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原來是這樣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是不是從小聽到大。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個大過天的事兒。那一日三餐到底是從啥時候開始的了?「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這種習慣始於何時?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老祖先到底一天吃幾頓?

其實啊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餓了就吃。先秦時期了,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

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在「兩餐制」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主餐。現代人說早上要吃好,古人則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早飯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而第二頓飯則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早飯剩下的食物。

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

帝王餐了解一下

戰國時期貴族大多實行一日「三餐制」

但當時的「三餐制」並不適用於普通人,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一天吃三頓飯。

實際上,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

從根本上說,「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專利。

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已普遍實行「三餐制」。

「四餐制」在古代屬於「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

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徵,貴為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眾不同,以「別尊卑」。

「四餐制」怎麼個吃法?分別在天剛亮的「平旦」時吃一頓,叫「旦食」;中午「日中」時吃第二頓,叫「晝食」;下午晡時再吃一頓,稱為「夕食」;最後一頓在太陽落山以後的「日暮」時進行,稱為「暮食」。

古人認為,這四個時間點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起始點,此時就餐最為吉祥、適宜。

不過,清朝「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兩餐」制,即「早膳」、「晚膳」兩頓飯。一天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入主中原後滿族人將這一食俗也帶進了皇宮。

為什麼

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

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這樣想想,是不是覺得自己幸福多了,畢竟每天可以自由決定吃了早餐再去上班。

所以,記得吃早餐,一天的美好從每天的早餐開始。

自己不對自己好一點,世界才會對你更好。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話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17/219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