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從北京到上海,不祥信號傳來;衝擊巨大!中國國內市場接盤?【阿波羅網報導】

從北京到上海,不祥信號傳來 關稅戰下沃爾瑪宣布加倍打折 ,帶頭降價 衝擊巨大!中國國內市場接盤? 最可怕危機!中國製造業結構性萎縮 紛紛「靜默倒下」 像病毒在蔓延 悲鳴聲聲!中國港口都免費堆放了,央視還唱一切向好

北京上海3月消費顯著下滑,中共消費刺激政策效果堪憂。

日前面對加關稅,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公司逆勢而為,宣布加倍打折力度。

最可怕危機!中國製造業結構性萎縮,紛紛「靜默倒下」像病毒在蔓延。

中美關稅戰以來,擴大內需、「出口轉內銷」,呼聲甚高,但真的可行嗎?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重磅關稅後,中國出口受挫,大量貨櫃滯留港口,央視虛假報導遭打臉。

從北京到上海,不祥信號傳來

北京、上海3月消費顯著下滑。兩大一線城市消費遇冷,或成全國消費市場收縮的警示信號。

3月份北京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大跌9.9%至1049億元,跌幅接近10%。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459億元,同比下跌3.3%。

根據《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該市一季度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57.45億元,同比下降1.1%。減去其官網已經公開的1-2月的商品零售總額2777億元,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總額為128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了14.1%。

在中美貿易戰日趨升級的時候,國內市場的需求決定著我們反制美國關稅措施的底氣。國內最重要、最繁華、收入最高、市區人口最多的兩個城市,向來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標杆。

北京餐飲收入在去年3月下降6.5%的基礎上,今年3月繼續下降3.1%,說明北京的整個餐飲業這兩年非常不景氣。

通訊器材、文體辦公用品、汽車零售額居跌幅榜前三,3月同比分別下降了38.2%、21.2%和20.2%。

應該屬於消費彈性比較小的日用品和化妝品零售額,同比下降幅度居然也超過兩位數,分別下降了13%和10.9%。這是令人驚訝的消費萎縮。

與通訊器材、汽車一樣,屬於「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補貼範圍的家用電器零售額,也下滑了6.7%。

從前兩個月情況看,在3個主要的消費補貼類別中,上海的汽車零售額下跌了19.4%,家用電器零售額下降了4.7%,但通訊器材零售額大幅度增長了12.7%。

北京、上海在國家作出消費刺激部署後,今年3月也分別出台提振消費行動方案。

北京推出近30條具體舉措。在全國通用的消費補貼之外,北京還推出餐飲消費券、3C購新補貼等。上海則以六大專項行動擴消費。力推「首發上海3.0」政策,對來滬首發、首秀、首展、首店,釋放「首發上海」給予具體獎勵;出台5項措施刺激餐飲消費。

總的來看,「兩新」政策對北京和上海的刺激作用,似乎無效。中共財政部、商務部持續的以消費補貼為槓桿來刺激消費的效果,將是一種預警。

關稅戰下沃爾瑪宣布加倍打折,帶頭降價

彭博社周四(4月24日)報導說,面對加關稅,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公司決定加倍打折力度。這是第一個宣布降價而非漲價的零售商。

彭博社看到的一份文件顯示,沃爾瑪正在推出「經理特價」(manager’s special)標牌,消費者可以看到產品的原價和新降價。這一計劃的目標是在特定商品上與競爭對手的價格保持一致,同時讓消費者知道沃爾瑪主要商品的降價幅度,增加購買。

面對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消費者減少支出,沃爾瑪希望通過降價來吸引顧客,匹配競爭對手的價格,以提升銷量和擴大市場份額。

最可怕危機!中國製造業結構性萎縮紛紛「靜默倒下」像病毒在蔓延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高額關稅導致中美貿易陷入事實停擺,中國外貿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困境。

擁有18年歷史的老牌出口製造企業——東莞市德鴻電器製品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因美國加征關稅等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生產訂單暫停,工人放假。該企業於2007年成立,專注於家用電器研發、製造和銷售,產品100%銷往歐美市場。

網易、搜狐等陸媒報導,德鴻電器在通知中表示,待客戶與下游重新議價後,業務或將恢復,但當前局勢令企業陷入困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指出,東莞不僅是台灣和日本商家早期發展的重鎮,也是深圳電子產業的重要配套基地,被視為中國製造的「領頭羊」。

