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花60萬上名校,最後淪為海歸廢物…

"麥哥,我本科二本,家裡東拼西湊了100萬準備送我去英國讀碩,但看到網上說水碩沒價值,我現在很迷茫..."

1

這條消息讓我想起11年剛入行時遇到的第一個學生小林。彼時的他也是一臉迷茫地坐在我對面,拿著一沓五顏六色的英國大學宣傳冊,問我:"麥哥,你說我該選哪個?"

13年過去,我見證了太多人在英國一年碩士項目上栽跟頭。有人花60萬讀了個野雞大學回來,找工作處處碰壁;也有人硬著頭皮去了UCL,結果因為跟不上進度延期畢業,白白多花了20萬。

說個圈內不為人知的殘酷數據:每年去英國讀碩的中國學生中,能拿到一等學位的不到10%,最後能在當地找到工作的更是只有7%左右。這哪是鍍金,簡直是在燒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用錯誤的方式"留學"。

記得去年我去倫敦參加一個高校招生官閉門會,其中一位LSE的老教授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把一年碩士當成了買文憑的快餐,卻忘了這其實是一場考驗綜合能力的馬拉松。"

這幾年我看過太多求職簡歷,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是英國碩士,有人能把這一年經歷說得繪聲繪色,讓面試官眼前一亮;有人卻只能幹巴巴地寫個"碩士學歷"了事。區別在哪?

真相是,英國一年碩士的價值,從來不在那張畢業證書上,而在於你能否真正理解並駕馭這種"快節奏"教育模式。

如果你也在考慮去英國讀碩,不妨約我聊聊。或者,先在評論區說說你對英國留學的顧慮,讓我們一起分析分析。

2

昨天和幾個老同行吃飯,聊到現在留學市場的亂象,不禁啞然失笑。

十多年前我剛入行時,給學生規劃英國院校還講究"因材施教"。現在呢?打開各大留學機構的主頁,清一色的"沖名校""刷G5""卡30"標籤。

作為一個從2011年就開始做留學諮詢的老人,我必須說句大實話:這種"唯名校論"正在毀掉一批批留學生的未來。

前兩天,一個已經在倫敦工作的老學生給我發來一段話:"麥哥,說實話,我現在特別感謝你當年勸我沒去沖UCL。在我司,那些名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反而很難留下來,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大牌'畢業,對什麼都挑三揀四。"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一個徵才會上,一位滙豐的HR私下跟我說的話:"現在的留學生簡歷我都看煩了,一水的G5院校,但一問實際項目經驗,十個里能說出來的不超過兩個。"

圈內人都知道一個潛規則:英國真正的好學校,從來不會過分強調自己的排名。反而是那些二三流院校,天天把QS排名掛在嘴邊。為什麼?因為他們深知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心理。

來看組數據:英國高校給中國留學生的一等榮譽學位比例,G5院校反而是最低的,不到7%。為什麼?因為競爭太激烈了。你想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都擠在這幾所學校,拿高分談何容易?

但更扎心的是:很多人讀完G5,不僅沒拿到好成績,連基本的學習體驗都沒有。前陣子我遇到個在IC讀機械的學生,整個第一學期就看PPT,連實驗室都沒進過。

所以我現在見到新學生,第一個問題永遠是:"你為什麼要出國?"而不是"你想去哪所學校?"

如果你只是為了鍍金,我勸你還是省省那幾十萬。與其去名校痛苦掙扎一年,不如選個適合自己的學校,好好提升實力。

留學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真正留在英國發展得不錯的留學生,當初選校時往往不是衝著排名去的?

3

凌晨剛從倫敦回來,參加完一場英國高校的招生研討會。看著手機里幾百條留學諮詢的私信,我決定說點實在的。

"麥哥,隔壁留學仲介說現在英國名校認可雙非本科了,我是不是也有機會?"

