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癌?我以為不痛不癢就沒事。」寧波市第二醫院口腔頜面外科診室內,剛被診斷為「腮腺腫瘤,惡性程度大」的阿林(化名)懊悔不已。短短一年,生長在他耳後的腫塊竟惡變成了癌。
小疙瘩一年長成「鴿子蛋」 一查竟是腮腺癌
一年前,33歲的阿林無意間在左耳後摸到了一個「小疙瘩」,約莫紅豆大小,他認為「不痛不癢,多半是個脂肪瘤」,也就沒當一回事。
最近,家裡人和朋友不約而同地提醒他,左邊臉看起來有點腫。阿林這才發現,原本的「紅豆」已經長大成了「鴿子蛋」。
看著腫塊一天天變大,阿林還是有些擔心。他先在網絡上搜索了一番,網上說什麼的都有,比如皮脂腺囊腫、淋巴結腫大等,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是腮腺瘤。越想越不對勁,他趕忙掛了號到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結合臨床檢查與增強核磁,診斷腫塊為腮腺腫瘤,且惡性腫瘤可能性更大。
「真的是癌?」聽到醫生的診斷,阿林既震驚又懊悔,他對腮腺腫瘤一無所知,難以接受不痛不癢的腫塊竟然會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癌。好在發現還算及時,癌細胞尚未擴散,阿林接受手術治療後,腫瘤被完整切除,也沒有出現面神經受損等情況,預後樂觀,術中術後病理均提示為腮腺惡性腫瘤。
腮腺位置特殊 摸到耳後腫塊要及時就醫
不痛不癢,一發現就已經惡變!這是腮腺癌的「狡猾」之處。
專家介紹,腮腺腫瘤早期表現為小包塊狀,又因為生長緩慢,讓許多人對它卸下防備。一旦發生癌變,病灶會在短時間內增大,甚至壓迫面神經,導致面癱、疼痛。患者這時才引起重視,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臨床上有不少像阿林這樣因延誤治療導致癌變的患者,徐斌覺得非常可惜。「有惡變傾向的腮腺腫瘤從良性發展到惡性,中間的間隔往往長達數年。」徐斌提到,發現這類腫塊要及時就診,由專科醫生判斷腫瘤性質,切除惡變風險較高的腫塊。
腮腺位置靠近耳垂,且有面神經穿行。即便腫瘤是良性的,但生長位置不佳或體積過大,都有可能壓迫面神經導致面癱。這部分有壓迫神經風險的患者,也需要手術切除病灶。
身上出現這些不明原因的腫塊一定要引起重視
除了耳朵周圍的腫塊外,身上其他部位也會突然出現一些小腫塊。這些體表腫物種類較為複雜,最為常見的是淋巴結腫大、皮脂腺囊腫、脂肪瘤等。
專家表示:「正因為這類病灶的複雜性,市民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如果首次發現體表腫物,建議及時就診,由專科醫生判斷腫物的類型及良惡性。」
特別提醒,有三類體表腫物要尤其引起重視:
1、腫塊活動度差,有異常的血管、色斑或異常的顏色變化,短期內快速增大。
2、體表腫物出現紅腫痛,長時間或用藥後沒有消除的。
3、體表腫物位置不佳或體積過大,導致酸痛、麻木等不適症狀,影響生活。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