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一名男子在家中食用蟾蜍(俗稱癩蛤蟆)中毒,雖經送醫搶救仍不幸離世。為此,珠海疾控急發通告,提醒市民不要盲目聽信「偏方」,蟾蜍體內含劇毒物質,擅自食用存在中毒乃至死亡風險。
《廣州日報》日前報導了上述消息,並發出警告,蟾蜍的皮膚及腺體中含有多類有毒物質,包括蟾蜍毒素、腎上腺素類似物等,這些成分可直接導致人的心臟、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受到損傷,輕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心悸、心律不齊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中毒者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
直接接觸蟾蜍或其分泌物,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紅疹、瘙癢等症狀,還有可能引起蕁麻疹、接觸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皮膚病。如果毒液進入眼睛,則會引起視力下降、眼部紅腫、瘙癢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失明。
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民間流傳的「蟾蜍去毒偏方」均缺乏科學依據,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獲任何專業認證,不可擅自使用。
醫學人士警告:蟾蜍的毒素性質穩定,普通廚房加工手段無法破壞其毒性,即使用120℃的水將蟾蜍煮沸加熱4小時後,仍能檢出毒性成分。泡酒也無法消除蟾蜍的毒性,酒精反而會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發生過多起飲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針對民間關於僅食用蟾蜍的腿部肌肉不會中毒的說法,醫學人士表示,毒素可通過蟾蜍的淋巴循環滲透至全身組織,所以僅食腿部肌肉也不能避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