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林語堂女兒 才女哀婉人生:16歲出書 20為宋美齡獻花 48凋零

她的出生,令人羨慕不已,父親是大學者,母親家境優渥,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7歲已是知名雜誌小作家;16歲時,發表英文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讚譽;20歲,她是宋美齡訪美時的獻花少女代表。

然而,這位令人羨慕的才女卻在48歲那年突然自縊身亡,給父母留下無盡的悲傷,她究竟有著怎樣哀婉人生呢?

1923年,正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的林語堂,對夫人廖翠鳳說:「鳳,我們回家吧。」因為他不希望即將臨產的孩子一出生自動獲得德國國籍。

船到廈門不久,一個女嬰呱呱墜地,林語堂為長女取名林如斯,寓意美麗如斯,聰慧如斯。

她驚人地遺傳了父親的基因,不僅長相酷似,也同樣才華橫溢,被林語堂夫婦視作掌上明珠。

7歲時,她見父親整日埋頭寫作,便揚起小臉認真地說:「我也有話要說。」

林語堂笑笑撫摸她的頭,說「好啊!」

就這樣,在父親的鼓勵下,小林如斯開始向西方知名雜誌《西風》投稿,成為年齡最小的作者。

16歲時,她為林語堂的小說《京華煙雲》洋洋灑灑撰寫了2千多字的評論,從小說的誕生到哲學意義,深厚的文學素養一覽無餘。

也在同一年,她與妹妹林太乙合寫的英文日記出版成書《吾家》,令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讚嘆不已,「這些文章,完全出於她們自己的手筆,沒有成人替她們修改、潤飾。」

她還為賽珍珠寫了一篇傳記《賽珍珠傳》,發表到《西風》雜誌,廣受好評。

儘管生活在國外,林語堂在帶三個女兒遊歷歐洲、增長見識的同時,從不忽視對她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意請來私塾老師教授詩詞歌賦。

所以,林家的女兒們,從小就有一顆中國心。特別是林如斯,時刻思念著母國。

在文章《決定回國》中,她寫道:「我所憧憬的新中國對我來說仍是一種神秘。當我讀書疲憊時,我喜歡想像它;當我煩惱時,我便專注於它。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藥劑,能溶解一切憂愁。」

1940年,父親決定回國參加抗戰,林如斯興奮無比。面對回國後的戰火紛飛、無休止跑警報,她毫無怨言,而是堅定地說:

「我必須要與祖國人民生活在一起,不管有多少困難,我都不想離開這裡!」她甚至想去傷兵醫院幫忙。

然而,父親卻有不同的想法。看到目瘡痍的國家,自己卻什麼也做不了,林語堂深陷痛苦之中。

他認為與其在這裡天天跑警報、躲避災難、一事無成,不如發揮自己雙語優勢寫文章宣傳抗日,為中國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援助。

在宋美齡的支持下,林語堂決定再次出國,林如斯卻在香港等待船隻時,哭得撕心裂肺,「我寧願穿草鞋、吃糙米,在國內堅持抗戰到底,也不願放棄這個受苦受難的祖國!」

這位愛國少女選擇了妥協,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僅僅3年後,她又毅然隻身返回祖國。

要知道,那一年,她可是美國備受矚目的獻花少女。

1943年宋美齡訪美,在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的人群中,兩位窈窕少女為她獻花,其中一個身著旗袍的正是20歲的林如斯。

令人意外的是,她卻放棄美國優渥生活和大好前途,回到水深火熱卻又讓她魂牽夢繞的祖國。

她不辭辛苦,輾轉來到抗戰大後方的昆明,留在戰地醫院擔任護士。

在這裡,她邂逅了愛情,對方是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年輕醫生汪凱熙。

同樣的愛國情懷,讓兩人一見如故。林語堂夫婦也對這位「未來女婿」/青年才俊很滿意,為兩人定下了婚約。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在訂婚宴的前一晚,女兒竟然與人私奔!

那人是她在美國同學的哥哥狄克,他初中沒畢業就被學校開除,遊手好閒來到中國晃蕩,與林如斯意外相遇。

林語堂一眼看出這傢伙毫無責任心,無法給女兒幸福。

然而,文靜內斂的林如斯骨子裡卻十分叛逆,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於一身、追求「愛情至上」的她毅然拋家棄父。

然而,她並沒有得到自己想像中幸福。婚後,狄克小混混的本性暴露無遺,不僅對林如斯冷言冷語,甚至拳腳相加。

在痛苦不堪的婚姻中苦苦支撐了十年後,心灰意冷的林如斯,最終於1955年與狄克離了婚。

這段失敗的婚姻對她卻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打擊,幾乎摧毀了她的整個精神世界。

老父親心痛極了,為了讓女兒重新振作,他帶著全家人遊歷歐洲,總是見縫插針地開導她,近乎哀求道:

「你不是喜歡詩嗎?可以試著翻譯唐詩啊。你還這麼年輕,離婚只是你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把這一頁翻過去吧。」

悔不當初的林如斯,噙著淚水不住地點頭。但令人遺憾的是,她終究沒能走出這痛苦的深淵。

離婚後的林如斯飽受抑鬱症折磨,住進了醫院。情緒好的時候,她可以翻譯唐詩,情緒低落時,她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甚至認不出家人。

林語堂夫婦搬到她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然而,林如斯還是沒有戰勝病魔。

1971年1月19日,痛苦不堪的她選擇親自了結自己的生命。她走時,留在桌上的茶水依然溫熱。

世上最痛苦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林語堂夫婦深受打擊,一蹶不振。

原本健步如飛的他迅速衰老,記憶力也大幅減退,廖翠鳳則常暗自喃喃自語:「我活著幹什麼?我活著幹什麼?」

那個曾將蘇東坡豁達精神傳遍全世界,那個曾經無比熱愛生活、無比幽默的文學大師林語堂深陷晚年喪女悲慟泥潭。

長女的猝然離世,加速了他的枯萎。1976年,81歲的林語堂與世長辭,令人痛惜。

林語堂一直主張讓孩子自由成長,林如斯也在父母的包容和無條件的愛中,養成了「愛情第一,自由至上」的人生態度。

沒想到,這卻為她不幸的婚姻埋下伏筆。林語堂教會了孩子如何起飛,卻未能教會她如何平穩落地。

誠然,婚姻講到底還是一件看運氣的事。即使精挑細選,誰也無法保證婚姻就一定能幸福美滿。

但「終於人品」,在什麼時候都應成為選擇伴侶的首要條件,不是找個一個「對你好」的人,而是「本來就很好」的人,因為人品決定了這個人「最糟糕表現時」的下限。

林如斯因年輕時的衝動、莽撞、任性和叛逆,讓她在人生道路上摔了一個重重跟頭。

然而,即便走錯了路,即使道路曲暗幽長,也不要緊,因為人生從來不止一條路。

「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亂世佳人》中的斯嘉莉如此說,願我們都擁有隨時翻篇的能力!

END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阡陌文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28/215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