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共和黨的川普擊敗民主黨哈里斯,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由於川普、萬斯等共和黨人在俄烏問題上拒絕支持烏克蘭、親近俄羅斯的立場,未來四年(甚至更久)烏克蘭恐怕難以得到美國有力的軍事和外交支持。而近日俄烏戰爭形勢又利於俄羅斯一方,引發更大擔憂。於是,烏克蘭方面及其支持者,將目光轉向了歐洲,尋求替代美國對抗俄羅斯的力量。尤其是英國、法國、德國等大國,被寄予厚望。那麼,歐洲各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是否願意又是否有能力替代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援?歐洲如果獨力支持烏克蘭,是否可以抵擋住俄軍進攻?
需要首先說明的是,歐洲各國及各國內部的不同政治團體,在與俄羅斯關係及對俄烏問題的態度上,是存在較大差別的。而態度相似也不意味著政策及目的相仿、實際投入的相近。因此需要具體分析。
歐洲各國及各政治派別與俄羅斯的關係,可分為激烈反俄、較反俄、中立、較親俄、高度親俄這五類。具體對待俄羅斯的政策也頗有差別。
其中激烈反俄的包括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這「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因為歷史上與俄國/蘇聯的恩怨,非常敵視俄羅斯,也都加入了北約。這三國都與俄羅斯直接接壤,還靠近聖彼得堡等俄羅斯主要城市。
但這激烈反俄的三國,都是「小國寡民」,雖都很重視軍事,但並沒有多少力量支持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更多側重於防禦,預備抵抗來自俄羅斯的侵略。雖然這三國給烏克蘭提供了不少經濟援助,占GDP超過1%,但總量相當有限。[1]這些國家雖反俄並援烏,但不願也無力主動攻擊俄羅斯或大規模派兵支持烏克蘭。另外,丹麥也屬於積極援助烏克蘭抗俄的國家,2022-2024年,援烏開支高達GDP的1.9%,與愛沙尼亞並列第一。
各國援助烏克蘭資金占GDP百分比,來源:Tresbesch
而既反俄又頗有國力的,只有波蘭一國。波蘭也是東歐最大經濟體,軍事力量不容小覷。波蘭也是東歐為數很少有美國駐軍的國家。波蘭在歷史上也與俄國發生多次戰爭,互有勝負。不過波蘭在俄烏問題上的態度是複雜的。一方面,出於反俄需要和「唇亡齒寒」,波蘭支持烏克蘭反俄;另一方面,波蘭與烏克蘭歷史上同樣仇怨很深、相互種族屠殺,以及領土糾紛。這又讓波蘭從官方到民間並不願意過多支持烏克蘭。另外,波蘭右翼政府雖然出於民族主義反俄,卻又出於保守價值觀而與俄羅斯有所共情。
而較為反俄的,包括英、法、德、意、西等大國的建制派和多數群體,及瑞典、芬蘭等俄北方鄰國。巴爾幹半島中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國也較為反俄。在俄烏戰爭之前,這些國家主流對俄羅斯持相對中立偏負面看法,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才讓各國對俄觀感惡化到類似以前冷戰時代。
但這些國家也都存在大量親俄群體。各國的極左和極右、民粹反建制力量,出於價值觀、利益、反建制等原因,與普京及俄羅斯方面較為親近。如法國「國民聯盟(前國民陣線)」、德國「另類選擇黨」、英國「脫歐黨」等右翼和極右勢力,及德國左翼黨等極左勢力,或出於價值觀與俄羅斯保守主義相近,或基於不分正義邪惡的「和平主義」立場,均反對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或批評俄羅斯入侵同時更批評北約和本國建制派政府。這些極右或極左勢力日益成長,影響力不容小覷。各國建制派政府試圖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也會受其掣肘。
而較為親俄的,包括匈牙利歐爾班政權等。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半島最親近俄羅斯的政權,但同時又與歐盟保持友好關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雖更多是中立態度,或有時因為政府變更而親西方,但由於處於東歐、與俄羅斯有各種經濟文化聯繫,雖然對烏克蘭有支援,但並不願意q全力參與制裁俄羅斯。
高度親俄的被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只有一個,就是白俄羅斯盧卡申科政權。若算上不被廣泛承認的國家和政治體,還包括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國等被俄羅斯扶植的政權。
英國、法國、德國,是最具軍事實力、在經濟和外交上也頗有力量的三個歐洲國家。這三個國家的力量和態度,對歐洲是否可以取代美國、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至關重要。
