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這才是中國經濟不振的根本問題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列為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第一要點,專家認為,內需可分為消費與投資,民企不願意投資的根本問題在於,習近平不信任民營企業。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與其他等單位7日下午舉辦「2024中國大陸情勢總結與未來發展趨勢觀察論壇」。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吳佳勛於會上表示,去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列為第一工作要點,顯見這已是目前中國內部最大經濟挑戰。

吳佳勛提到,內需可以分為消費、投資等兩部分,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去年持續低迷,陷入通貨緊縮陰霾;投資在去年也有顯著放緩,民間資金與外商投資情況欠佳,幾乎是靠國有資金在拉動成長。

吳佳勛認為,目前民企不願意投資的根本問題在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不信任民營企業,所以過去做了許多產業強化監管、黨組織帶入企業等措施,尤其在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等概念後,對於自由經濟、自由資金運用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

吳佳勛提到,中共官方也想要獲取在產業發展的機會,所以近幾年運用國有資本引導資金流向,例如為製造業投入大量資金、資源,卻帶來了惡性競爭、產能過剩等問題,導致市場機制被搗亂,企業獲利大幅下降。

吳佳勛表示,中國一直有產能過剩問題,不過內需可以支撐消化產能過剩情況;現在經濟成長下滑,再也不能應付產能過剩,只好輸出海外,這卻又導致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貿易摩擦,形成一個難解的經濟難題。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峯初判,中國經濟下滑逆風將在2025年持續,這也代表中共的壓力會繼續下去,推估今後數年,這股壓力恐要靠「大破大立」才能解決,「大破」是指國家社會大規模矛盾、衝突;「大立」是指中共體制的改革。

曾偉峯直言,經濟下滑問題會導致一連串社會問題,倘若中國社會失業、分配不均等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有可能使大規模抗爭活動出現的次數增加,例如2022年底民眾對於過於嚴苛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措施不滿,發起白紙運動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08/215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