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隨著川普暫時性豁免部分電子產品的關稅,蘋果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但更大的麻煩,顯然還等待著蘋果。
對蘋果而言,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分別是蘋果的第一、第二大市場。
蘋果並不想放棄,但如今它卻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中國是蘋果的第二大市場,有3億人都在使用蘋果的產品,這一點僅次於美國。過去蘋果一直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即自己專注於在美國國內進行軟硬體研發,而把生產則放在中國,用於組裝幾乎所有的蘋果產品。
這也導致每部iPhone上都有一個標籤,上面寫著「加州設計」;而在加州設計之外,蘋果還有另一個標籤,那就是中國製造。
蘋果是過去全球貿易的代表高科技公司之一,如今卻淪為了川普治下的最大受害者。
對庫克而言,這恐怕也是他作為蘋果CEO生涯中,至今為止最大的挑戰。
蘋果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iPhone,其中約九成都在中國製造。
從屏幕到電池組,蘋果產品的許多零件都是在中國生產,通過採購組裝成iPhone,再出口到最大的市場美國。
在川普宣布對華關稅之後,蘋果產品一度成了美國人囤貨的首選;儘管後來川普暫時豁免了這些關稅,但川普自己也發言說,針對電子供應鏈的關稅正在單獨準備。
這也意味著,蘋果所面臨的困境才剛剛開始。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美經貿聯繫就逐漸加深,並在某個時間點達到了巔峰,一個負責生產一個負責消費,一方提供技術資金一方提供人力。
當這種關係開始發生改變,尤其是中國製造業不斷崛起並威脅到美國產業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對蘋果而言,它顯然沒有充足預料到這一點。
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值錢的科技企業之一,而中國一直都是蘋果產品的生產基地;過去十幾年來,蘋果不斷通過富士康在國內進行投資建廠,間接性拉動了數百萬人就業,所創造的GDP乃至外匯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是一件雙贏的決策。
蘋果和中國的淵源其實也很久;早在1990年代,蘋果就通過第三方經銷商進入中國市場,銷售電腦。
一直到2001年,這一年中國加入WTO,蘋果也正式通過一家位於上海的貿易公司正式進軍國內市場,開始在當地生產產品。
蘋果和富士康合作的時候,一開始只是在國內生產iPad,然後是蘋果電腦,最後開始生產iPhone。
一開始,中國也並不具備製造組裝iPhone的能力,最終也是蘋果自己挑選了供應商,並協助它們成長為製造業巨頭。
2008年,那一年北京奧運會開幕,正是中國與歐美關係最熱絡的時候,蘋果也趁機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此後迅速擴展至50家分店,在蘋果最輝煌的時期,門店外經常大排長龍。
到今天,距離蘋果第一家直營店營業,似乎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
但這十幾年時間裡,蘋果卻一躍將中國市場,發展為蘋果第二大市場,這一成績有目共睹,也是彼此互相成就的十幾年。
隨著蘋果利潤不斷攀升,在中國的生產線也不斷擴張,富士康甚至還在鄭州設立了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廠,這幾乎是全球化的合作典範。
蘋果和中國深度綁定,根據《日經亞洲》的統計,2024年蘋果前187大供應商里,有150家都在國內設有工廠。
蘋果CEO庫克說,「對我們來說,全球沒有哪個供應鏈比中國更重要。」
蘋果見證了中美經貿蜜月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雙方從蜜月期走向競爭。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經歷類似事件。
早在2018年,川普第一任期內,蘋果就曾成功爭取到了川普對華關稅的豁免,但這次,川普是先拿蘋果開刀,然後才對部分電子產品豁免關稅,川普甚至認為,徵收高額關稅可以促使蘋果將生產線遷回美國。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那幾百萬個螺絲,組裝iPhone的勞工,這種事情將會回到美國。」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上周也說:「川普已明確指出,美國不能再依賴中國製造半導體、晶片、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等關鍵科技產品。在川普指示下,這些公司正加速將生產遷回美國。」
將流水線生產搬回美國,這對蘋果來說真的是一個可選項嗎?
沒人會這麼覺得。
曾任蘋果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的伊萊·弗理德曼表示,早在2013年他加入該委員會時,蘋果就提到要將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華依賴,但從未考慮過美國。
弗理德曼補充說,儘管蘋果早就提出這一點,但在接下來十年裡進展有限,一直到新冠病毒時期影響生產後,蘋果才真正開始努力。
事實上似乎也的確是這樣。
蘋果從2020年開始,才加快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布局生產,目前蘋果最重要的組裝市場,就是越南和印度。
但目前,中國仍然是蘋果最大的生產基地。
根據蘋果官網的說法,蘋果其供應鏈橫跨「數千家公司,遍布50多個國家」。
川普重塑全球化的決心,不僅僅改變著蘋果,也改變著我們自己。
對蘋果而言,重塑或在新海外基地建造工廠和設備乃至人才,其代價都是巨大的;對中國而言,如果蘋果將越來越多供應鏈移出,也是一項挑戰。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決心其實很簡單,就是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並讓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保持關鍵地位。
蘋果顯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至少它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這一點在外資里,蘋果是獨一份。
隨著關稅的不確定性增加,對蘋果來說,它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規避這一風險。
除了供應鏈風險之外,在中國蘋果也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
早在去年,蘋果就已經不是國內最大的手機品牌,國際形勢的變化,也讓蘋果蒙上了一層商業價值之外的情緒,在某些人眼裡,它是美國品牌。
其次,當其他智慧型手機正力推AI的時候,由於ChatGPT的影響,也讓蘋果在AI功能領域失去競爭優勢。
今年1月,蘋果甚至罕見對iPhone提供折扣促銷。
在美國本土,蘋果則面臨著關稅壓力;為了討好川普,庫克曾自掏腰包100萬美元,參加了川普的就職典禮,隨後還宣布要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但這一切還是將蘋果推上了關稅的風口浪尖。
這一次,蘋果或許不能像2018年那般,相對安然度過關稅危機。
即便這一次蘋果安全著陸了,但從美國的戰略來看,蘋果在供應鏈上的多元化布局,似乎也將要成為趨勢。
這意味著,蘋果必然還要繼續加大在印度和越南的投資,亦或是真的考慮在極大的壓力面前,將產線搬回美國。
不論是哪個選項,對我們而言,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蘋果不太可能繼續在供應鏈上投資擴產在國內的工廠。
最近幾年我們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多外資工廠搬遷出走,隨著蘋果也邁向這一趨勢,我們應該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