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東北往事,移民潮起, 信息量巨大

—東北往事,信息量巨大

儘管清政府曾百般不情願漢人移民進入東北,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日後,正是這一波波洶湧澎湃的「闖關東」移民潮,協助大清帝國和中華民族,抗禦了來自俄、日兩個鄰國的侵略和滲透。 因為,國土、疆域和民族的根本,永遠是人口。

1860年,咸豐皇帝在臨死前一年,做出了一個決定:開放東北。

作為滿人的「龍興之地」,東北在此前的將近兩百年內實施了名義上的封禁令,不允許流民入境。

由於放開移民限制,東北人口從1771年的不足80萬人,到1894年,漲至約600萬人。很快,隨著東北民族危機的加重,人口迎來新一輪的暴漲。

面對俄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國均試圖侵吞東北的野心,大清帝國決定加大向東北的移民步伐,計劃用人民的汪洋大海來阻擋侵略者前進的步伐。於是,在清廷的大力鼓勵下,從1894年到1908年的14年間,東北地區人口從600萬人飆漲到了1910萬人。除去自然增長,這14年間,東北的移民人口高達1150萬人,占當時整個東北人口的60%。

清朝滅亡後,關內人民掀起了向東北移民的第二次狂潮。到九一八事變前夕的1930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三省的人口達到了2736萬人。

正是海量的人口,使得鄰國無法在東北實現其狼子野心,儘管歷經戰爭、動亂和淪陷,東北始終是中國的東北。

《尚書·禹貢》曾將天下劃為「九州」,今天遼東半島以及遼西的部分地區,分別隸屬冀州與幽州。在《禹貢》成書的戰國時代,那裡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轄地。但當時的東北平原幾乎無緣參與任何大的歷史事件,及至秦始皇統一天下,人們對這塊土地的印象依舊是「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荒」,似乎成了東北平原的代名詞。

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的影響,今天的東北平原山環水繞,地勢平坦,橫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四省區,總面積達3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5個浙江或2個廣東。但在這塊平原的西部,南北走向的大興安嶺向南延伸到遼寧西部,形成遼西丘陵,而華北地區的燕山向北延伸,也深入到了遼西地區。因此,整個東北平原除了一條靠海、狹長的遼西走廊與燕雲、華北等地相連外,其他地方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地理系統。

▲東北平原與遼西走廊關係圖。圖源:最愛歷史製圖

這就意味著,古往今來,從中原到東北,無論是軍隊還是商隊,想要運送人員物資進入東北平原,有且僅有遼西走廊一條通道。而憑藉獨立的天然屏障,東北平原成了一塊與世隔絕之地。

在燕國出現之前,肅慎人就以善制「楛矢石砮」成了東北平原的首任主人。

所謂「楛矢石砮」,就是石制的各類箭矢兵器。儘管此時肅慎的製造工藝與同時期的中原相比尚有差距,但肅慎人是懂得對外朝貢與貿易的。眼見周天子在中原地區冊封諸侯、分守四方,肅慎人便攜帶這批石箭、石槍踏上了朝貢周室的道路。這批原始的石兵器最終大部分成了周天子認可的貢品,被周王室賞賜給各方諸侯,成為各國太廟內必備的神器。

據說後來孔子週遊列國時,還曾在陳國的御花園內遇見過一隻被「楛矢石砮」射傷的隼鳥。當時的國君陳湣公不識此箭,一度懷疑有人要刺殺他。好在孔子見多識廣,耐心地向國君講明了這支箭的來歷,一場誤會才得以消解。

可見,當時的中原人雖享受著肅慎人的勞動成果,但對這群海外之人卻知之甚少。即便是肅慎人的「鄰居」,燕國與肅慎在歷史中的交集也甚少。史書上只是模糊地記載了除肅慎之外,東北平原上尚有孤竹、山戎等遊牧部落,但都沒幹過肅慎,早早退出了歷史舞台。後來,肅慎逐步演變為挹婁、勿吉、靺鞨等部落,而中原知識分子對他們的印象始終是其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

這種刻板的印象,直到隋唐時代才得以改觀。

作為東北平原上最早的強勢政權,高句麗在漢末時由肅慎人的鄰居扶餘人創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隋朝初年,高句麗已成為擁「勝兵三十餘萬」,「有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的強大政權。

