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一個官二代是如何搞垮加拿大的

他是貨真價實的「官二代」。

他顏值之外的資本幾乎為零,基層工作經驗更是微乎其微。

他初登大位時,曾點燃無數人心中的希望,人們期待這個年輕領袖能帶領國家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然而,他卻熱衷於「撒幣」,動輒向海外慷慨捐款數百億,只為維持他那世界級明星領袖的光環。

他擴充了政府權力,收緊了言論自由,大開國門引進第三世界國家移民和難民,將一個原本欣欣向榮的國家糟蹋得面目全非。

他就是賈斯汀·特魯多——2025年3月9日卸任的加拿大前總理。

「祝你們一路陽光,我的朋友們。祝你們一路陽光。」

這是2015年特魯多勝選演講的開場白。他笑容滿面,向歡呼的支持者揮手致意。就在幾小時前,他領導的自由黨在加拿大大選中爆冷贏得多數席位,結束了保守派近十年的統治。那一刻,他是加拿大的新希望,是陽光的化身。

十年後的這個冬天,格外漫長而寒冷。多倫多周邊的降雪量創下三十多年來之最,天空終日陰霾,難覓一絲陽光——恰如加拿大當下的經濟,黯淡無光。

很少有加拿大人能想到,當初那個滿面春風的年輕總理,竟會把國家折騰得如此狼狽不堪。

父親是「現代加拿大之父」

特魯多生來含著金鑰匙。他的父親皮埃爾·特魯多(老特魯多)曾於1968年至1984年間擔任加拿大總理長達16年,是該國歷史上任期第三長的領導人,被譽為「現代加拿大之父」。

老特魯多在任期間奠定了一系列加拿大的「立國之本」,包括確立英語、法語的同等官方語言地位,確立「多元文化主義」為加拿大的國策,推動通過加拿大憲法《人權與自由憲章》。他雖是魁北克法裔,但堅決反對魁北克獨立。

在老特魯多執政期間,加拿大不僅在1970年與中國建交,他還在1973年成為首位訪華的加拿大總理,從而獲贈「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稱號。

不過,他與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關係卻很糟糕。尼克森嫌他精英氣質太濃,政策偏向社會主義,在白宮錄音中直呼其為「那個傻×特魯多」。當記者問及此事時,老特魯多淡然回應:「有比他更出色的人用更難聽的話罵過我。」有趣的是,尼克森下台後在回憶錄《領導人》中卻對老特魯多大加讚賞,將其與周恩來、戴高樂並列。

1972年尼克森訪加時,在國宴上半開玩笑地舉杯:「今晚,我們為加拿大未來總理——小特魯多乾杯!」那時,小特魯多才四個月大。

1983年,12歲的小特魯多隨父親訪華,親眼見到鄧小平。這段經歷或許為他日後的國際視野埋下種子,但彼時的他,更像是個普通少年,尚未顯露政治野心。

在老特魯多當總理的十幾年裡,小特魯多得以跟著父親,走遍了全世界,見到了各路名人領袖。

從政前,他當過滑雪教練、夜店保鏢、高中教師,甚至在電視劇《偉大的戰爭》中飾演過角色,因演技出色小有名氣。不過,當時的加拿大人對他這個「官二代」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看好。

特魯多身上還有個罕見的標籤——紋身,這在加拿大政客中頗為另類。競選時,對手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警告民眾:「不能讓一個曾經的壞男孩領導國家。」

確實,特魯多年少時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向自己和他人證明『我就是我』的戰爭貫穿了我的高中和大學時光。」這種離經叛道,源於他急於擺脫父親光環的渴望。

叛逆的根源還在於童年的缺憾。

1971年,老特魯多52歲時迎來了小特魯多,而他的母親僅22歲。巨大的年齡差加上總理的繁忙政務,讓這對夫婦關係漸行漸遠。1984年,父母離婚時,小特魯多13歲。這對他打擊巨大,一位保姆回憶:「賈斯汀特別黏媽媽,離婚初期日子很不好過。」

這個童年陰影,竟在幾十年後化作整個加拿大的代價。

從悼詞成名到總理寶座

2000年10月,老特魯多去世。小特魯多在父親國葬上的悼詞真摯動人,他回顧父親的偉大一生後說:「我們是世上最幸運的孩子,餘生要努力奮鬥,才不辜負身為他的兒子。」

這場演講讓加拿大舉國動容,加拿大廣播公司接到無數觀眾電話要求重播,甚至在2003年的一本書中將其列為過去50年加拿大最重要場面之一。小特魯多一夜成名。

此後,有人邀他從政,他卻認為時機未成熟,轉而以演講為副業,一場收費從幾千到幾萬加元不等,名氣水漲船高。

在當時,小特魯多給人的印象是坦誠、堅持原則。他曾經不顧勸阻,堅持在法裔選區亮明「不認同魁北克獨立」的政見,贏得誠實之名。2006年,他在黨首選舉中支持冷門候選人甘迺迪,並與之共進退,顯得講義氣、有擔當。2013年成為自由黨黨魁之後,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葬禮,他又婉拒對方邀請,推薦黨內元老考特勒作為代表出席。這一謙虛之舉又讓他在黨內外積累了不少人氣,並終於在2015年登上總理寶座,成為加拿大史上首對「父子檔」總理。