英法德三國雖是老牌列強,且至今仍然是世界綜合國力前8位的強國,但其國力尤其軍事勢力無法與美國相比,也就意味著無法替代美國的援助能力。2023年北約各國軍費開支比例,美國一國即占所有北約國家的68%,包括英法德在內全歐洲的開支僅占28%。在軍事科技上,英法德雖也有尖端技術,卻同樣無力與美國比擬。
北約國家的軍事開支,來源:北約(2023年7月)
北約國家軍事開支占比
北約及世界主要國家軍事開支,來源:SIRRI;經濟學人
雖然隨著時間推移,歐洲列強及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逐漸增多,尤其人道援助超過了美國。如2023-2024年,歐盟各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明顯超過美國,2024年4月至6月,美國援助為(折合)84億歐元,歐洲則有116億援助。[2]但經濟援助不能替代軍事武器和技術援助,這方面歐洲各國明顯不及美國。而且據統計,2025年起烏克蘭所獲援助將大幅減少。[3]
而且,英法德三國也各有自己的算盤。英國長期在歐洲大陸推行「均勢政策」,不願歐洲大陸任何一國獨大,也並不願意看到法德更緊密聯合。雖然英國有一定的反俄傳統(包括沙俄時期和蘇聯時期),但又傾向以俄國制衡德國與法國。雖然如今似乎不再是帝國爭霸時代,英國的脫歐說明英國並不想和歐盟結成緊密的整體。英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很早,態度也很堅定,最早提供了巡航飛彈,還訓練了數萬烏克蘭軍人,但英國政府和民意都不會傾向直接出兵烏克蘭。
而法國則是有較深的親俄傳統。法國也傾向於奉行與北約其他國家不同的獨立自主外交和軍事政策,長期並不追隨美英等國對抗蘇聯/俄羅斯的政策。在普京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馬克龍還一直希望保持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但同時,出於對普世人權、各國主權、國際法的重視和強調,法國又較為明確支持烏克蘭反侵略。馬克龍幾個月前聲稱準備派法國軍人前往烏克蘭,是歐洲各國中第一個公開宣布有派兵計劃的國家。
德國是距離俄羅斯相對最近的歐洲大國,歷史上與俄羅斯又頗有恩怨。俄烏戰爭爆發後,執政的朔爾茨政府一直傾向支持烏克蘭,也是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最多的歐洲國家。但隨著戰事的持續,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不增反減。由於德國本國財政和內政問題,今年對烏克蘭的財政援助已較上年減半。在極左的左翼黨和極右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反對下,以及從出於避免戰爭升級,德國政府一直不願給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飛彈。
而英法德三國,也都面臨著國內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如財政入不敷出、移民融入和衝突等問題,沒有足夠資源和精力對烏克蘭鼎力支持。相對於2022和2023年,2024年對烏克蘭的支持還在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冀望他們完全填補美國援助的空白,恐怕是會失望的。
而如果歐盟統合起來,共同對抗俄羅斯和支持烏克蘭,又是否有可能及有勝算呢?同樣是難以樂觀的。如上所述,雖然歐洲主要國家及主流建制派,即歐盟的主導者和多數派,仍然是支持烏克蘭反侵略的。歐洲主要國家和建制派不僅在立場和輿論上支持烏克蘭,也實在付出了真金白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兩年多以來,歐盟給烏克蘭提供了累計超過折合1300億美元的各類援助,並在之後到2027年前再提供折合540億美元援助。[4]
外國政府對烏克蘭的援助時間表(2022年1月到2024年8月)來源:Trebesch,「The Ukraine Support Tracker」
各國政府對烏克蘭援助的類型和數額,來源:同上
但同時,也有不少國家及極左極右民粹派別,是親俄和反對支持烏克蘭的。歐盟內部存在嚴重的分歧。而又由於歐盟各組織往往採取「一致通過」方式決定事務,若有一票反對,往往就會擱置。而歐盟成員國匈牙利已在涉及俄烏問題上多次利用「一票否決權」阻撓歐盟的決策,另有一些國家也較為曖昧,讓歐盟援助烏克蘭的能力大打折扣。而歐盟各國都有強大的「歐洲(一體化)懷疑主義」力量,一直反對歐洲的統合及歐盟機構,甚至試圖脫歐和解散歐盟。英國就已在2020年脫歐成功。在歐盟機構歐洲議會,就有龐大的反歐疑歐力量,利用歐盟平台本身反對歐盟。歐盟內部這樣的形勢,更不利於歐盟團結對抗域外勢力。對於歐洲各國而言,他們雖然知道俄羅斯的巨大威脅、烏克蘭淪亡後的「唇亡齒寒」,但並不願意為烏克蘭這個「他者」付出太大代價。川普當選總統後,瑞典、芬蘭等國都開始進行民防動員,意在預備俄羅斯未來可能的入侵。但他們更傾向於自保,而非主動挑戰俄羅斯。雖然歐盟官方一直聲稱堅定支持烏克蘭,但口頭與實際,以及具體能夠支持多少,都是很有疑問的。