▲隋朝時高句麗、新羅與百濟的疆域分布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高句麗創建之初,其部族大量聚居於遼東山地丘陵間。史書記載,高句麗「多大山深谷,無原澤。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從公元4世紀開始,高句麗人才逐漸走出自己的祖源地向外擴張。歷經百十來年的軍事爭奪,這個在夾縫中求生的部落最終成為東北平原上的主人。

自從占有了東北平原的廣闊耕地後,高句麗的農業種植面積成倍增長,加上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自中原傳入,農副產品也一下子多了起來。當時,高句麗依託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國庫都裝不下了,為此,一般人家都會打造一個名為「桴京」的小型糧倉用於屯糧。而農業生產的大規模進步也使得高句麗的各項政治制度及經濟政策趨於漢化。據《隋書》記載,高句麗的稅賦繳納以布、谷為主,與當時的中原王朝賦稅制度十分接近。

此外,作為扶餘人的後代,高句麗人不忘祖先騎馬狩獵的本領。在農業發展的富足期,狩獵成了高句麗人對農業生產的補充,高級動物除了用來果腹,也大量進貢給中原王朝。

但與龜縮東北生存發展相比,趨於漢化的高句麗人更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於是,趁著隋末唐初兵荒馬亂之際,強盛的高句麗進兵遼西,企圖越過重重屏障,在中原開創另一番霸業。聞訊,隋煬帝起兵三征遼東,欲使其臣服。然而,隋軍遠道而來,不僅沒能消滅高句麗有生力量,更因隋朝不計代價抽調勞動力上前線,致使國內農耕失時,土地荒蕪,民亂四起。最終,這種孤注一擲的遠征,導致隋朝先於高句麗滅亡。

繼隋而起的大唐王朝在天下漸定後,同樣面臨著來自高句麗的威脅。比起妄自尊大的隋煬帝,開創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有著清晰的頭腦。大唐建立初期,高句麗並非主宰北方的絕對力量,在它的西邊,突厥人正「控弦百萬」虎視眈眈地盯著天下四方。經過綜合考慮,唐朝皇帝們最終接納高句麗這個昔日敵人為藩屬國,允其稱臣,並給予相應的經濟和必要的技術扶持。

然而,唐朝君臣沒想到的是,高句麗人表面上對大唐臣服,私底下卻暗藏禍心。

利用唐朝提供的先進技術,高句麗人依託遼東地區山地丘陵密集的優勢,築起了一座座山城。這些山城既是高句麗百姓及兵源的聚居地,也是高句麗國內交通和軍事國防的重要據點。通過在這些山城間架設交通要道,高句麗很快完成了以山城為據點的交通網建設。同時,依託山城間的交通聯結,高句麗人在遼西走廊上架設起一道「千里長城」。從此,高句麗西進、南下擴張,進退自如。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丸都山城遺址。圖源:圖蟲創意

高句麗與大唐之間的協議隨即被高句麗國王撕毀。為了壓制新羅、百濟等國在朝鮮半島上的擴張,高句麗甚至不惜派兵阻斷新羅向大唐進貢的通道,主動挑起戰事。

此時,唐朝已進入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對於高句麗的公然挑釁,唐太宗予以強硬反擊。為了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唐太宗將隋朝的柳城郡改為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都督府,派軍長期屯駐在這一東北地區的軍事重鎮。經過多年的經營,至唐高宗李治時期,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藉機進軍東北,進而拿下朝鮮半島上的平壤,高句麗滅亡。

中原王朝對東北平原的大開發,隨著高句麗的滅亡,戛然而止。

因為,就在唐軍揚威東北之際,從前東突厥頡利可汗的族人阿史那·骨篤祿藉機反叛,於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帶重新建立起後突厥汗國,嚴重威脅唐朝的邊境安寧。繼夫執掌大唐至高權柄的武則天,只能將原先歸附的高句麗貴族及部眾通通移至後突厥與大唐邊線,加強戍衛。

但由於東北地區長期生存著契丹、奚、靺鞨等多股少數民族部落,大唐軍隊一走,那裡就成了牟取私利、挑起戰事的犯罪天堂。終於,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首先叛唐,派兵攻占營州,隨後,奚、靺鞨等部紛紛響應,營州之亂一觸即發。

