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舊文,原文為哲學教授吳飛2009年當選北大「十佳教師」後舉行講座的文字稿,題目為《今天如何做北大人》。
北京大學圖源:網絡
吳飛在這篇文章里,講述了自己赴美歸來後,對北大和中國的變化感到陌生和失望的心情,以及對理想北大人的願景。這篇文章擲地有聲、真情揮灑,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些節選段落:
北大,沒有了激情,沒有了狂妄,精神的魅力也在歌舞昇平的現實中漸漸消褪,甚至連一個三角地都無法保住。我們滿眼看到的,是一個個拔地而起的古怪建築,不知所云的雕像,和花枝招展的公司名號;滿耳聽到的,是娛樂社團拉人招新的鑼鼓喧天,和震耳欲聾的叫賣與廣告。老師們,在花樣翻新而又許以重金的課題壓迫下,製造著成堆的學術垃圾;學生們,在層出不窮的教學改革的驅趕下疲於奔命,浪費著青春;北大,則在專業化的迷夢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夢囈中閹割著自己。
這還是我們認識的北大嗎?這是曾經高高舉起五四旗幟的北大嗎?這是倡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嗎?這是八十年代引領中國文化反思潮流的北大嗎?從這樣的北大校園走出去,你憑什麼讓人辨認出你是一個北大人?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生活,你靠什麼讓幾十年後的人們記得你是一個北大人,就像我們記得幾十年前的北大人一樣?在今天的中國,怎樣做一個北大人?
就是這樣一篇好文,在2009年,還是十佳教師的優秀公開演講。在2016年,稿件仍然收錄於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主辦的《燕園網訊》。
但到了2024年,微信公眾號「理想島」轉載這篇文章時,為了規避審查,不得不將吳飛原文中的「三角地」替換為「s角地」,將原文中的「文革」全部替換為拼音首字母「WG」。
即便如此,這篇公眾號文章在不久後也很快被刪除。對這篇文章前後的審查變化,完全能反映出中國社會的言論環境是如何緊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