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當副處級領導退休月領1.1萬,而我的農民父母僅有192元

作者:
當我們看到副處級退休每月可領1.1萬的養老金,而與之同齡的農民父母僅有192元時,不僅是對數字的震驚,更是對現行養老保障制度不平等的一種深思。或許,這正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和關注的問題。讓我們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默默奉獻、生活在最基層的人們——他們同樣理應擁有安穩而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圖:養老金不夠維持生活中高齡農民工不敢退休

近日,一則來自網友「在九樓上」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一位副處級幹部退休,每個月養老金高達1.1萬;而同齡的農民父母卻只有192元/月。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背後,折射出體制內外養老金制度的巨大差距。

【正文】

01.故鄉的養老金查詢

過年前,回到省城時,母親拿出她的養老社保卡,囑咐我幫忙查詢每月養老金是否到帳。她聽說如果長期不動卡,養老金可能會被停發,所以半年前便一次性將之前幾年的錢全部取了出來。

我本以為這不過是個傳聞,國家不會讓你這點養老金「打水漂」。然而,當我查到最近半年每個月僅有192元進帳時,心中不免湧起一陣無奈。

02.微漲中的那點「溫暖」

回家後,將查詢結果告訴母親,她竟然高興地說:「養老金漲了!」原來,當初父母開始領養老金時每月僅120元,之後每隔一兩年略漲個一二十元,現如今雖已接近400元,但對於生活在省城依靠零工補貼收入的父母來說,這點錢只是杯水車薪。他們靠打零工,每月還有兩三千元收入,勉強維持生計,比起在家種田,確實好多了。

03.同齡「主席」的對比

一次親戚聚會中,表妹的公公——曾在縣政協任副主席的「主席」,在幾杯酒下後竟抱怨起養老金減少的事。原來,他退休後每月可領取1.1萬元,其中國家承擔七千多元,縣財政承擔三千多元。但因縣級財政吃緊,從今年3月份起,那三千多元暫不發放。親友們紛紛安慰,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困難。可當我回想起父母那微不足道的192元,心中竟湧起難以言說的酸楚。

04.不同身份的養老現實

在那次酒宴中,大家討論著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掙不到錢等話題。表妹的公公以副處級待遇退休,本應是令人羨慕的「體制內」生活象徵;而我的父母,雖然年齡相仿,卻每天還得在家外奔波打零工。父親每天清晨早起、冒著風雨去工廠送零部件,母親則在各個洗浴足療中心間輾轉,忙到深夜。相比之下,「主席」享受著幾乎無憂的退休生活,每天只需接送孫子和在棋牌室閒適度日。

05.家鄉與體制內的天壤之別

親戚間的閒聊和酒席上的熱鬧掩蓋不了現實的殘酷——同樣是退休,國家體制內的人每年可輕鬆收入13.2萬元,而父母每年僅靠養老金湊出約2千元。即使父母外出打零工掙來的兩三千元,也遠不及那豐厚的養老金。父母為了保住那點微薄的收入,不得不每天忙碌,甚至連染黑白髮來保持年輕的形象也成了必需。難道,只有那些曾經在體制內叱詫風雲的人才有資格享受安穩舒適的晚年嗎?

06.補貼與尊嚴——誰的晚年才應被重視?

看著親戚們對「主席」的讚美與羨慕,我心中五味雜陳。父母一生辛勤勞作,雖靠打零工補貼生活,但他們從國家領取的養老金微薄得令人心疼。儘管他們總說這點錢足夠買米買油,但現實卻讓人覺得寒酸——當國家給予體制內人員如此豐厚的養老保障時,基層農民的晚年生活卻似乎被忽視、被邊緣化。

我曾多次勸父母放下打零工的重擔,讓他們安享晚年,可他們總堅持「能掙一點總比種田好」。然而,究竟是誰的生活才更該得到尊重與保障?每當想到這裡,我不免欲哭無淚……

【結語】

當我們看到副處級退休每月可領1.1萬的養老金,而與之同齡的農民父母僅有192元時,不僅是對數字的震驚,更是對現行養老保障制度不平等的一種深思。或許,這正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和關注的問題。讓我們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默默奉獻、生活在最基層的人們——他們同樣理應擁有安穩而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金牌成人導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13/217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