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忍不住想嘆氣。在留學行業摸爬滾打13年,我越來越覺得,所謂的"名校機會",其實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商業遊戲。

給你講個圈內的真實故事:去年有個頂尖名校的招生官私下跟我說,他們確實在擴大招生範圍,但背後的邏輯你絕對想不到-因為優質生源越來越難找了。

"現在的中國申請者,背景和材料都太過相似。說實話,看到第50份'商科申請+銀行實習+社團主席'的簡歷,我都快睡著了。"那位招生官無奈地說。

但更讓我震驚的是他接下來的話:"我們寧願招收一個有獨特經歷和真實思考的普通本科生,也不要再看那些'完美包裝'的水貨了。"

這些年,我看過太多出人意料的案例:

有個學生,本科是內蒙古的一個普通二本,但因為做過兩年鄉村教師,寫了一份極其真誠的個人陳述,最後竟然收到了愛丁堡的offer。

反觀那些看起來光鮮的"完美申請者",背後的故事往往令人心酸。前幾天我遇到個清華畢業的學生,花了40萬找"包裝顧問",結果連KCL的面試都沒過。

說個殘酷的現實:現在英國名校的錄取,真不是簡單的"刷分數""堆背景"就能搞定的。那些整天嚷嚷"保offer"的仲介,要麼是不懂行,要麼就是在忽悠人。

我手裡有一組內部數據:過去三年,英國G5院校的中國學生面試通過率不到30%。為什麼?因為面試官最害怕的就是那種"背景漂亮但沒有真實思考"的申請者。

所以我現在對學生說的第一句話永遠是:"別急著談學校,先想想你為什麼要去英國。"

你知道嗎?真正的名校申請,考驗的從來不是你的背景有多光鮮,而是你對自己的認知有多深刻。

4

昨晚收到個2018年去英國的老學生微信,現在已經在倫敦定居了。他說了句讓我深思的話:

"麥哥,這幾年看著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來了又走,我終於明白當初你說的'留在英國不是靠運氣'是什麼意思了。"

作為一個看著幾千名留學生赴英又回國的老人,我必須要說:留英從來就不是一場運氣遊戲,而是一場考驗綜合實力的馬拉松。

記得去年在一個HR圈的飯局上,一位在倫敦工作15年的獵頭說過:"中國留學生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力不夠,而是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轉化為英國企業需要的價值。"

這話聽著扎心,但說的是實情。

我手裡有組數據:2023年英國碩士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中,只有7%拿到了工簽。但有意思的是,這7%裡面竟然有超過40%不是來自傳統名校。

為什麼?

給你講個真實案例:我有個學生,在謝菲爾德讀的普通碩士。但他從入學第一天就開始做一件事-幫導師做課題研究的數據分析。一年下來,不僅拿到了一等學位,還通過導師的推薦進了一家英國科技公司。

反觀那些整天喊著"要留英"但最後灰溜溜回國的同學,他們的共同點是:總在等一個完美的機會,卻不願意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積累。

圈內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真正想留在英國的人,必須在入學前就開始準備。但大多數人都是畢業前兩個月才開始慌慌張張地投簡歷。

說個你們可能不知道的內幕:英國很多公司的校招,其實在你入學的那個9月就已經開始了。等你開始投簡歷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過去這些年,我發現那些成功留英的學生,都有三個共同特徵:

第一,他們都特別清楚自己的"差異化價值"。不是簡單的"中英文雙語",而是真正能解決英國企業痛點的能力。

第二,他們很早就開始構建自己的職業社交圈。不是泛泛的認識幾個人,而是深度參與到行業社群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們都有極強的抗壓能力。要知道,在異國他鄉重新開始,光有能力是不夠的。

評論區說說你的留英計劃?讓我看看你是否具備這些特質。

記住,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你現在就在英國讀書,別再刷抖音了,去想想怎麼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5

手機又響起一條留學生的求助信息:"麥哥,我好迷茫。UCL讀了一學期,感覺不是我想要的。但家裡砸了60萬,現在退也不是留也不是..."

這樣的消息,13年來我不知道收到過多少條。每次看到,都讓我想起2011年剛入行時的一個場景。

那時候面試一個準備去英國的學生,我問她:"為什麼選擇UCL的這個專業?"