▲營州之亂的導火線、營州都督趙文翽。圖源:影視劇照

儘管後來大唐僅用一年就平定了相關亂事,但營州都督府已名存實亡,唐朝打算依託此地進行東北大開發的策略也被強行終止。

在這個過程中,來自靺鞨部的乞乞仲象、大祚榮父子不幸捲入其中。靺鞨人是肅慎人的後代,因高句麗崛起而被迫依附對方。高句麗滅亡後,他們也隨著高句麗遺民入住營州,接受唐朝的節制以及地方統領。營州之亂發生後,乞乞仲象打算帶著兒子大祚榮和部眾返回原先肅慎人的故地,以待東山再起。此舉卻讓武則天誤認為他們不服唐朝統治,打算再興叛亂,武則天隨即詔令契丹將領李楷固越天門嶺(即今張廣才嶺)追擊大祚榮父子。

大祚榮利用靺鞨人熟悉地勢的有利因素,合集高麗、靺鞨兵與李楷固決戰。李楷固兵敗而遁。天門嶺大捷讓大祚榮名震靺鞨。

隨後,大祚榮不斷收攏靺鞨各部,並收留部分由朝鮮半島北上的移民。趁突厥南下、斷絕內地通往東北交通之際,他果斷向東進軍,率部抵達今天長白山及牡丹江交界處,築城自固,向外擴張,發展勢力,並以大唐封賜給大祚榮之父乞乞仲象的封號「震」為國號,自稱震國王,即渤海國之始。

在當時族群林立、爭鬥不斷的東北地區立足,對於新生的渤海國而言,顯然困難重重。因此,自從大祚榮稱王開始,渤海國在存世的兩百餘年內就先後與突厥、新羅以及唐朝結盟,以換取區域的和平安穩。

受唐朝影響,渤海國不僅形成了一套類似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管理體系,更是在全國各地照搬唐朝的行政區域規劃,設立五京制,全面規劃開發東北地區。即使後來東北地區曾為安史之亂的風暴中心,渤海國也始終未從流安祿山。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倭國(今日本)曾脅迫渤海國對其納貢稱臣,但渤海國始終心向大唐,拒不接受與倭國方面的從屬關係。

大唐寶應二年(763),幽州節度使李懷仙擒殺史朝義,安史之亂終告結束。或許是看到渤海國的誠心,剛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便下詔冊封大祚榮的孫子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授正一品檢校太尉,作為對渤海的褒獎,使渤海的地位有所提高。

自此,渤海國對唐朝的崇拜和倚靠就更近一步了。史書記載,當時的渤海國在吸收了唐朝的雅樂後,首創「渤海樂」。渤海國亡國後,這種樂風則遠渡重洋,為日本宮廷雅樂所吸收。

在渤海國的彼岸,日本人曾以唐朝的長安及洛陽為藍本,建造了一座被譽為「小洛陽」的平安京(今日本京都),享譽東北亞。渤海國也不甘示弱,仿造當時長安城的建制,將國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打造成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的長安城,規模遠勝於當時的平安京。晚唐詩人溫庭筠曾有幸護送渤海王子回國,當他第一次見到這座恢弘的城池時,不禁寫詩感嘆道: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即便擁有「海東盛國」的美譽,渤海國也難逃滅亡的命運。公元926年,伴隨契丹騎兵南下的步伐,渤海國在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的猛攻下滅亡,化為華夏歷史的一部分。

為了徹底打消渤海遺民復國的念頭,耶律阿保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他把渤海國末代皇族及全體百姓遷徙至契丹國的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東南郊)居住,同時,命令喜歡漢文化的長子耶律倍在原渤海故土上建立「東丹國」,以弱化該區域人們對渤海國的記憶。

但後來,繼承耶律阿保機皇位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始終跟哥哥、「東丹王」耶律倍關係不和。為了削弱耶律倍的勢力,遼太宗給東北地區施予了致命的一擊——在原渤海國上京附近建立遼國的南京(今遼寧遼陽),逼令東北百姓全數遷徙至以南京為核心的遼東地區居住,同時下令拆毀原渤海國上京,使東北平原變成一片荒野地帶。

根據歷史學者統計,經過這一番折騰,當時「遷徙到遼西和今內蒙古的渤海族人口有94000餘戶、人口47萬餘人;選擇逃入朝鮮半島的渤海遺民則有十餘萬人,而留居原地的只有老弱病殘區區兩萬餘戶」。

