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價7.18!
7.37!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應聲漲跌!
近期人民幣匯率一路走低,潘行長在1月13日的亞洲金融論壇上主動談及,用三個堅決來表達對匯率穩定的強硬態度:
堅決對市場順周期行為進行糾偏;
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
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在外界批評官方違反市場操縱匯率的當下,我們毫不諱言對匯率的干預能力,這是自信。
除了強硬表態,更有切實舉措: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5上調至1.75!
這意味著什麼?
為了維護國家信用,境外借美元債務須經國家同意。為了避免違約風險,參數越低,意味著安全性越高。尤其是恆大等公司債務違約,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信用,按理說應該降低參數才對,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
說明國家缺美元了,冒著風險鼓勵企業借美元。
事實上,早在2024年7月29日,發改委《關於支持優質企業借用中長期外債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已經鼓勵優質企業借用外債。
這次是加碼!
按理說,我們不該這麼美元饑渴,因為2024年,中國外貿又破紀錄,順差達到嚇人的9921億美元,同比增長21%,創下了歷史新高。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匯存底,也就3萬億美元,而去年一年的順差就將近1萬億,應該出現美元投資難才對啊。
事實卻是,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國外匯存底勉強保住了3.2萬億美元,較11月末下降635億美元,降幅高達1.94%,且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
問題出在哪?
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來自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債券等資本流入,分類來看,有可能出現了以下情況:
中國擁有驚人的外資順差,但企業可以選擇將順差留在境外而非入境結匯,導致外儲實際上拿不到這筆錢。這說明,有些企業的錢存放在境外,在觀望了;
2024年前三季度,外資大降30.4%,怎麼這麼慘,是自1990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淨流出。
恆大等企業債務爆雷,連帶著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分別是2023年12月5日穆迪、2024年4月10日惠譽國際。信用降級,一方面加導致舉債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增加舉債成本,畢竟對一個信用不高的主體,人家肯定要增加風險儲備,那就是增加利息。
此外,可能還有「去美元化」導致的損失。一個解釋說,由於外儲中有不少非美元貨幣,隨著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強勢交替出現,使得2024年12月分外匯存底減少的635億美元中,有485億美元是由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導致的。
不僅內地,港元現在也急。
在聯繫匯率制下,港元的信用由美元背書,但隨著港區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變化,這一強制掛鈎的難度可能在提高。
1月13日的亞洲金融論壇上,官方表示要將香港建成國際黃金交易中心。
難道要回歸到金本位制?
今天,我一位某地朋友要去公證一下個人身份,以辦理投資簽證,結果發現有些省份已經不給辦理了。
美使館也傳出消息,由於雇用本地員工受限,他們的處理能力下降,今後的簽證處理能力要比去年夏天下降一半。
另一個消息是,紅色資本家榮家也走了。
無論企業不願將外貿順差拿進來結匯,還是干預簽證,雜亂的信號透露出同一個信息:一邊想溜,一邊想留。
畢竟,留人就是留錢,決戰在即,人民幣前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