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5日這一周。
兩名於去年11月犯下無差別殺人罪的兇手均被執行死刑,分別是珠海駕車撞人事件中的司機樊維秋(62歲),在江蘇省無錫職校持刀殺人的學生徐加金(21歲)。這兩起案件從案發到執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顯示出官方速判速決、從重從快的處理特點,最高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稱「兩案貫徹了嚴懲嚴重刑事犯罪的方針…有力震懾了犯罪,穩定了公眾安全感」。有網友嘲諷,真的是「趕在年前把問題都解決了」。然而,官方的高效判決也引發了一些網民的叫好聲,顯示出他們對於以暴制暴的盲目崇拜。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種「大快人心」並沒有帶來任何真相價值與司法價值。迄今為止,人們對這兩起極端案件的起因和經過仍舊所知甚少。
有網友認為,重大案件辦理的首要任務是「公開」,而非從重、從快。對外公開可以讓民眾了解案件事實的全貌,在監督司法權的過程中樹立司法信心、增強司法權威。遺憾的是,這兩起案件的審判只是見諸於媒體的通報式報導中,根本沒有公開。如今,許多案件的審判工作都處於一種「名為公開,實為秘密」的模式,即便其判決結果是公正的,但這種秘密審理的氛圍,也免不了讓人產生強烈質疑。除此之外,這種速判速決也揭露出另一種極端,那便是司法的政治化、工具化,儼然成為政府的一種政治武器。在珠海駕車撞人事件之後,習近平曾相當憤怒,強調「要從源頭上防控極端案件」。結果這種「年前問斬」被當作了震懾犯罪的一種好手段,相較之下,復盤反思和防微杜漸則遭到完全忽視,如此一來就無法從根本上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23日,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也對去年的日本母子蘇州遇襲案作出判決,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52歲的男子周加勝死刑,整個宣判只持續了十分鐘。據日本媒體報導,周加勝犯罪的原因是報復社會,他本人無業,從安徽來到蘇州,靠舉債生活,在生活無望的情況下,持刀襲擊受害人,判決書並未提及犯罪動機與日本相關。那麼,周加勝究竟是不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這點當然值得進一步的深挖,但顯然官方不會給予媒體這樣的調查機會。同期,官方突然宣布「中方完成對日本福島附近海域海水的首次獨立取樣和檢測分析,氚和銫-137、鍶-90等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諷刺的是,就在一年半以前,官媒反覆告誡民眾日本核污水會污染中國乃至全球海域,更強調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達5000年,導致民間「反核廢水運動」愈演愈烈,難以收場。如今看來,日本排污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主要是勝在態度,現在形勢有了新變化,民族主義情緒當然就要踩踩剎車了。
近期的上海兩會上,20位醫生聯名提交了一份《關於在藥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該提案執筆者為上海市政協常委、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鄭民華在採訪中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即「國家藥品集采確實壓低了價格,但藥物質量卻出現不穩定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鄭民華還呼籲保障患者用藥選擇權,並進一步完善目前的集采機制。這起由臨床醫生率先發起的集採藥利弊討論自然引發全民熱議,不少網友直接稱讚鄭民華醫生是集採藥問題的「吹哨人」。集采指的是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過去6年多時間裡,中國醫療保障局主導了10批國家級藥品集采,以量換價共節約費用6300億元人民幣。但一些醫生及病人卻發現,進入集采清單的一些國產仿製藥存在質量風險等問題。
有網友指出,集采的問題不在於藥多便宜、藥效穩定程度、副作用問題等,而是在於在實際診療中「醫患雙方都沒得選」。目前的集採制度完完全全是由醫療保障局一家主導的,它事實上攫取了財政、藥監、工商、衛生、人事等各種權力,成為了一個超級強力的行政部門。運動員裁判角色一人獨當,有如此強勢的政治權力,自然就伴有廣闊的尋租空間。而在整個缺乏監督的集採過程中,官方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原研藥/進口藥的比例,另一方面也顯著增加了中成藥、國產耗材的比重,導致有不少患者反饋藥效變差、副作用變大。現在即便是患者想要自費也難以買到優質好藥,相反一些價格虛高的中成藥卻總是「量大管飽」。
人們都在討論集採藥話題時,國家醫保局做出了至少兩則回應。其一是公開歡迎廣大醫務人員當好藥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的「吹哨人」,並宣布牽頭調查集採藥品中存在的問題,言下之意是對鄭民華在提案中大膽直言表示支持。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醫保局歡迎吹哨人之後,鄭民華很快卻做出了註銷微博的舉動。網傳鄭民華可能受到了兩重壓力,一是遭到了所在醫院的內部批評,二是他的微博遭到大量網民的深扒。有人憑藉鄭民華曾發表的「公知言論」質疑其立場不正,再度拿出熟悉的境外勢力配方,而其中一個所謂的證據竟然是,鄭民華轉載過上世紀新華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民主頌–獻給美國的獨立紀念日》。微信作者項棟樑感慨,「這世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理解不了人類純粹的信念,英勇的擔當,他們只會用立場、利益和屁股來判斷人的動機。何其卑劣!」
國家醫保局在另一則回應中稱,「集採藥都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做了生物風險性試驗,療效與安全性值得信賴。」但隨著專業人士的介入,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細節開始浮出水面。例如,骨科醫生夏志敏醫生在一篇微信文章中指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上公布了1988個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但其中卻出現了多份數據雷同的情況。夏志敏指出,仿製藥要正規通過一致性評價,難度很大,要求非常高。除了需要通過實驗室的質量標準檢測,還需要在人體試驗中驗證其生物等效性。所謂的「一致性評價數據」,因涉及到藥物成分、生產工藝、試驗方法等複雜因素,加之存在著藥品規格不同、生產廠家不同、被試對象不同等客觀條件,是幾乎不可能存在數據完全一致的情況的,但官方公示文檔中卻多次出現數據雷同的情況。對此,國家藥監局緊急回應稱是「編輯錯誤」所導致的,並很快更新了原文檔。但如此回應顯然無法回應公眾質疑,因為這無法解釋雷同數據會多次的出現。對此網友們紛紛調侃「如此嚴謹的一個問題,到頭來卻是一場兒戲」、「數據一旦造假,中國藥品還值得信賴嗎?」、「以免越改越節外生枝,還是直接封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