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王星在泰國被綁架至緬甸邊境小城妙瓦底一事,在國內激起了不小的恐慌,這種恐慌首當其衝的就是泰國,據泰國旅行社協會估算,中國是泰國入境游第一大客源國,但出於安全顧慮,今年過年到泰國的中國遊客人數可能下降15%左右,將給泰國旅遊業造成數十億泰銖的損失。
在這一波恐慌中,有一個意外的受害者:泰國的國際學校。
一部分原本都定好了要帶孩子去泰國讀書的家長,在事後猶豫乃至退縮了,需要重新考慮:
這時候帶娃去那邊,還合適嗎?
中國赴泰留學生破2萬,低齡陪讀家庭更多,
火爆背後是「性價比」
近十多年來,前往泰國讀書的中國孩子不斷增加。2012-2022年這十年間,僅就讀於泰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就從9329年,激增至21419人,比排名第二三的緬甸(3708人)和柬埔寨(1443人)加起來還多三倍,占到了在泰留學生總人數的六成。
更特別的是,泰國還有很多中國「小留學生」。泰國擁有180多所國際學校,其中就有蒙台梭利、哈羅公學、貝賽思、Shewsberry等名校的分校,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讀中小學。
僅清邁一地,現在就已有近10萬中國人,其中不少就是陪讀的家長。一些國際學校已開始針對中國家庭推出特定服務,如中文教學輔導和專屬招生政策。清邁新開的一個別墅區,吸引中國買家的主要賣點就是英國名校Mill Hill將入駐,業主還能享受30%的學費優惠。
為什麼清邁能吸引這麼多中國孩子來就讀?一位已移居當的朋友跟我分析,國內帶孩子來清邁的家長可分三大類:
★一是受不了內卷壓力的,多數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一些之前是在大理上學的,清邁既是大理的升級版,又可以是之後孩子去歐美大學的跳板;
★二是家長的價值觀導向,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三類就是隨波逐流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聽朋友介紹或認同大V的觀點,也跟著嘗試過來看看。
無論哪一類,中國家長之所以選擇清邁的國際學校,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性價比。清邁府僅有170萬人,卻有多達18所國際學校,有著和英美私立學校一樣的教學品質、優質外教師資和豐富多元的課程設置,國際學校選擇多,但價格卻很親民,當地的整體生活成本也低。
這樣,如果對國內教育不滿意,又去不了新加坡、香港或歐美,清邁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非常適合「既不想留在國內內卷,經濟上又無法承擔英美高昂學費」的那些家庭。
在國內,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基本人民幣20萬起,加上住宿費、餐費等支出,每年開支30萬都打不住。如果去英美澳加讀私立學校,那還得考慮家長陪讀的話,租房等一系列生活開支,費用就更驚人了,一大一小每年得花七八十萬。
相比起來,清邁的蘭納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在60萬泰銖上下,相當於人民幣13萬;潘雅頓(Panyaden)國際學校僅40萬泰銖上下,而這兩所都已經是清邁前三的學校了,剩下的一般都在每年8~10萬人民幣(小學收費),這比曼谷第一梯隊的學校年均15~20萬的學費還要低。
這些年來,清邁為滿足大量遊客和中國定居者的需求,致力於打造適合「數字遊民」的城市生態,月租金人民幣3000元(1萬4泰銖以內)的小公寓都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且都有相當好的物業、網絡和共享空間。只要對生活空間的要求不是太高,這樣的小公寓也能滿足一大一小的居住需求。
此外,清邁與國內無論是地理、文化還是生活形態上的距離都較近,適應起來要容易許多。清邁的大商場尚泰里到處都能看到中國品牌:大疆、Vivo、小米、海底撈,甚至蜜雪冰城,京東也正在做物流和電商,很多仲介都會說中文,中國人可以「賓至如歸」。
尤其是對那些爸爸在國內賺錢媽媽在清邁陪讀的家庭,飛清邁無論是時間還是費用都少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雙方也就能儘量陪在身邊。
中國家長們為什麼又選擇逃離?
