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人發出提問:你嫌棄過自己的父母嗎?
評論區里,有人抱怨父母窮,有人嫌棄父母愚昧,有人吐槽父母跟不上時代。
似乎,在大傢伙心裡,都覺得父母還不夠完美。
殊不知,每個看似平凡的父母,都在盡全力去托舉子女。
人生,就像一場接力賽,你能有今天的見識,是因為站在了父母肩膀上。
我們嫌棄父母跟不上時代時,卻忘了他們用一生在等待我們長大。
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
做人,不能忘本。
懂得感恩,學會包容,才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孝順。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你是否會覺得父母落伍了?
還曾因為怎麼都教不會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和他們發過火?
在影視劇《二十不惑》裡,也有這麼一個情節。
那天,姜小果在大學操場上,接到了媽媽的一個電話。
薑母想要用微信轉帳,卻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一開始,小果還耐心地指導,先把電話界面最小化,再打開微信,再找到對話窗口。
但薑母依然不知道怎麼操作。
此時,掙扎於學業和實習夾縫中的小果,也開始惱火。
直接吐槽媽媽的笨拙,說自己就是教了一百遍,指導了一千遍,媽媽還是學不會。
薑母也開始暴躁,指出一點點小事兒,就能讓小果動怒。
看到這樣的畫面,網友們紛紛感慨太真實了。
因為大傢伙,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明明是很簡單的事兒,去教父母時,他們卻怎麼也學不會;
明明是很清晰的道理,去跟父母解釋時,他們卻怎麼也不明白……
然後,心裡就會莫名升起一股怒火,開始嫌棄爸媽又笨又落伍。
但不知道你想過沒,父母學不會新事物的模樣,就和咱小時候學不會算術是一樣樣的。
他們能教你成千上百次,你為何不能花上半個小時來當他們的引路人呢?
再說,你以為自己熟稔各種數碼電器,但也別忘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機,何嘗不是爸媽省吃儉用來的。
他們拼了半生,去成就你、塑造你。
而你,自然也不該把他們遺忘在回憶的角落裡。
時代可能會淘汰BP機和DVD,但真正的愛,卻應該是向下兼容的。
況且,所謂的落伍,也不過是兩代人有著不同的人生體驗。
耐心一點,自然能彌補上時代造成的溝壑。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除了落伍,照顧失能的父母,大概是很多子女產生「厭煩」情緒最多的時候。
《家庭角色逆轉調研報告》中就顯示:83%的成年子女,在照顧失能父母時產生過「嫌棄」情緒。
老秦,也曾這樣。
50歲那年,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父母雙雙腦梗。
原先能為他生活助力的人,現在一下子都倒了。
每天,他都需要奔波在工作、小家和父母中間。
工作忙,妻子抱怨,讓他對父母也產生了不少怨懟。
更別說,他還要給父母換尿袋、換紙尿褲。
但是,有一天回家後,他看見年邁的爸爸在流淚,他一下子就覺得自己錯了。
如今,他是很累,需要餵父母吃飯、給他們擦拭身體,但小時候父母又何嘗不是這麼對他;
他需要陪父母解悶,甚至給他們放音樂,但爸媽也曾經一字一句教他讀書、明理;
看似,他是在照顧父母,但爸媽在,他就覺得安心。
剎那間,他覺得自己沒那麼疲憊了。
人這一輩子,活得很難,一首一尾,都需要人來照顧。
但在生命的尾端,卻不如新生般令人喜悅,各種負面情緒也會接踵而來。
但是,你卻不能忘了,父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恩人。
在你遇到困難時,父親曾為你遮風擋雨;在你感到困頓時,母親曾給你溫暖慰藉。
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
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來嫌棄,最愛我們的人呢?
所謂孝順,就是銘記生養情、常懷感激心,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千萬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才去後悔。
有父母在,你的生命才有歸處,有父母在,你的後背才有依靠。
前一陣子,主持人李小萌分享了這麼一件事兒。
有天,朋友給她送來一箱生蚝,家人一起享用時,母親半天也沒剝開。
李小萌就索性遞給母親一個剝好的。
沒想到,母親又反手夾給了她。
對此,李小萌有些生氣,就說:「媽,咱家又不缺這一隻生蚝。」
母親沒說話,只是默默把生蚝吃了。
誰知,半夜,母親卻發來了道歉簡訊,覺得自己惹閨女不開心了。
看到簡訊的那一刻,李小萌一下子淚目了。
她不知道多會兒開始,母親竟然在她面前開始變得小心翼翼。
到這兒,相信很多子女都會感同身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竟然開始看你的眼色生活。
那個高大偉岸、無所不能的人,似乎一下子就弱小了。
如果不想讓父母在你面前變得難堪,或許這三個辦法你可以嘗試。
1.給情緒一個著陸點
在日常與人相處中,我們都會經常犯一種錯,就是對外人包容,卻對父母苛責。
一旦父母犯了錯,我們就會大發雷霆。
一旦父母說了自己不喜歡的話,我們就會避而遠之。
但其實,最好的情緒,應該留給最親的人。
而允許父母發發牢騷、嘮叨嘮叨,給他們一個情緒上的著陸點,才能讓他們更自在。
所以,當媽媽跟你分享過去的事情時,別再以聽過很多次為由去打斷她;當爸爸跟你諮詢最新的應用時,別再以你怎麼還不會去否定他。
多傾聽、多認可,在任何關係里,都很重要。
2.重啟「被需要」系統
很多老人,之所以會對人生失去信心,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當社會發展的潮流,碾壓了他們進步的速度;當世界變化的趨勢,超越了他們認知的範圍。
而子女,也在漸漸把他們移出自己的生活供應鏈。
想讓父母重拾信心,就得讓他們知道,你是需要他們的。
例如,去菜市場買菜時,多聽聽他們的選擇,在人際交往困頓時,多問問他們的意見。
或許,在拋棄自己的偏見後,你會發現,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
畢竟,老人的經驗,從來不是時代的瑕疵品,而是經過歲月品檢的。
3.與不完美共生
看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三次成長,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年輕時,誰都怨過父母,嫌棄過父母。
但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報父母恩。
隨著年歲增大,你終究會明白,你我皆凡人,父母的不完美,也從不是原罪。
一個人最大的善念,就是放下對父母的苛求。
接納父母的平凡,與父母共同進步,不僅能讓生活更順遂,也能讓你們相處更融洽。
莊子曾言:「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一個人,最大的孝順,就是能夠讓父母在你面前保持從容不迫。
而那些一把年紀了,還把不能原諒父母掛在嘴邊的人,不僅膽小,而且懦弱。
從今天起,不妨放下對父母的苛責,用包容的心去接納他們的「慢」,用穩妥的愛去承載他們的「不完美」。
你終有一天會發現,他們只要無病無災,在你身邊安穩的待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願你懂愛,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