同時,烏克蘭自身也面臨著諸多嚴重問題。烏克蘭本身就是一個較為貧困落後的國家,雖有較強工業基礎,但與俄羅斯比仍然相形見絀。烏克蘭的腐敗問題也較嚴重,曾在國際上縱橫捭闔的前外長庫列巴就涉嫌腐敗而被解職。烏克蘭之所以能在此前兩年抗擊駐俄羅斯的攻擊,主要就在於美國、歐洲列強、北約的軍事支持。且即便得到大力支援,也只是勉強支撐,而並未戰勝和驅逐俄軍。若最大支持者美國停止軍援,烏克蘭就很難支撐了。至於烏克蘭是否可以拖到四年後美國又一次大選,筆者認為恐怕是不能的。2022年至今烏克蘭已盡全力,尚難以擊敗俄軍,又如何有力量支撐四年。況且四年後美國可能仍然是孤立主義者當權。而俄羅斯方面則不怕消耗,又有大量朝鮮軍人做更廉價的「炮灰」,烏軍無論打短期決戰還是長期消耗戰,都很難擊敗俄軍。對於烏克蘭試圖研製核武器的可能,筆者也並不抱樂觀態度。世界其他國家恐怕都不會支持烏克蘭研製核武,乃至還要抑制其核戰能力,以免戰爭陡然升級為核大戰、殃及全歐和世界。若烏軍沒有足夠投擲能力,也並不能威脅到俄羅斯。當然,烏克蘭借研製核武器作為某種讓普京願意妥協的籌碼,也是有一定價值的。但目前看,這並不能根本的改變俄烏局勢。
歐洲各國更不願意捲入核武衝突。歐洲各國之所以對援助烏克蘭一直有保留,也是擔心普京狗急跳牆、使用核武。但歐洲各國也不會完全被核訛詐嚇倒,而是會選擇既有原則(反對俄羅斯侵略)又相對謹慎(不過分刺激普京和俄羅斯)的策略。
總之,筆者認為,烏克蘭的前景是較為悲觀的,歐洲各國無法取代美國的作用。而加拿大等更遠的北約國家,更難以提供及時有力的援助。雖然歐洲各國可能在短期加大援助,彌補美國停止援助的空缺,但恐怕難以持久。歐洲各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不可能是足夠需求量的、無限期的。
歐洲各國尤其英法德,雖仍然可以通過外交手段,以烏克蘭放棄克里米亞和烏東頓巴斯地區為條件,爭取讓烏克蘭保有包括基輔在內的中西部領土,但俄羅斯貪得無厭、得隴望蜀,即便暫時接受協定,未來也可能趁隙再攻。烏克蘭始終處在危險中。
歐洲各國對於美國放棄支持烏克蘭,以及減少在歐洲、在北約、在西方政治軍事同盟中的存在和付出,是不樂見的。歐洲各國希望美國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國力尤其軍事力量,護衛歐洲、西方、整個自由民主陣營,對抗窮凶極惡的俄羅斯及中俄朝伊等專制軸心勢力。但起碼在川普等孤立主義者執政期間,歐洲無法指望和挽留美國保護,只能尋求自主防衛,以及重新整合歐洲內部,建立沒有美國也能對抗各方威脅的新同盟。
美國若放棄支持烏克蘭、縱容俄羅斯,也將大大改變歐洲各國的軍事和外交。之前歐洲各國都儘可能壓低軍費,提倡和平主義,防衛較多依賴美國。若美國由孤立主義者執政,又面臨俄羅斯巨大威脅,以及潛在的中國威脅,歐洲各國必然大幅提高軍費開支、自主研發尖端武器。若美國領銜的北約不再具有足夠職能,歐洲各國也可能另組軍事聯盟。這將是冷戰後世界格局的又一次巨大變化。承平的歐洲不再,曾經的憑藉實力爭霸的叢林帝國時代,則可能捲土重來。
如果烏克蘭無法得到及時、有力、充分的支持,那就要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犧牲才可能求得有限的和平與生存。烏克蘭的悲劇,也是歐洲其他國家的教訓和警鐘,如果歐洲國家能夠更充分的認識到這個悲劇很可能落到他們自己頭上,也許可以更加全力支援烏克蘭捍衛自己的領土和主權。
注釋:
[1] https://turner.house.gov/_cache/files/3/6/36b32d41-3aa9-4bb2-b4a8-53c4b77836b6/CBD127EFCC924620FF617C51048E8DE6.ukraine-support-tracker.pdf
[2] Ukraine Support Tracker Data
https://www.ifw-kiel.de/topics/war-against-ukraine/ukraine-support-tracker/
[3] Ukraine Support Tracker: Aid Could Drop Significantly From2025
https://www.ifw-kiel.de/publications/news/ukraine-support-tracker-aid-could-drop-significantly-from-2025/
[4] EU Assistance to Ukraine
https://www.eeas.europa.eu/delegations/united-states-america/eu-assistance-ukraine-us-dollars_en?s=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