他競選時承諾為中產階級減稅、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等,都令加拿大人無比期待。然而,十年過去了,加拿大人發現自己當初所託非人。

不過,他的當選,在當時鼓舞了很多人,其中最開心的可能就是他的媽媽。

小特魯多的母親瑪格麗特離婚後,在八十年代再婚。1998年,她和老特魯多所生的小兒子,即小特魯多的弟弟米歇爾,在BC省滑雪時死於雪崩,她因此再次陷入抑鬱,並導致第二次婚姻解體。

加拿大廣播公司廣播節目「As It Happens」在大選次日採訪了瑪格麗特。她笑聲不斷,聽上去如同任何一個好脾氣的鄰家祖母。她說,兒子當選是她生命中的「黃金一刻」。

「真正的改變」:從希望到絕望

2015年大選,特魯多以「立即進行真正的改變」為口號,率自由黨贏得多數席位。十年後回看,他確實兌現了承諾——只不過,這改變讓加拿大面目全非。

老移民常懷念過去的加拿大:物價低廉,工作好找,單人收入就能買房養車;社會治安優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福利完善,氛圍友善,堪稱已開發國家的典範。

但特魯多上台後,一切變了樣。他將意識形態大幅左傾,推行激進的自由派政策,使加拿大成為西方世界「最進步」——或最爭議——的國家之一。

他將「多元文化」奉為核心,大量接納中東和非洲難民。這些移民政策雖有包容初衷,卻讓多倫多、溫哥華等大城市治安急劇惡化,偷盜搶車事件頻發。警察抓人無用,因為法官會迅速放人,犯罪成本低到令人髮指,治安只能每況愈下。他大開國門引進的印度移民,更是讓無數加拿大人感到苦不堪言。這在後面專門來講。

他推動變性人權利,加拿大成為全球最早提供免費性別確認手術的國家之一,並在幼兒園引入「性別流動性」教育。他還放鬆毒品管制,在卑詩省試行毒品去罪化,甚至資助安全注射點。這些政策讓許多加拿大人,包括華人社區,深感憤怒——接納難民可以,但不能不顧自身承受力;犯罪就該嚴懲,這是常識。

特魯多還引入碳稅,強迫企業和個人為碳排放買單。諷刺的是,排放大國如中國、美國和歐洲並無此稅,唯獨排放微不足道的加拿大「以身作則」。

政府規模也在他治下膨脹,公務員隊伍堪稱「鐵飯碗」。他們態度親切,電話里能聊上半天,卻往往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更令人窒息的是言論自由的受限。《C-11法案》和《C-18法案》要求社交媒體和串流媒體優先推廣加拿大內容,並對新聞實施監管。

幾乎搞砸了和所有大國的關係

在國際舞台上,特魯多熱衷「道德外交」,大談人權、環保和多邊主義,卻未顯著提升加拿大的影響力。他緊跟西方自由派陣營,在聯合國、G7、G20上頻頻提及氣候變化、LGBTQ+權益和難民保護,試圖以「價值觀外交」包裝加拿大形象。

但現實尷尬無比——2020年,加拿大競選聯合國安理會席位慘敗於挪威和愛爾蘭;外交政策受美國牽制,在烏克蘭戰爭和對俄制裁上毫無獨立性。

更糟的是,他幾乎搞砸了與所有大國的關係。

2018年孟晚舟事件後,中加關係跌入冰點,中國以「兩邁事件」反制,加拿大對華貿易受挫。

此後幾年,特魯多不斷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排除華為5G設備,限制中國企業在加拿大的關鍵礦產投資,甚至在台海問題上發表對華不友好的言論。這種對抗性的外交態度,讓加拿大在對華貿易上蒙受巨大損失,原本依賴中國市場的加拿大農產品、能源出口受到影響。但與此同時,加拿大並未因此贏得額外的國際地位,反而讓自己在全球化競爭中失去了很多機會。

2022年11月的G20峰會上,特魯多被中共領導人公開「削皮」,還領到了「太天真」的標籤。

值得一提的是,特魯多的「小土豆」外號,雖然是中國網友給起的,但是慢慢加拿大人也開始知道了這個梗。加拿大保守黨黨魁PP,就在一次講話中提及特魯多的這個外號,頗有嘲諷之意。

小特魯多上台後,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雖然依然緊密,但也充滿波折。川普第一個執政時期,美加關係一度緊張。2019年,特魯多在麥克風裡開川普玩笑,導致川普抨擊特魯多是「兩面人」,兩人從此關係更糟。再加上,兩人一個是極左,一個是極右,根本不可能有共同語言。

