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我買的電影票,線下比線上便宜了好幾十(元),影院還送了爆米花套餐。」
賽博原住民00後小欣感覺自己「賺了一個億」,她和家人去看《哪吒2》,在某平台買了電影票後,去線下取票時,影院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將票退了,重新線下買,每張票可以優惠十餘元,不僅如此,三個人還可以送一個「小食套餐」,包括「一桶爆米花和兩大杯可樂」。
「三張票算下來,便宜了近40元,小食套餐平時在影院買,也要好幾十(元)。」小欣覺得,「賺到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小欣,不少網友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業,包括餐飲和酒店在內,有些線下消費都比線上更便宜,「靠線上擼羊毛」的那些年已成為過去。
但對此,商家見怪不怪,「線上抽傭高,為了避免抽傭,我們會想方設法將消費者導流到自己的私域裡。」
在該商家看來,這對商家和消費者而言,都是好事,「消費者真正享受到了實惠,商家也能避開平台,並發展自己的私域,提高收入。」
當然,更多商家無法離開平台,「我們仍需要藉助平台來開拓市場。」
只是,不管是離開還是離不開,商家都希望能夠得到一種平衡,真正實現的「多方共贏」,盡避這在實際上並不現實。
一、「線下更便宜」漸成趨勢?
「是真的,電影票線下比線上便宜!」和小欣一樣,過去始終相信「網上便宜」的80後艷子也發現,自己也被線上「背刺」了。
坐標四川的艷子,是經歷過線下到線上消費的典型群體,在過去多年,她享受過「網上更便宜」的紅利,且養成了「能線上絕不線下」的消費習慣。
看電影,線上購票,是艷子近年來從未曾質疑過的習慣,她享受過「9.9元」的電影票,甚至「免費看過電影」,正因此,她也是朋友口中「線上買電影票便宜」的「布道者」。
但最近,艷子發現,自己被狠狠「打臉」了。
「我和朋友先後帶家人一起去看《哪吒2》,線上買票,58元一張,同一個電影院,我朋友去看的時候,線下買票是45元一張。」被朋友「質疑」的艷子一臉無奈。
更讓艷子「懷疑人生」的是,在朋友圈一「對帳」,她才發現,近半年來,她買的電影票,居然都比朋友的貴。
「有朋友在電影院充了會員卡,200元可以看10場次,算下來,看一場電影,只需要花費10(元)。」「對完帳」的艷子,這才後知後覺,自己成了被「線上收割的大冤種」。她有些難以接受,「這些年,我自以為的『撿了便宜』算得了什麼?」
和艷子一樣,被線上「背刺」的,大有人在。
在社交平台,不少網友曬出,自己在網上購買的電影票,價格都比線下貴。「再也不在線上買電影票了」的吐槽,更是隨處可見。
實際上,線下便宜的,不僅僅是電影票。
近兩年來,經常出差的馬哥則發現,在住宿時,線下訂房比線上便宜不少。
「在線上訂好房,去辦理入住時,不少酒店會告訴我,實際上,線下訂比線上要便宜。」多次,馬哥在酒店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將線上訂的房辦理退訂後,重新線下訂房。
「不但能便宜不少,還能升級房型,或者送早餐、果盤之類的。」馬哥告訴「聽筒Tech」,尤其是近兩年來,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有時候,酒店會要求加微信辦會員,更多時候,並不需要有任何其他操作,便可辦理。」
「餐飲也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馬哥表示,不僅僅是酒店,他經常在外就餐的時候,線下服務員會告訴他,他線上團購的套餐,在線下訂會更便宜。
馬哥還發現,自己曾在線上點的茶飲更貴。今年過年期間,馬哥偶然間去線下消費,進店後,店員就引導馬哥掃碼自家小程序點單,並表示有紅包福利,「立減3元」。
對比下來,馬哥發現,線下消費更便宜,他果斷線下掃碼進群購買,並成為門店私域流量的一員。
「聽筒Tech」在某讀者群里做了一個小調查,不少讀者表示,均遇到過類似情況。
二、離開線上的商家
越來越多的行業線下便宜的背後,是越來越多商家相繼離開線上,往線下引流的現狀。
華少是一位某新一線城市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在他看來,影院引導消費者退票,轉到線下,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流量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的流量。」
