友搖搖頭,說是兒子自己不來。本來都已經穿好了衣服和鞋,但全家出門的時候,他一個人站在門口不動。讓他出門,他啪啪掉起了眼淚,怎麼都不邁出大門。

問他為啥掉眼淚呢?他說,因為他媽逼他出門。

朋友一臉無奈,天地良心啊!她這個當媽的真的啥也沒幹,就是跟他說今天來我們家而已…

然後,兒子的精神就突然崩了。

她老公還有點不信,問我覺得,他是不是在演戲?

因為朋友兩口子精神茁壯,經過風風雨雨的磋磨,職場裡抗挫又耐打。在他們的認知里,只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沒聽過不想出門就要掉眼淚的…

我說,只是掉眼淚就不錯了。現在的小孩脆皮起來,有的連命都不要。

之前分享過一個故事,不知道還有多少朋友記得。高二男生兩次爬到學校的頂樓兩次被救,後來諮詢北大精神科醫生,揭開了他想不開理由——

父母進他的房間,從來不敲門。

並由此得到了一個結論,「他們不尊重我,可以隨意決定我的一切」。

為了這個理由,他數次爬上了頂樓…

教授爹媽聽了當場就懵逼了:什麼時候進自己家的門,還要敲門了?

況且就算爹媽不敲門,那也可以交流,不至於跳樓吧。在他們的眼裡,這又不是切膚之痛、滅頂之災…

余華的「活著」里,祖上兩百多畝地敗光的福貴,經歷了戰火、貧窮、飢餓,不該死的親人紛紛離去的厄運,就剩一頭老牛還能堅強活下去,你生活在小康之家,好吃好喝爹媽供著,念的是全國最好的學校,怎麼還能想不開?

但從不用為吃穿發愁的小孩就是很難受:

活著仿佛提線木偶一樣被爹媽擺布。

從小被規劃好的學業,每天按部就班地執行,耳邊永遠是「對你好」的碎碎念,但結果永遠是「如父母意」的選擇。

沒有一刻真正屬於自己。

甚至包括生命,也當成了兒戲。

父母奮力托舉,窮盡人生為了下一代奮鬥,攢錢賣房把小孩送進清北哈耶普斯,最後多半得到的只有「瞧不起」和「怨懟」而已——

之前有個MIT男生畢業三年一直啃老,生日收到媽媽十萬美金的禮物,連發35條推特,憤怒爹媽給了太多經濟支持…

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靠金錢來維繫,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別讓我爸媽不高興,這樣我就一直不會缺錢花。

我想去看心理醫生,我想確定「爸媽給我錢是因為他們愛我」。

02

很多家長覺得小孩學渣,心理壓力大,其實學霸更容易崩塌。

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求助我,說小孩托福考了100+,低於預期10分,想找個好一點的老師快速提分。

分析了小孩的學習狀態,我給她匹配了個循循善誘型的名師,然後就把這事兒撂下了。

前兩天突然想起這件事,按照原定的學習計劃,小孩該10月就完成托福了,不知道成績能不能達標?於是跑去找老師打聽情況。

老師說,小孩學的挺好的,本身就是個優秀的孩子。但…就是有一點兒擰巴,就是不想早考早出分。

我問為啥?是怕榨汁機一樣的媽。小孩說自己考105,媽媽就讓她考110,考了110了,還會讓她考120…

不管分數夠不夠,只要不是滿分,就要學到最後一天。

所以小孩拖著不願考試,甚至連模考也拼命往後拖。一會兒口語學的都忘了,一會兒是題型還沒講完…

在她的眼裡,父母追求的只有托福考分。

她要用自己的分數,兌換父母的肯定和愛。分數達到預期,得到的認同感就會變多,反之分數稍微低一點兒,認同可能就變成了精神打擊。

那小孩考試能不焦慮嗎?

而且,父母對於分數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全A的成績、全班第一在他們眼裡不該是一個優秀的娃的終極目標。

之前西城有個名師跟我吐槽,說奧數班上有個小孩考了第一,當場嚎啕大哭。安撫半天,問他考了第一,怎麼還哭成這樣?

他說,不是100分,回家要被爸爸揍。

除非一個學霸拿下滿分,否則在爹媽的眼裡永遠都有上升的空間——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的事兒,我的小孩做不到?

那我就有點兒好奇了:為什麼李嘉誠白手起家能幹成首富,你卻用盡所有精神,把目光全盯在小孩身上,盼他能逆襲帶自己改命…

怎麼不去反思自己,為啥做不到富一代呢?

被分數榨出來的學霸,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

教育像一場慢性炎症,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學時代,終於結下了漠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黃燈

與此同時,他們還絕望地發現,追求分數的父母永遠不會變。小時候拿自己攀比學業,工作後攀比薪酬和地位,名校變成名企,一輩子只是個參照物…

這樣長大,恐怕很難快樂吧。

所以,RDF會成為學霸一生的巔峰,清北畢業後泯然眾生,那些曾被分數定義過的人,一輩子跳不出分數的牢籠。

03

我們這一代人,不要總想著用自己的標準去理解下一代了吧。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信息有限,價值觀單一——

學校組織看的是愛國電影,討論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價值觀是學習雷鋒好榜樣;

內娛是草蜢VS小虎隊,同學間的話題是四大天王喜歡哪個;當年全世界的性別,也只有兩個…

我們的價值觀很純粹,吃飽穿暖就可以擁有幸福感。就算敏感如我,青春期有過內耗,但經過摸索最終也完成了自我消解。

但現在的小孩呢?

物質豐富,從小就擁有各種電子產品,知道柏拉圖、蘇格拉底和虛無主義,可以大談海德格爾的哲學觀,但信息爆棚,價值觀混亂;

他們不是沒有獨立意識,但習慣於一切代勞的父母,把自己認為好一切擺在他們面前,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

他們也不是沒有抗挫性,是家長恐懼他們受傷害,預先做了各種精神上的防火牆,剝奪了他們面對失敗的機會。

過時的保護,過度了就變成限制。

中國爹媽努力為下一代創造無菌環境,覺得一切是為孩子好,結果給他們灌了半天84,腐蝕的內心千瘡百孔…

要是真想對小孩好,就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人生,放他們一馬吧。

不拿小孩給自己掙臉面,也不求小孩以自己為榮,只希望長大以後他不要想:

我才不要我爸媽那樣的人生。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Miki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24/213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