由於統治者把大量人口安置在西遼河流域,東北平原進入了人地不均的局面。遼西地區人口激增,土地墾殖加劇,草原超載過牧,使「平地松林」不斷消退。加之該時期東北地區的氣候趨於乾冷,東北平原上不僅沒能呈現過去的輝煌景象,更因文明的退化而導致生存環境趨於劣化。

▲長白山。圖源:圖蟲創意

好在這樣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靺鞨人的後代——女真族人的崛起,以契丹為首的遼人很快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權。

發源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隨後兵鋒直指中原,數次南下攻宋,把契丹、奚等東北民族的人民也一起帶入中原,形成了自唐以來的又一次邊疆民族內遷高潮。隨著生活在東北平原上的百姓內遷,當地人口隨之大減,這恰好給了東北平原一個自然再生和修復的環境,並在此後女真族的再度崛起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時間來到了16世紀末,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人再度崛起,並在東北平原上仿照先輩建立了獨有的後金汗國。

對於大明帝國而言,這塊懸於大明帝國輿圖東北角的寶地相當重要。自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起,東北地區就成了決定天下是否安穩的制約因素之一,於是明朝不僅修建起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更是在長城的東延線山海關至遼寧錦州段凹出了一條固若金湯的遼西走廊。從此,漢人與少數民族被徹底隔開,牆內為漢人聚落地,牆外則是廣袤的蒙古大草原與東北平原。

▲山海關老龍頭。圖源:圖蟲創意

可即便如此,明朝依舊沒有徹底放棄開發東北平原的想法。為了鞏固對關東地區的統治,明朝將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的開闊地帶劃歸遼東都指揮使司統一屯田管理,而在黑龍江與松花江流域則專門設置了聽命於中央的招撫機構——奴兒干都司,用於撫化關外各少數民族。

奴兒干都司鼎盛時期曾下轄384個衛所,統領西起斡難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的廣袤區域。不過,由於此前少數民族大規模南遷,此時的東北地區已呈現地廣人稀的狀態。關外平原上除了少數蒙古人和尚未成氣候的女真族群外,其他可供直接利用的資源甚少。於是,在明宣宗時代,明朝放棄了奴兒干都司的經營和開發。

從長遠角度來看,明宣宗這一決策差點把大明毀了。

當時在關外,新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已是北元殘餘勢力中最強的一股。而奴兒干都司下轄的東北平原一帶世代都居住著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部落,也先等瓦剌梟雄振臂一呼,這些被忽視的有生力量就迅速會聚成鬆動大明根基的主力軍。隨後,土木堡之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吸取土木堡之變的教訓後,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曾對「乘間竊掠邊境」的建州女真部發起過一次被譽為「成化犁庭」的征服式軍事戰鬥,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此時已經徹底放棄了對東北地區的羈縻統治。

換而言之,經過多年的戰事變化,明朝除了繼續保留名義上的奴兒干都司和負有實際衛所屯田責任的遼東都司外,對東北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

歷史證明,這種失控狀態,後果是很嚴重的。自從建州女真部的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以來,明朝一敗於撫順,二敗於薩爾滸,三敗於遼瀋,四敗於廣寧。遼東被奪,遼西的門戶大開。即便後來在孫承宗、袁崇煥等名將的努力下扳回一城,但整個王朝已被遼東戰事拖入泥潭,滅亡也就成了遲早之事。

1644年,伴隨著吳三桂降清,由後金髮展而來的清朝取代了明朝,成為帝制時代最後的天下共主。王朝的變更加上政治中心的轉移,清朝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發展的怪圈——「舉國入關」,於是,東北平原又陷入了土地荒蕪、人口稀缺的境地。

▲兇悍的女真騎兵。圖源:影視劇照

而清朝統治者對自己的龍興之地,懷有極強的保護意識。因此,從清軍入關起,朝廷就在關內招募大量人口前往開墾遼東。順治十年(1653),清政府甚至出台了專門的激勵方案——《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凡有能力募民達百人以上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如遇招募能力甚強者,凡每招募超過百人,則招募者官升一級。

對於被運送到東北平原參與開荒的百姓,清政府同樣給予相應的補助,「所招民人,每名月給口糧一斗,每地一垧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