早在2024年,他所在的影院便開始著手重點推進「私域」,亦即以遠低於平台的價格,引導消費者以「會員」的形式觀影,「為了防止用戶牴觸辦卡,我們將辦卡的門檻設得很低,比如說,100元也可辦理會員卡,享受會員的待遇。」
華少承認,因影院在核心商圈,且周邊居民小區較多,線下引流的效果更加明顯,「目前,我們影院線下購票的消費者,占比已經超過了50%。」
而大火的《哪吒2》,更是使得會員數倍增,華少透露,僅過年期間,影院會員數便翻了一倍。
這個過年,針對《哪吒2》,華少所在的影院推出了家庭觀影套餐,120元三人觀影,還送爆米花和飲料,這個套餐很受歡迎,「我們也確實會引導已經線上購票的用戶,退票後再重新購買。」
河北某地的餐飲商家陳哥則已經完全脫離了線上平台,他對《聽筒Tech》直言,「平台抽傭高,事還多,賺的那些利潤,不夠忙的。」
陳哥家的湘菜館已經開了五六年,因「口味正宗」,且「服務態度好」,他的餐館生意一直穩定,在當地擁有良好的口碑。
實際上,和諸多商家一樣,剛開始的兩年,為了快速打入市場,陳哥同樣上線了平台。但很快,陳哥發現,上線平台並不是一件好事,「先且不說抽傭的事,規矩太多了,每天處理不完的投訴,甚至還要面對各種處罰。」
「以團購為例,我們上線一個團購套餐,本來就不賺錢,平台要抽傭,用戶來了稍有不滿意便給差評或者投訴。」陳哥直言,「疲於應付。」
2024年年中,陳哥將店鋪徹底從平台下線了,「我們現在只做線下。」
當然,陳哥承認,因價格實惠,且口味較好,他的店鋪在周邊擁有良好的口碑,因此他並不愁生意,這也是他敢於脫離平台的主要因素所在。他同樣建有自己的「私域微信群」,以及店鋪會員體系,「我們有近千名會員,針對會員,我們也會不定期推出福利活動。」
實際上,不僅僅是華少和陳哥,在「聽筒Tech」的了解過程中,不少商家坦言,他們也正在嘗試或將嘗試建立自己的「私域」,以期待有一天能夠脫離平台。
三、「佣金是把利劍!」
為什麼引導消費者線下交易?這對不少商家而言,並不是難回答的問題。
佣金,始終是決定商家是否繼續依附於平台的決定性因素。圈內還流行這樣一句話,「飯是商家做的,錢是平台賺的。」
華少便告訴「聽筒Tech」,通過線上售票,每張電影票,平台均在抽取不低的佣金,「以一張45元的電影票為例,如平台抽成為20%,若引導消費者轉到線下,我們能省掉平台的抽成,即便我們以40元一張售出,利潤依然比線上高。」
在形成絕對的寡頭市場後,毋庸置疑的是,靠「中間商賺差價」的佣金成為平台賺錢的基本盤。根據公開數據,某外賣平台從商家收取的佣金大概是每單15%~25%之間。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就曾公開質疑,「餐飲行業不掙錢,但平台利潤大得離譜。」
除了佣金,平台也靠配送費賺錢,在配送費的分配中,平台也會以「管理費」「技術服務費」等方式完成抽成。
這導致整個線上經濟背後,是一場資本的狂歡。商家在平台上開店,得交租金、廣告費;用戶在平台消費,為「方便」買單,支付配送費、會員費。通過抽傭、配送費、廣告、會員費等等方式,平台方可謂把商家和用戶的錢都賺了個遍。
因「高佣金」屢遭商家詬病後,平台也打出了防禦姿態。以美團為例,近期美團發言人回應稱,網傳美團外賣30%的高佣金率數據不實,「技術服務費」屬於網傳的佣金,平台實際商戶佣金率為6%~8%,且履約服務費只在商家選擇平台配送時才會產生。
但市場的質疑並未消退。
尤其是,京東宣布啟動0佣金招募商家強勢殺入外賣行業,並表示已簽約商家佣金,從2月11日0點起,按照全年免傭調整後,更牽動了不少商家的心。
當然,更多的商家,平台依然是賴以生存的重要途徑。
陳哥亦承認,並不是所有商家離開平台都能生存,「線下生意要足夠好,才有實力考慮。」
「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競爭力量進入行業。」陳哥表示,盡避自己已經放棄了線上,但平台的生態如果對商戶變得友好,即便是短暫性的,恢復線上也不是沒可能。
畢竟,現有的平台無法獨攬所有本地平台業務,而維修、家政及本地影院電影票銷售等等,市場之廣闊,消費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可選且更透明的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