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2024年12月的廣州國際輕紡城
華盛頓—
中國政府力推的「城中村改造」計劃原本被寄予厚望,不僅承載著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目標,還被視為拉動房地產市場、提振地方經濟的重要引擎。然而,隨著經濟低迷、財政吃緊、拆遷阻力增大,多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出現延期或停滯,引發廣泛關注。
廣州城中村改造遇阻:拆遷叫停,居民補貼暫停
「我們鎮有兩條村本來在規劃之內的,那些村的人算了一下帳,被拆遷還會虧,有點不太樂意,剛好碰到經濟不景氣,就叫停了。政府也沒宣布,反正就是沒有下一步動作。那些原來拿生活補貼的村民,補貼也不給發了,他們又搬回了原來的家。都還沒來得及拆,沒開工就停了,」家住廣州市番禺區某鎮的劉政(應本人要求使用化名)告訴美國之音。
劉政所說的「規劃」,也被稱為「三舊改造」,指的是2022年年初尚在疫情期間就被提出、如今按計劃本該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大規模「城中村改造」政策。
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7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並召開視訊會議進行專門部署。
按照人口數量劃分,中國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為「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天津等;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如西安、濟南、青島、合肥、杭州、長沙、南京、東莞等。
在2023年進行改造部署初期,中國八座超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成都、武漢、天津,共有4400餘個城中村,居民約5550餘萬人。
「城中村改造」究竟能不能給低靡的房地產市場續命?
2024年11月,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範圍由最初的35個超大特大城市以及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進一步擴大到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將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
按照通知要求,地級城市資金能平衡、徵收補償方案成熟的項目,均可納入政策支持範圍,如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城中村改造貸款等。
中國《經濟觀察報》2024年的一篇報導稱,根據中指研究院測算,城中村改造將在未來五年帶動約10億平方米的投資規模,會對房地產市場形成有效支撐,平均到每一年,其帶來的住宅新增需求約有4400萬平方米。在投資帶動方面,城中村改造包括土地購置和建安投資,大約有10萬億元的規模。另外,據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測算,全國21個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可產生直接投資超過10萬億元,帶動其他投資超過15萬億元,合計超過25萬億元。
今年年1月,中共黨報《人民日報》也發文稱,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在2025年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貨幣化安置,計劃在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
《第一財經》發布於2024年年底的報導稱,若以100萬每套來估計,本次安置如果全部以貨幣化方式進行,估計將為房地產市場帶來1萬億左右的資金增量。
然而,北京的宏觀經濟研究員馬越(應本人要求不使用真名)對這些數字持懷疑態度。
「這就是假的項目,好多數字發出來是為了提振市場信心的,」他直言不諱地告訴美國之音,「你看中國的財政資金,其實花出去的錢是很慢的,而且其中能說得清楚來源和去路的只有『以舊換新』那些項目。其他的改造,尤其是城市拆遷那些,說不清楚錢花出去沒有,而且錢從哪兒來的也不知道。」
財政困境:拆遷停滯,開發商缺位
馬越描述他所觀察到的上海城中村改造時說:「外灘附近有大片的城中村改造,但是最後一步改不動了。因為那些人搬走之後,接下來沒有錢去做改造。現在那裡都沒人,跟鬼城一樣,拆不動了。」
居住在北京的他告訴美國之音,昌平、望京等地也有一些廉租房或者半地下室,目前也看不到大規模的拆遷。他解釋說:「這個城中村改造和以前的棚戶區改造從手段上看沒有什麼大區別,但現在的問題是缺財政資金。這些項目,有的政府接管過來了,有的把拆遷的人打發走了,但後續開發其實找不到人。現在地產商基本沒人有能力去開發,所以就閒置著。至少上海那幾個地方目前看起來不太可能再接著開發了。」
2024年11月8日,在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川普重返白宮、美聯儲再次降息25個基點之後,中國正式出台10萬億財政刺激計劃。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分三年實施。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由29.52萬億增加到35.52萬億。此外,還連續五年每年安排8000億新增專項債用於化債,共計4萬億。上述兩個渠道合計增加化債規模10萬億,也就是「10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
馬越評價說:「上次宣布的十萬億政府債,是給地方政府減輕他們的財政負擔的。另外還有兩萬億用於城中村改造,對應去年那300個城中村改造的地級市。但是中央政府得發國債,這個國債在2025年1月份的時候暫停了。為什麼?因為前段時間,也就是去年12月份開始發債之後,所有的銀行都衝進去買債,因為他們沒有別的資產。那個債的利率太低了,造成銀行的系統風險太高,所以在過年之前的時候,發債這個事就暫停了,還沒重啟。」
馬越並不看好城中村改造在短期內的進展。他說:「如果不重啟這個項目的話,也就是說這個十萬億和兩萬億都進行不下去。非得排優先順序的話,一定排那個十萬億。要還那些政府必須立刻還的舊債,包括拖欠工資啥的,不是公務員還漲工資了麼,這些都是第一位的。城中村改造這種屬於沒有報酬率的項目,肯定是往後推。」
廣州改造中的矛盾:居民不願搬,拆遷難推進
從事小商品批發的劉政告訴美國之音,他經常路過廣州「城中村改造」的重點地段——海珠區的康樂村和鷺江村。「我12月初路過的時候,那邊好像已經拆得差不多了,現在都是圍起來的廢墟。那裡的人說是都集中規劃到更好的地方去。」不過,因為康樂和鷺江位於廣州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劉政說,「大家都不想搬,這邊都習慣了,產業鏈也建好了,但是最後還是不得不搬」。
康樂和鷺江是廣州最知名的城中村,聚集近2萬家服裝製衣、輔料廠,建築雜亂,十多萬人在此吃住行,打造了珠三角製衣王國。過去兩年多,因為城中村改造拆遷,這個龐大的製衣產業的去與留,始終是媒體報導的焦點。改造成本超300億元的康鷺村曾被稱為「廣州最貴舊改」,早在2011年就由村民代表投票決定拆遷事宜,直到2023年7月才開始項目正式破土動工。
劉政告訴美國之音,他注意到中山大學對面的一塊很大的地區也面臨拆遷。他說:「拆完了可能會搞綠化,這樣看這個規劃倒也沒錯。原來大家這麼擁擠確實也有很大的火災隱患,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說,搬走也是必要的。現在一般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政府都沒這個實力,還不如給中山大學讓他們去融資。」
展望未來:城中村改造是希望還是泡沫?
馬越回憶起中國的拆遷史說:「這跟當年北京的動物園批發市場拆遷差不多。很多人搬走了活不下來,不過也有一些人可以。那些小商戶沒有什麼議價能力,他們就得跟著國家政策走。」
濟下行的壓力,使得廣州許多製造業從業者持謹慎態度,不敢輕易投資或消費。劉政向美國之音描述廣州製造業從業者的情緒時表示,不少人現在持謹慎態度,不敢花錢。他說:「我在老家那邊有幾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們村子拆遷工程停工之前還信心滿心準備買車,停工後,出來吃個飯也不捨得了。」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未來悲觀。劉政表示,他與東莞厚街的鞋廠老闆交流時,發現部分企業仍信心十足,繼續備貨迎接市場回暖。「其中一個春夏款都備了3000萬的貨。奮鬥型人格真不錯,永不絕望。」
儘管中國政府仍在推動城中村改造,現實中的種種困境表明,資金短缺、拆遷阻力、市場不確定性等問題仍是繞不過的障礙。在財政緊縮和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大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究竟能否真正提振經濟,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