在2022年自由車隊反對新冠疫苗強制令抗議活動中,當時已下台的川普稱特魯多為「極左派瘋子」。2024年8月,他在競選期間又開特魯多玩笑,稱他可能是前古巴最高領導人卡斯楚的兒子。

小特魯多是卡斯楚的兒子的傳說,已經流傳很多年,有人甚至拿他倆的照片來仔細比對,以此證明兩者關係。

特魯多還搞砸了與印度的關係。

加拿大境內有大量錫克教群體,是世界第二大錫克人聚集地,僅次於印度。印度很警惕國內錫克教分裂勢力,而特魯多為了迎合本國錫克教選民的支持,在「尼賈爾事件」上直接指責印度政府「可能」涉及暗殺,徹底引爆了外交衝突。印度方面斷然否認,並迅速採取反制措施,驅逐加拿大外交官、暫停貿易談判,讓加拿大在國際上很尷尬。更讓加拿大尷尬的是,美國、英國等西方盟友都沒有出聲支持加拿大。因為對美國來說,印度在抗衡中國方面,比加拿大更有用。

大規模引入印度移民毀壞根基

順便說說加拿大的印度人問題。

過去十年,加拿大的印度移民數量呈爆炸式增長,已經成為本國最大的新移民群體,之前華人是歐裔之外的最大少數族群。這種增長並非自然發展,而是特魯多政府大開國門、瘋狂發放學簽、工簽、移民配額的直接結果。大量印度人湧入,給加拿大社會帶來了不少現實問題,尤其是在住房、就業、治安和社會融合等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

印度一年新增的永久居民,留學生,以及臨時簽證,再加上無法統計的LMIA工簽、配偶工簽持有者,就有將近200萬印度人來到加拿大。要知道,加拿大總人口也就4000萬左右。

如今去多倫多和溫哥華,簡直有到印度的感覺,尤其是大溫的素里和大多的賓頓。多年前一項統計表明,素里市是全加拿大犯罪率最高,治安最差的城市。

印度移民喜歡抱團取暖,這比華裔嚴重多了。在溫哥華和多倫多等印度移民聚集的城市,很多產業已經被印度移民所壟斷,比如建築業、建材業、家具業、快餐業、運輸業等。

印度人喜歡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和不守承諾,這已經嚴重衝擊了加拿大本地的商業環境。現在加拿大的新建房屋,很多都是印度人承建的,導致質量越來越差。買房時,最好避坑印度建商蓋的。順便一提,孟晚舟在溫哥華的兩棟豪宅,一棟是本地建商蓋的,環境與質量極好,另一棟雖然新,但質量差遠了,那個就是印度人蓋的房子。

印度人開車還很不守規矩。高速公路上發生的車禍,起碼有80%是印度司機造成的。他們切換車道時,常常不打轉向燈。

另外,印度人在沙灘上拉屎的新聞,全世界都傳遍了。

可以說,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移民都在給加拿大帶來衝擊,也讓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和其他族裔移民感到恐懼。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加拿大政府對印度人如此情有獨鍾?在加拿大,錫克族人的數量超過印度移民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連新民主黨的黨魁都是錫克人。政客們縱容印度人大規模湧入,只因為他們想要這個群體的選票。

如果加拿大政府不能有效解決印度移民過多的問題,要不了太久,加拿大的多元化政策將徹底落空,甚至整個國家都會印度化。屆時,加拿大引以為豪的一些優勢將蕩然無存,會淪為一個二三流國家。

聲明一下,加拿大印度人太多,這不是移民的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類的共性。問題還是出在加拿大自身上,那些看似公平的移民標準卻恰恰是印度移民的優勢。

合理的移民引入,猶如挖開一條小水渠,涓涓細流,緩慢而均衡地滋養社會,方能達到最佳效果。然而,如果一味敞開大門,恰似挖開恆河大堤,洪水猛然湧入,不僅難以消化,反而可能導致社會壓力驟增,資源分配失衡,甚至引發文化衝突和社會矛盾。即使政府事後調整政策、設法堵漏,但影響已然深遠,想要恢復平衡,恐怕將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加拿大其實可以借鑑美國的移民政策。美國規定,任何單一國家的移民配額都不得超過年度總額的7%,這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移民來源國的過度集中,保持了族群和文化的多樣性。

如果說治安問題和 DEI還可以通過政策扭轉,大規模引入異質文化族群,則是一個國家自毀根基的舉動,因為這個問題無解。這是特魯多給加拿大造成的最大最永久性的傷害。

僅僅這一件事,就可以把特魯多釘在加拿大罪人的十字架上。

把國家禍害成這樣,特魯多其實還不想走。

在離任前幾天,特魯多還抽抽嗒嗒哭地表示:我只要在位一天,就為加拿大人民服務一天,人的生命是無限的,但為加拿大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這個話聽起來很熟悉。

特魯多留給加拿大的遺產究竟有多不堪,時間將揭曉。

未來的加拿大能否重拾昔日的榮光,或許取決於下一代領導人能否重新校準國家發展方向,帶領這個國家走出困境。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碼頭青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13/218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