她說:"因為QS排名高啊。"

我繼續問:"那你了解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嗎?"

她愣住了:"課程設置?不是聽說UCL隨便什麼專業回國都好找工作嗎?"

這種對話現在想起來依然讓我心驚。你知道嗎?在留學行業,我們有個不成文的說法:"鍍金鍍到最後,往往鍍掉的是自己的未來。"

給你分享個圈內鮮為人知的數據:在英國讀碩的中國學生中,有超過65%的人在畢業後對自己的專業選擇表示後悔。這個數字嚇人吧?但更嚇人的是,這些人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名校畢業。

前陣子參加一個英國高校的招生會,一位華威大學的老教授私下告訴我:"現在的中國學生太過功利。他們為了名校寧願讀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專業,結果到最後既沒學到真本事,又浪費了大好時光。"

我深有感觸。這些年帶過太多學生,最心疼的就是那些被"名校夢"蒙蔽了雙眼的孩子。

記得去年有個在IC讀人工智慧的學生,期末掛了三門課。見面時他哭著說:"麥哥,我本科學的是市場營銷,根本跟不上課程進度。當初要是聽你的就好了..."

說個殘酷的現實:在英國,選錯專業的代價遠比選錯學校要大得多。一個不適合的專業,可能會讓你的一年碩士變成一場昂貴的噩夢。

最諷刺的是,那些整天嚷嚷"只要是名校什麼專業都行"的仲介,從來不會告訴你:英國就業市場最看重的,恰恰是你對所學專業的專注度和熱情。

現在的留學市場,已經變成了一個"名校焦慮"製造機。大家都在盲目追逐排名,卻忘了問自己最關鍵的問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特別想聽聽你們的想法:如果重新選擇,你會更看重學校的排名,還是專業的匹配度?

說實話,這可能是我近期寫過最扎心的一篇文章。但有些話,總要有人說出來。

6

"麥哥,現在留學仲介都說英國文憑好就業,年薪百萬很輕鬆,真的假的?"

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忍不住苦笑。作為一個看著上萬名留學生來來往往的老人,我必須說:英國留學最值錢的,從來都不是那張文憑。

去年冬天,一個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老學生請我喝咖啡。他說了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現在回想,當初在英國那一年最有價值的,不是課堂學到的知識,而是整個人的思維方式都被重塑了。"

這讓我想起上周和一位LSE的招生官聊天。他說:"其實我們最看重的,從來不是申請者的背景有多光鮮,而是他能否真正理解並適應英國的教育理念。"

給你們爆個圈內少有人知道的料:在英國一年碩士項目里,真正的淘汰點從來不是考試,而是那些看似簡單的seminar(研討課)。

為什麼?因為這恰恰是檢驗你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我手裡有組數據:2023年英國碩士項目的中國留學生中,seminar參與度低於30%的學生,最後拿到merit以上成績的比例不到15%。這個數據說明什麼?

說明那些整天只顧刷分、不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習方式,在英國根本行不通。

記得有個在曼大讀市場營銷的學生,第一學期成績慘不忍睹。寒假見面時他說:"麥哥,我現在才明白,英國教育最難的不是語言,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

圈內有個不成文的共識:真正讀明白了的留學生,往往不會過分強調自己的學校有多好。因為他們知道,文憑只是一個敲門磚,真正的價值在於那些看不見的改變。

最近我注意到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英國發展得最好的留學生,往往不是成績最好的,而是最能融入當地思維方式的。

比如我有個學生,本科成績一般,去了謝菲爾德讀傳媒。但他特別善於和當地同學交流,經常參與課外項目。結果畢業後直接被BBC錄用了。

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嗎?

英國留學最大的價值,不是鍍金,而是"去金"——把自己身上那些浮躁的、功利的東西慢慢洗掉,找到真正的自我。

評論區說說你對英國留學的理解?是為了那張文憑,還是為了別的什麼?

記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最稀缺的,永遠都是真實的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麥高的留學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30/213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