然而,由於關內戰亂初平,加上滿洲八旗入關後在中原地區大肆圈地,導致願意且能自由出關的平民人數有限。另一方面,《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的獎賞制度,間接開啟了清代賣官鬻爵的「先河」,至康熙七年(1668),這一條例被下詔廢除。這一年,清廷意識到,東北作為滿人的龍興之地,應該保持其純潔性,於是開始實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不許入境。」

但有歷史記錄顯示,在《遼東招民開墾例》廢除後的四十五年,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官方依舊募集了十多萬山東人分批進入東北實行開墾屯田活動。

彼時,東北平原尚無支柱型農業,唯挖參、打獵之事自明朝初年邊關貿易時就已興起。大批自內地而來的新東北人隨即加入了狂熱的「挖參」浪潮。

歷史學者蔣竹山在《人參帝國》一書中指出,努爾哈赤時代,東北生產的野生人參均價約為每斤25兩白銀。到順治年間,人參價格即飆升到每斤30至60兩白銀之間。單是通過官辦人參售賣抽稅,清政府每年從參務中就可為國庫營收白銀250萬兩。在巨大利益的引誘下,無論漢人還是滿人,參與東北開荒期間,勢必都會被人參的種植與貿易勾住了魂。

與此同時,漢人與當地旗人的競爭和矛盾,逐漸變成帝國的難題。

乾隆五年(1740),兵部侍郎舒赫德給皇帝上書稱:「奉天地方關係甚重,旗人生齒日繁,又兼各省商民輻輳,良莠不齊,旗人為流俗所染,生計風俗不如從前,若不亟為整飭,日久人煙益眾,風俗日下,則愈難挽回。」

這話表面是在指責關外旗人世風日下,實際上矛頭指向的是從關內湧入的漢人。從中也不難看出,在滿、漢競爭中,曾經在東北平原上占據優勢的滿洲八旗,已經被漢族百姓擠壓到了邊緣位置。

乾隆帝很快便允准了舒赫德的建議,稱:「盛京為滿洲根本之地,所關甚重。今彼處聚集民人甚多,悉將地畝占種。盛京地方糧米充足,並非專恃民人耕種而食也。與其徒令伊等占種,孰若令旗人耕種乎?」

在乾隆帝看來,即便這塊地旗人太懶種不來,也大可空著,留著日後八旗練兵備戰之用,切不可再讓漢人無故開墾,霸占了滿洲八旗的生存空間。

▲《乾隆大閱圖》局部。圖源:影視劇照

不過,乾隆封禁東北始終只是一廂情願。

封禁令出台後,整個大清不得不面臨殘酷的現實。由於農業技術的提高,攤丁入畝政策的施行,關內中原人口不斷增量,人地關係趨於飽和。歷史數據顯示,乾隆五年(1740),大清總人口約為1.4億,110年後,到咸豐元年(1851)時,這一數據已達4.3億。清朝人口增長量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期的增長量,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相對落後的經濟結構,稍有風吹草動,便足以撼動清政府的統治。

當中原地區接連遭遇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1877年特大旱災「丁戊奇荒」時,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省的百姓,終於不顧清廷禁令,硬闖東北平原,開啟了可歌可泣的「闖關東」浪潮。闖關東也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之一,並促成了東北的大開發。

另一方面,由於封禁令一度限制了長城內外的人員流動,導致東北地區常年邊防兵力不足,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力度日益減弱,人煙稀疏的東北平原日漸成為沙俄南下東擴的樂土。

最終,為了保衛在東北的統治,清政府於1907年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由此,一個被稱作「東三省」的時代到來了。

▲1907年的長城。圖源:網絡

儘管清政府曾百般不情願漢人移民進入東北,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日後,正是這一波波洶湧澎湃的「闖關東」移民潮,協助大清帝國和中華民族,抗禦了來自俄、日兩個鄰國的侵略和滲透。

因為,國土、疆域和民族的根本,永遠是人口。

參考文獻: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福州人民出版社,1997

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石建國、薛虹等:《中國東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魏國忠:《渤海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耿鐵華:《中國高句麗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劉家駒:《清史拼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蔣竹山:《人參帝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孟慶俁、於海波:《「闖關東」背景下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財稅制度和風險防控研討會,2021

牛金娥:《高句麗民族對東北開發的貢獻》,《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最愛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12/214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