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白帝乙型」空天概念戰機亮相 展現中國太空競爭野心?

資料照:2014年7月17日行人從中國航天工業集團的北京辦公樓外走過。

中國航天科技發展快速,從低軌星鏈「千凡星座」拓展至巴西市場,到科幻小說「南天門計劃」里的空天戰機「白帝乙型」以等比例概念機現身珠海航展,一直到近日官媒釋出的載人登月模擬動畫,無不凸顯中國對於太空競爭的野心。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在20年內都不太可能具備可以在大氣層內與大氣層外來回穿梭的空天戰機的能力,因此「白帝乙型」以大內宣的成分居多;但載人登月計劃在2030年之前,美中之間可能會有一國能夠再次送人類登上月球

在本屆珠海航展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展示了所謂的「白帝乙型」空天戰機模型,座艙裡頭從操作杆到航電顯示屏一應具全,甚至連武器發射按鈕都有。中國官媒《央視》說,「白帝乙型」的概念源自「南天門計劃」里的科幻宇宙戰機,這次展出的實機機身長達22米,高度目測至少有兩個人高,機頭是鴨嘴型。

所謂的空天戰機是指能夠在大氣層內與大氣層外來回往返的戰鬥機,超越現行的戰鬥機只能在大氣層內戰鬥,以及衛星只能在太空中運行的限制。目前國際間尚無任何國家研發出此款空天戰機。

南天門計劃

而「南天門計劃」其實是2022年在中國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說名稱,內容描述2043年外星人來襲,由中國負責的全球性綜合防衛體系「南天門計劃」遠征對抗。該計劃涉及許多新概念武器,包括10萬噸級空天母艦「鸞鴻」和空天戰機「玄女」、「白帝」等一系列先進裝備,以及科幻戰機「鳴鏑」和通用垂直起降平台「寒光」等,還囊括了諸如外星人、矽基生命體等不同的生命形式。會取名「南天門」是因為在中國神話里,「南天門」是天庭的正門入口,直通玉皇大帝的靈霄寶殿,象徵了中國人對神魔境界的嚮往。

根據展場上的說明,「白帝」戰機作為「南天門計劃」空戰主力,其乙型針對後機身進行了大幅修改,通過改變局部氣動外形,進一步擴大了內置彈倉容積,可掛載重型空地武器。此外,「白帝乙型」全面升級了航電設備,提升了戰機座艙的人機功效,簡化維護流程,有效提高戰機部署能力及出勤效率。

事實上,中國央視在去年就曾發布過「南天門計劃」的視頻,甚至邀請軍事專家做出講評,當時在短短一天內獲得數百萬次播放與數十萬的點讚數,評論達萬餘條。這一次,「白帝乙型」以等比例模型亮相,更是引發軍事圈熱議,有人說「從科幻照進現實」,也有人吐槽「整件事情就是文化公司的營銷」。

躋身戰鬥機工業最前沿野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資深分析師林浩澤(Thomas Lim)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白帝乙型」被一些人描述為中國第六代戰鬥機的願景,但僅從珠海航展上的靜態展示很難看出中國飛機的技術進步狀況,也很難明確指出它一定等同於中國想要在太空領域跟美國競爭的願望,但它顯示了中國躋身戰鬥機工業最前沿的野心,以及中國在太空前沿競爭和捍衛其利益的願望是可以肯定的。此類開發通常被歸類為概念模型,顯示國家對未來戰場的預測,以及在這種環境中運作所需的資產能力,例如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艦2050」。

他表示,「白帝乙型」的時尚設計和視覺吸引力也特別引人注目,可以增加噴射機製造和工程行業的吸引力,或也提高了人們參軍的興趣。儘管僅從模型中很難識別或精確定位假想敵是誰,但有幾個元素確實顯示了中國對噴射機在未來戰場上的需求和所謂的願景,包括平滑和有角度的設計,以提高隱身性和速度,旨在降低或消除可被探測性,而面板設計具有快速布署和適應不同任務時模組化的能力。

林浩澤說道,「白帝乙型」的亮相,明確表明了中國對戰鬥機開發的承諾,並證明了其渴望與美國作為主要戰鬥機製造商的長期地位競爭的願望,更具體地說是戰鬥機的銷售。這類噴射機的開發是著眼於國防出口,從這方面看,中國確實有潛力蠶食美國的部分市場份額。然而,考慮到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而長期限制一些更先進的軍事裝備出口,因此市場份額的重疊並不大。

他強調,美國應該將其理解為中國在戰鬥機研發領域與其競爭的信號,但這種信號很大程度上是初步的,因為這只是一個看似概念模型的靜態展示,並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目前的發展進程到了哪一步。

