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蘇俄思想壓迫比資本主義更嚴酷:羅素道破蘇俄的真相!

作者: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隨英國工黨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這趟旅程之前,羅素一直是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支持者,他認為蘇俄的社會試驗可能會帶來更公正、更平等的未來。

然而,當他親身進入蘇俄,接觸到現實中的制度與社會氛圍後,羅素的信仰被徹底顛覆。

考察結束後,羅素寫下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一書,毫不留情地批評蘇俄的政治與文化壓迫。

他直言:「蘇俄的思想壓迫比起無論哪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更嚴酷。」這一評價不僅震驚了西方世界,也引發了對蘇聯政治與思想控制的廣泛討論。

一、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的「消失」

當時的蘇俄,不僅在政治領域進行嚴格控制,連文學與藝術也不放過。據徐志摩*記載,他曾特地拜訪托爾斯泰的女兒,試圖核實關於列寧下令取締托爾斯泰書籍的新聞。

托爾斯泰的女兒告訴他:「托爾斯泰的書差不多買不著了,不但托爾斯泰,連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班作者的書都快滅跡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當徐志摩問及當時莫斯科還有哪些重要的文學家時,她的回答是:「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這一情況反映了蘇俄極端思想壓迫的現實,文學家不是選擇逃亡,就是被迫沉默。

二、比資本主義更嚴酷的思想壓迫

羅素將蘇俄的思想壓迫稱為「比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嚴酷」,這一觀點源於他在考察中發現的以下幾點:

1、文化控制:蘇俄包括文學、藝術的審查與禁令,思想自由幾乎被完全剝奪。

2、知識分子流失:蘇俄大量的文學家、藝術家、學者選擇流亡國外,留下來的多是被迫接受官方思想控制的人。

3、生活困境:不僅是精神上的壓迫,普通蘇俄公民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面臨巨大壓力。

徐志摩曾描述托爾斯泰女兒的無奈之語,而羅素則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感受到同樣的壓迫感。

無論是文學的消失,還是思想的禁錮,蘇俄這個曾被外界稱為「烏托邦」的國家,已成為一個無法呼吸的思想牢籠。

為什麼蘇俄的思想壓迫如此嚴酷?

蘇俄的思想壓迫背後,是布爾什維克政權對權力的極端壟斷與恐懼。

列寧及其繼任者試圖通過控制文化與思想來確保政權的絕對穩定,而這種壓迫的代價,則是思想自由的徹底消失。

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經典作家的「滅跡」,不僅是一種文學上的悲劇,更是一種民族思想自由的喪失,終將導致文化與社會的停滯。

1991年,蘇聯解體,壽命為69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諸葛咬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30/2212051.html