「如果連東莞這樣的大廠都撐不住,意味著中國製造業正在萎縮。」黃大衛告訴大紀元

隨著中國「五一」假期臨近,工廠停工、空運海運航線停航等現象或將加劇。目前,部分企業嘗試開拓新興市場或調整產品結構,但短期內難以彌補歐美市場萎縮帶來的損失。美中貿易戰的後續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與產業鏈穩定。

黃大衛認為,與其說是「倒閉潮」,不如說是一種「此起彼伏的崩潰」。他解釋,許多工廠並未正式破產,而是選擇停產、裁員或低頻開工,進入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

「這種靜默倒下是最可怕的,就像一種安靜的病毒在蔓延。」

黃大衛警告,這種隱性危機缺乏明顯信號,難以防範,卻可能在實體經濟中持續擴散。中小民營企業尤其脆弱,在高關稅和國內需求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幾乎無路可走。

衝擊巨大!中國國內市場接盤?

美國川普政府發起關稅戰以來,擴大國內消費作為應對之策的聲音很高。邏輯是美國人不買中國人買,以龐大的國內市場接盤「出口轉內銷」。但真的可行嗎?

博主「冰川思享號」發文說,我需要的是麵包,你供給的是襪子,我當然不會買。我一天就吃三個麵包,你再增加多少麵包,我也不會買。前者是供需不匹配,後者受限於邊際效應,這些都會影響具體的消費決策。

補貼政策刺激很難持久。例如家電總體上屬於邊際效應很明顯的消費類別,補貼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暫時的,尤其是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大家電」,價格再便宜,家裡也放不下多餘的。目前補貼效應的退潮已初露端倪。

補貼政策持續發力的情況下,增長已然趨緩,政策退出後,增長還能持續嗎?內需趨於飽和的市場態勢不會因為政策刺激而改變。「一個蘿蔔一個坑」尚有富裕的國內市場,消納「出口轉內銷」的增量空間,即便有也很有限。

這種內需和外需之間脫節的情況,在對美出口的消費商品中並非個例。比如占對美出口5%左右的玩具,在如今國內低生育率的市場狀況下很難指望內銷有多大的增長。

過去40多年,中國的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外需」和「內需」無法割裂。對比歷年對外貿易總額和社零銷總額之間的數據,兩者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外貿好則國內消費力旺盛,反之則是國內消費疲軟。

最顯著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受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比上一年度大減14%,社零銷總額增速也從上一年度的21.6%跌至-0.5%。

其實,外需帶內需的正相關性並不難理解。中國的「消費版圖」和「外貿依存版圖」高度重疊。粵、蘇、浙、魯四大經濟強省,既是外貿主力,也是消費主力。外貿受涼,消費就會感冒

數千億美元的對美出口受阻對國內消費力的衝擊,即便以最樂觀的估計,也很難得出國內消費保持正增長的結論。

沒有消費力的增長,內需市場如何接盤數千億美元的「出口轉內銷」呢?

悲鳴聲聲!中國港口都免費堆放了,央視還唱一切向好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重磅關稅後,中國出口受挫,大量貨櫃滯留港口。蘇州港自4月18日至7月17日,對外貿企業提供3個月免費堆存服務,試圖緩解企業壓力。

央視卻報導稱,儘管企業暫停輸美產品,研發部門反而更繁忙,新品提前上市,並引述一位印度代理商看好中國產品。然而,中國社交平台卻充斥廠商哀鳴。江蘇丹陽衣品服飾稱「6萬件羽絨衣暫停」;廣州伯克利供應鏈負責人表示,60人團隊只剩幾人,「公司已死」。浙江台州起躍機電也發布視頻,訂單停滯,產品堆積如山。

為因應衝擊,阿里、抖音、快手等電商平台設「外貿專區」推動「出口轉內銷」,但廠商既無內銷渠道,又面臨國內市場「內卷」。中國家電網指出,出口訂單回流將加劇家電業競爭。2024年家電業出口1124.2億美元,其中18%銷美,部分轉向內銷引發庫存危機。慈谿一廠商表示,若發貨長期停滯,只能降價清庫存。

「中廚號」報導,年後廚衛企業轉戰國內市場,價格戰更慘烈。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武漢田先生稱:「口袋沒錢,刺激消費無用。現在只剩共產黨這個大地主,不捲不可能。」李強總理日前在北京強調擴大內需,但民間反應冷淡。

獨立學者賀江兵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中國人均消費有限,創業者不了解大環境,餐飲等生意難維持3個月。美國年消費市場19萬億美元,歐盟10萬億美元,中國僅6.7萬億,占GDP比重僅38%,遠低於歐美。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27/22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