文化行銷居多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南天門計劃」的本質是中航環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文化產品,是一種科幻行銷,而「白帝乙型」是由「中國航空工業文化中心」所製作,它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直屬的一個文化板塊,中國殲-35A和殲20的研製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都是屬於中航集團,因此「白帝乙型」跟漫無邊際的幻想不太一樣,而是有科學家參與的,或也暗示了未來中國太空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方向。

不過,羅慶生表示,空天戰機要能往返進出大氣層,首先要能克服引擎如何能做到在有氧氣的大氣層內和無氧的太空環境中都能調適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需要吸進氧氣的噴氣引擎、衝壓引擎,和太空使用的火箭引擎,必須要可以隨時切換,這本身就是一項極為困難的高科技,他不認為中國現在可以發展出來,即使設定在「南天門計劃」的2043年也未必。

他說:「我覺得它就是形成一種對未來的想像,它其實在心理層面上是比實際上層面上還要來的高,可以讓他們中國大陸的一些軍事迷也好,或者是小粉紅也好,他們對國家未來的軍事發展的這一種信心會更增強,所以它的文化意義,我覺得目前來講,甚至超過實際上的意義。」

假想敵與戰場在哪裡

羅慶生表示,新武器的開發首先要預判假想敵和戰場,如果「白帝乙型」是中國對未來軍事發展的預判,那麼其假想敵毫無疑義是美軍,因為現在只有美軍的整體航太能力能跟中國較勁,而預想的戰場則在太空,這也表示說,中國想的是未來要和美軍打太空戰。

他說,如果中國真的做出這種空天戰機,那美國所有的衛星都將受到威脅,甚至連太空站都會受到威脅,所以它是相當具威脅性的一種武器系統,但在技術上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即便美國也還沒有到達這個技術。

儘管美國已有受到高度保密的X-37B空天飛機,但它跟中國的「白帝乙型」是截然不同的東西。X-37B完全使用火箭引擎,只能在太空中飛行,回到大氣層後展開翅膀,只能滑翔,所以必須由火箭運載到外太空後才能運作,俄羅斯國有武器製造商阿爾瑪斯-安蒂公司(Almaz-Antey)總經理諾維科夫(Yan Novikov)曾將其稱作「能夠裝載核彈的軌道轟炸機」,但中國「白帝乙型」的想像,是直接從地面上發射到太空中的一款「戰鬥機」,而非「運輸機」。

千凡星座進軍巴西

如果「白帝乙型」空天戰機是一種對未來太空戰的想像,或許現在看來還有點遙不可及,但中國版的低軌星鏈計劃和探月工程,近期則有一些實質的新進展。中國低軌道衛星公司垣信衛星11月20日宣布,2026年將為巴西提供中國版的低軌星鏈「千凡星座」正式商用服務。央視新聞11月21日也發布中國載人登月的動畫片,稱突破了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此前,中國在今年6月實現了世界首次將月球背面岩石樣本帶回地球的工作。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政策分析員周若敏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除了在低軌星鏈方面急起直追美國外,國際太空站也是美中太空競爭的項目之一。國際太空站即將在2030年退役,如果美國新的太空站建成時程延期,那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屆時將會是太空中的唯一存在。

周若敏說:「中國低軌衛星星鏈可以在戰略上成為中國的軍事和外交工具,尤其是它具備全球範圍的監控和數據傳輸的能力,這不僅涉及科技競爭,從國際安全和地緣政治來看,會引發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關注。」

不過,她也表示,中國的「千凡星座」有幾項挑戰,首先是在太空方面,中國必須補上衛星發射次數及衛星數量,以及在地面方面,必須在偏遠和未開發地區建設地面站,才能實現高效的數據傳輸。

登月競爭

周若敏並表示,美國在2017年展開的登月「阿提米絲計劃」,原本表訂在今年11月進行第二階段的載人飛行任務,但後來延後到2025年9月進行,有可能會與中國專為載人登月研製的新火箭「長征十號」的發射時間接近,「長征十號」預計2027年前後首飛,屆時美中之間的登月競爭局勢可以想見會變得更加激烈,預計在2030年前,將有一國能夠成功地再次送人類登上月球。

周若敏並表示,美國在上一輪的太空競賽中勝出,作為挑戰國的中國,正透過其國家力量逐步跟上,就如同2022年美國國防部的《太空工業基礎現狀》(State of Space Industrial Base)報告中提到的,中國預計在2045年時,在經濟、外交、軍事領域取代美國,成為在太空占據主導地位的大國,也顯示兩國之間的太空競爭將沒有明確的終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陳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26/213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