安全問題可能不是關鍵原因
如果說國內家長選擇清邁的國際學校,主要是因為性價比高,那麼讓他們顧慮的問題可就五花八門了,甚至每家的具體狀況都有點不一樣,相當複雜。
在這次妙瓦底的電詐案發生後,一些家長退縮的主要顧慮當然是:安全。有的人甚至覺得「整個東南亞都危險,別去」,對泰國的印象都來自道聽途說:「那地方又窮又亂,為什麼要去?」
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反對意見往往是爸爸更強烈。有一位媽媽原本堅持讓孩子繼續參加,但爸爸就大發飆,偏偏在不少情況下爸爸是「出資方」,全職媽媽沒有爭取的餘地。現實是:家庭里出國旅遊、遊學安排籌劃往往都是女性主導,男性主要負責拖後腿。乍看起來,似乎是男性對安全問題更敏感,但實際上,恰是因為他們不太參與前期籌劃,也就談不上綜合評估各方面因素,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就根據單一因素一票否決了。
實際上,清邁是相當安全且兒童友好的城市,即便是那些選擇離開清邁的人,原因也很少是安全,而有著多種多樣的問題:有經濟問題,有家庭關係問題(特別是媽媽獨立帶娃的壓力和兩地分居的問題),還有孩子學習沒能達到父母預期的要求。有個陪讀家長選擇了把女兒送到清邁讀書,又受不了學校教什麼效忠泰王、佛教、跪拜禮之類,滿地找更合適的學校。
有的家長之所以選擇來清邁,很大一個原因是語言環境:國內城市的國際學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中國孩子,就算在班上講英語,課後還是說漢語;而到了泰國,生源的國際化,可以讓孩子能更沉浸式地學習外語。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年正因為來清邁讀書的中國孩子太多了,當地有些國際學校高達1/3以上的學生都來自中國,有時一個班上竟能有一半學生都是中國孩子,對這些家長來說,原先那種「更純粹語言環境」的心理預期又落空了。
很多家長來清邁,原本是帶娃逃離內卷的國內教育模式,泰國的課堂上也確實更注重鼓勵式教育,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然而諷刺的是,中國人來得多了,又開始有人「卷」起來,嫌清邁這兒的學校教育過於寬鬆,似乎學了一兩年下來也成效不大。特別是如果家長到頭來還是奔著美本去的,那還得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雞娃,此時他們恐懼的是沒有退路:「我的孩子學習中等,就怕去了國內普通的國際學校糟蹋了。」
其結果,中國家長原本是為了帶孩子來「躺平」的,最終卻還是陷入擺脫不了的壓力、焦慮和期待之中。幾年前,當地的陪讀媽媽們討論的還是周末帶孩子去哪裡露營這樣的話題,到現在越來越多談到的仍落在孩子的成績上。
清邁的課後補習班越開越多,甚至有家長一年花十幾萬送孩子去上補習班,那這和呆在國內又有什麼本質區別?
好的教育究竟應該什麼樣?
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教育也確實「佛系」。
很多人來到清邁,原本也是被這裡鬆弛的文化所吸引,有朋友甚至開玩笑說這裡是「泰國版的大理」,「滿地都是躺平的廢柴同胞」。加上因為「不殺生」的宗教信仰,這裡可以看到很多野生動物,空氣也清新,宜居程度很高。不乏有家長發現,孩子來這裡讀書後,抑鬱都治癒了,連生病的頻率都下降了。
問題是,很多中國家長在選擇清邁時,實際上考慮的重點不是城市生活的宜居性,甚至沒打算融入進來,而是從性價比的角度出發,把這裡看作是從中國前往歐美的一塊跳板、一個中轉站,在對孩子的教育規劃上,也是「既要又要」的——既要「寬鬆」,又要好的結果,因為最終還是想靠好成績拿到去歐美大學的敲門磚。
平心而論,清邁的國際學校在外教的配置和生源質量上是比國內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好很多。有一位家長在認真考察過後得出的結論是:
國內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在公立教育體系里讀不下去或是不想讀的,才轉來國際學校,生源質量是參差不齊的。另一方面,雖然是國際學校,但國內引進課本都是經過教育部審核的,不那麼原汁原味。」
也是因為看好這一塊的發展,新東方等大型教育機構這兩年積極入資清邁國際學校。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清邁的國際學校在教育模式上肯定不同於國內。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2024)最後一集就對準清邁的學校。其中一所中文公立學校,校方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不高,教學方法和評分標準也都下放給老師,老師是通過多元的評判而非單一的主課成績來衡量每個孩子。
在潘雅頓國際學校,還有早間集會冥想,教孩子通過正念練習來養成十二個智慧習慣,掌握分寸,培養堅定、耐心和寬容,保持冷靜和專注。
片中最有意思的是最後對圓滿師父的採訪。他原本從遼寧來清邁陪讀,結果生活久了,悟了,在此出家了。在他看來,家長對孩子的干預和塑造,都是自身的執念,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外求,而是尋找內在的東西。
的確,關鍵的問題可能不是清邁的國際學校本身,而是家長們要想清楚,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究竟是什麼?好的教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
這還不僅僅是家長自身要想清楚,還應該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意見,他們是否得到了更好的成長,而這最終涉及到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